1.一篇关于农业工业发展现状的论文800字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老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在四、五十岁,这部分人在外出务工之前从事农业生产,基本已经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外出务农的目的主要是挣钱,等他们老了还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新生代的农民工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农业生产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
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在辍学之后选择外出务工,未能掌握农业生产的根本技能和经验,对农村和土地缺乏感情,根本不想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将来回到农村也是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样农业生产将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困境,随之而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出现。
其次,城镇化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需求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进程加快。
2007年4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农村的一些地方政府仍是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耕地。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本国人民的生存问题,它还关系到国际战略格局,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耕地。
最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大,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区别之一就是受自然影响较大,它的产出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农业影响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降水、气温等方面。
近些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如1998年洪水、2008年的雪灾和2010年的云南旱灾,对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由于规模小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产销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自然和市场风险都将农业生产置于危险境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从事从业生产人员素质低、技能掌握水平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当前农业和农村问题3000字论文
有意见认为,中国内政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
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都市之间在收入,生活水准上差距的扩大。 中国13亿人口当中,约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农村,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可支配”收入上的比率,已经由1998年的2。
5倍增加到了现在的3。5倍。
如果对这样的城市农村间的差距置之不管的话,不仅会成为较大的社会性不安定因素,对于经济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消费的扩大也会起到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中国经济至今的发展主要是靠输出来支撑的。
占据人口百分之70的农村其商品的销售额仅占全国的不到百分之四十。 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到导致的农村以及全国范围内消费求的好转起了很大作用。
高速成长时期,所谓的电器“三大件”在城市与农村的普及率几乎相同,甚至在农村,汽车的普及率还超过了城市。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发展,纠正城市与农村间差距必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3.谁能帮忙介绍些关于农业土地方面的经济理论?为了写毕业论文,征求
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议政的重要话题之一。
许多经济学家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又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过渡消耗的巨大压力。因此,提出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实现经济较快、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包括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整合资源利用,控制矿产、森林资源过渡开发,压缩水泥、铝材和小煤矿生产;全社会节约水资源、电力、能源等工程全面启动;鼓励和推广运用现代科技开发资源,特别是能源,创新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种新经验。
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央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上进入重要的实践阶段,同时也表明对循环经济理论价值的肯定。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物质资源再生产的过程,毫无疑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样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纳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整个实践中来。
为此,笔者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自然农业经济精髓的历史借鉴 盛唐时代,我国农业基本形成了以农桑结合、农牧结合为代表的农业自然经济模式。
中原地区,发达的种植业,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当时农业的高度繁荣,为人类的加快繁衍和集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江中下游吴越地区,先辈最早栽桑养蚕,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粮茶鱼桑结合,逐步构筑了发达的商品农业,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物质基础。
尤以苏杭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农区是我国土质肥沃、水域广阔、气候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先民利用水域养鱼、塘边栽桑、蚕下脚喂鱼、塘泥垩桑,形成了“桑基鱼塘”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建立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古代农业多元化协调发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典范。 民国时期,苏中如泰地区建立了“猪油酒”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曾在农业发展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其主要特点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融为一体,构筑了种植业(粮食、油料)——农产品加工业(榨油、槽酒)——下脚(饼粕、酒渣)——养猪(肉食品加工——市场,猪粪——种植业)农业产业链。 它与当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出一辙,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精华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农业经济学家于光远为代表的许多专家学者,用农业生态学、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农业生物链、产业链的构建模式。提倡用粮食及其副产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促进养殖业发展,利用大量的禽畜粪便,通过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养殖蚯蚓、蝇蛆等,开发高蛋白饲料,许多地方的实践获得了成功。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历史悠久,为当代农业开发提供了历史借鉴。当现代文化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匮乏和资源紧缺的矛盾也随之突显。
因此,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本质思考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是在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相对低下或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的特定情况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有着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深刻内含。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我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
从开始时由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逐步向改善生产条件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转变;从单一的农业工程性投入逐步向整合资源,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转变;从注重农业开发的外延发展逐步向提高资源开发质量,提高利用效率转变。 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回顾十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可以说走过了一条改造、利用、开发、提高农业资源的道路,走出了一条高效利用资源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这是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本质存在。 以我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搬经项目区为例,从国家三期农业开发开始,整治土地95650亩,动土930。
82万立方,全面完成路、渠、沟、桥等工程配套,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蚕桑、黄鸡、鲜切花、外向果蔬等优势农业的合理布局和规模发展的新格局。
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相继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带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全面的技术进步。 为了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近两年,项目区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原理,引导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实践。
九鼎集团现代农产品科技开发公司,主营出口日本的白菊花生产。过去,大量的菊花产品下脚被弃之田头路边,造成环境污染,2004年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下脚作为沼气投料,先后建沼气池近100m3,用沼气供热,用沼渣肥土,沼水浇花,控制了。
4.农业科技论文怎么写
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发展时期,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向相关农业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除了精通必备的相关农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还要拥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
36%,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地运用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发展的国际化。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1。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我国正处于解放的初期,农业的国际合作重点在于服务国家外交,参加农业国际机构开展的一些活动,当时仅与五十多个国家有相关农业的业务往来,其国际化的农业合作范围仍有所限制。 第二阶段(1979-2001年):我国提出引进来;的农业国际化合作,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走出去;的策略,加大国际化的农业贸易活动。
第三阶段(2001年):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我国农业的多边与双边交往日益增多,农业的国际贸易增速较快,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同140余国家建立起长期的农业合作,签订农业的多边与双边协议达100多个,此外,还与高达五十个国家成立农业合作委员会。
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农业发展战略,有效地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间的合作,使得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我国当前与100多个国家、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长期合作关系。
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合作涉及对农作物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 截至2008年,据统计,我国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高达10万份,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从1994年8月起,我国推行948计划,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派高达14000人次的农业访问学者、培训人员等,并引进农业外国专家高达三万人次。
在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领下,输出我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与技术,在外国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比如,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同时不定期地派遣我国农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去协助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提升,投资的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
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投资的主体由国有企业独资,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投资方式也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
2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有着较多的困难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农业组织机构的层次不高,尚未具备同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境外的一些农业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投入多、风险管控难度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投资主体在资金、管理与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性来看,我国欠缺对WTO农业知识产权与各国农业技术法规熟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知识面不够广泛、适应性较弱;我国有些农业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但英语水平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高,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于国际市场的推广。
从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水平层面来分析,其英语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技术人员的知识陈旧,没有创新发展,根本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囿于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的影响,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地涉外交流,对英语学习的认可度较低,认为与农业科研没有关系,是不相干的学科,正是由于此,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精湛的农业技术,但英语技能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3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大力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优选机制,选拔技术过硬、外语精通、业务精良的复合型人才。 显而易见,在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业。
5.一篇关于农业工业发展现状的论文800字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老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在四、五十岁,这部分人在外出务工之前从事农业生产,基本已经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外出务农的目的主要是挣钱,等他们老了还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新生代的农民工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农业生产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
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在辍学之后选择外出务工,未能掌握农业生产的根本技能和经验,对农村和土地缺乏感情,根本不想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将来回到农村也是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样农业生产将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困境,随之而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出现。
其次,城镇化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需求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进程加快。
2007年4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农村的一些地方政府仍是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耕地。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本国人民的生存问题,它还关系到国际战略格局,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耕地。
最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大,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区别之一就是受自然影响较大,它的产出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农业影响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降水、气温等方面。
近些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如1998年洪水、2008年的雪灾和2010年的云南旱灾,对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由于规模小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产销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自然和市场风险都将农业生产置于危险境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从事从业生产人员素质低、技能掌握水平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6.关于海南农业发展的论文怎样写啊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实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收2000例计划,搞好示范村结构调整规划与布局,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示范村农民人均增收534元,同比增长15%,大大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瓜菜、水果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以高效经济作物下水田和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冬季瓜菜实现面积、出岛量、产值“三超历史”的目标,其中产值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4.1%,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全省香蕉下水田新种面积达13万亩,香蕉种植总面积达65万亩,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产值达25.4亿元;推广甘蔗下水田15万亩。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设施大棚栽培面积突破5万亩,西甜瓜下水田3万亩。
积极发展制种产业,全省早造制种面积11万亩,生产杂交稻种子477.7万公斤,全年推广超级稻10万亩。以实施橡胶良种补贴为契机,加快发展优势热作产业,落实橡胶良种补贴资金496.38万元,民营橡胶良种补贴面积5.85万亩,充分调动农民种胶积极性,新种橡胶面积32.09万亩。
依托“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优势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实现增加值57.31亿元,同比增长6.9%。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建立177个养殖专业村,新增规模养殖户1万户。
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的比例达37.2%,肉鸡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的比例达75.2%。实现生猪出岛38万头,同比增长82%;文昌鸡出岛量2000万只,同比增长66.7%,完成了生猪主要依靠进岛、岛内自给到批量出岛的重大转变。
[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49.2万亩,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05个,面积268.2万亩,组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达26个。加强3个部级和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编制和实施37个农业标准化项目。
加强20个省、市县级农药残留速测中心和99个乡镇农药残留速测站建设,扶持39家企业建立农药残留速测点,农产品抽检达标率为95.6%。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及毒鼠强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强农业生产源头管理。
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春秋动物防疫行动,落实全面免疫、预检制度和免疫责任人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100%,连续3年实现全省无猪瘟、无高致病性禽流感、无新城疫等重大疫情。植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控东亚飞蝗,防控面积95万亩,确保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加强三叶草斑潜蝇、螺旋粉虱、稻飞虱、黄龙病等防控工作,确保“控制位、不蔓延”。
[农业科技与农民培训]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工程。制定实施《2006年海南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方案》,加强琼海、文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建设,建设2000个科技示范户。
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优良2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85%,完成主推品种推广面积20.8万亩,推广杂交肉猪23万头,完成主推技术面积103万亩,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80%。以万宁、文昌、儋州三市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实施为重点,在瓜菜、水稻、甘蔗等作物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省发放施肥建议卡4万多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30个,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推广面积达140万亩。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落实农机购机补贴资金790万元,补贴机具2587台(套),全省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2450户,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全省农机市场呈现农机具热销局面。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机示范村。
全省完成机耕面积262.5万亩,同比增长9.1%,完成水稻机收面积130万亩,同比增长3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2.4%。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全省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450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VCD光盘10万份,培训农民70多万人次,安排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500万元,培训3.3万人,培训转移就业2.8万人,在阳光工程主体培训的带动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8.5万人。
[农产品保鲜加工] 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计划,逐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建设一批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和专业加工园区,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新增13家,达到75家,实现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1.4%。抓好果蔬冷藏保鲜加工,落实补贴资金25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1亿多元,年内新建、扩建冷藏保鲜项目16个,新增冷藏保鲜能力2万吨。
新上一批槟榔等热作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槟榔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目前进入园区的加工项目达19个,总投资4.08亿元。
[农村沼气] 编制完成全省沼气建设总体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