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宣传员整理了7篇体育教学叙事,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体育教学叙事。
体育教学叙事 篇一
教育叙事即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
“教育”是这种写作形式的内容,“叙事”是这种写作形式的行文方式,理论思辨性的文章不属于“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写,因为它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描述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由“叙事”二字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写出的结果是故事。就故事的主体来说,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我们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真实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最后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味和反思,或者把自己的反思渗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这样,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还有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
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事成为可能,还主要看所叙之事是否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教师的故事,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真实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教学记录,也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教学实录。当然,记录下来之后还要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我们说的真实是实有其事,但不排除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教育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汪中求先生认为细节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他指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教学内容的处理、一个教学环节的改动等等都是细节。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事业心都表现在细节里,教育正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把一个个细节做好了,也就是把教育做好了。
第三,主题要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教育叙事要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有价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来领悟文章所要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叙事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日记、书信乃至课堂实录等体式。写教育叙事要把文体把握好,不能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可以以记叙文形式分叙事和反思两部分书写。前部分重点讲述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难忘的小故事,表达从事教师工作的幸福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或讲述当教师的酸甜苦辣,或展现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或记述与家长、同事、学生、名师(名人)之间真情交往的心得体会,或陈述自己在教坛上成长的哲理故事,或表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故事……充分表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无私的教育情怀。后部分对教育故事进行简短的反思,观点要正确鲜明,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避免单纯经验介绍,力求有新意。
体育教学叙事 篇二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思考
体育网络图片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探索成人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发展现状分析
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校园运动会中的应用研究
凤冈县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运用标志物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多维视角下我国体育明星广告代言研究
论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与中国足球的关系
电子竞技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
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的对比研究
襄汾高级中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价值意蕴
浅谈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延安市中小学智力运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研究
遵义市洗马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初学游泳时的心理分析
山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甘肃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研究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价格定位策略研究
大学生排球“低网”竞赛性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困惑与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对女性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平山县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麦盖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培养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可行性研究
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运城市职业技术类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梧州市职业学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推进高校排舞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校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分析
中国近代四位大学校长体育思想之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探析
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中的作用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贵阳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途径的思考
体育教学叙事 篇三
关键词:叙事研究;叙事心理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82-02
1979年,萨宾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等相关观点,阐述了叙事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将叙事作为人格心理学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1986年,萨宾主编的《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问世,该书之中对于萨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萨宾认为“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以此为标志,叙事心理学才真正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之中逐渐显现出来。简而言之,叙事即为讲故事,或者与讲故事相关的事件与行为,其主要用来描述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可以研究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爱情、依恋、人格特征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通常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中应用广泛。
从探索叙事心理学的目的来看,其主要在于发现行为的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以及相应的行为控制,而非对于传统心理学同样或者还未达到的目标的追寻。叙事心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理解,对于个体生命行为与个体生命故事的理解。以康纳利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故事来说,不仅仅起到传播作用,同时还是故事的组织者与创作者。他们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发现,对于人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于人类经验依故事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记录与撰写。自叙事研究引入国内以来,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叙事心理治疗。从叙事心理治病来看,其创始人与代表者为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麦克・怀特以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它之所以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重要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叙事可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深度资料。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
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例如,罗杰斯所提出的求助者中心疗法。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当前,诸多教育者将叙事心理治疗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工作。实践证明,其效果较为明显。在《同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一文中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同辈叙事教学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同辈叙事教学的原理在于人是个体生活故事意义的建构者,可以通过自我多声音的对话,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新的故事又继续塑造着生活,塑造着人的心理世界。基于这一原理认为,通过探索、实验,完全可以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同辈叙事教学模式,以大范围、高效率地缓解或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它在实际应用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故事的陈述,进而将使学生把问题作为外在的东西加以体验。这样就能够更为理性地查找到生活故事之中的“美”,进而摆脱对于消极角色的认同。
学校心理健康课也是叙事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在《对心理健康课“体验教学”的叙事研究》一文中表明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其实用性,因此,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体验教学法,以体验活动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验教学”围绕课堂体验活动展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与体验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下“感言”,将这种情绪体验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分析。这种上课方式让学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能了解到他所体验过的困扰也是其他同龄人所体验过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学辅导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写作叙事辅导、阅读治疗、叙事辅导、博客叙事输导、群体叙事辅导等等。其他方式的辅导,大家耳熟能详。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博客叙事辅导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理辅导当中。博客,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群体倾听与表达活动。它把阅读、写作的叙事辅导功能与电脑书写、交流互动的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叙事辅导方式。网络写作具有隐秘性、参与的便利性、互动的跨时空性,博客叙事辅导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开放地袒露心扉,而且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相识或不相识人们的精神帮助与支持。
二、叙事研究在日常教育教学层面的运用
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的弊病已受到众人的指责。教师的叙事研究将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日益加剧的鸿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叙事”通常是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教育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教育叙事材料的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具有一定的情节。
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可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对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例如,对于教师日常行为背后的思想研究、教师在生活故事之中的思想研究,进而可以对教师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生活构建起思想的框架。第二,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展现自己,并能够得到自己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于自身的把握,进而促成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第三,对于学习者――教育对象的研究。对于学习者的多维度研究(例如,对于学生认知特点、人格特持、个性差异等方面)有利于对于学习者兴趣、爱好等等更好地了解。
三、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种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因此,无法从教育叙事中获得普适性的经验也使得教育叙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再者由于教育叙事最后呈现的成果――教育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无法检验,所以有的学者并不认同它是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叙事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工作,首先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方法指导唤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当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认真的审查,笔者认为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名利或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则很难写出较高水平的教育叙事的。
参考文献:
[1]董俊。叙事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心理科学,2010,(1).
[2]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J].心理学探新,2010,(5).
[3]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5,(3).
[4]施铁如。叙事心理学的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5]张智。叙事治疗及其应用价值[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1).
[6]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J].教育导刊,2006,(1).
[7]宋艳红。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体育教学叙事 篇四
关键词 体育;教师;品质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教师健全的职业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对学生有着深刻、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激励、感染、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体育教师职业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过程或方式更多是采用“身体力行”,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形象气质,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解到,研究“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的比较多见,而研究“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的问题还没有发现。笔者试图采用叙事的研究方法,寻找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应该有哪些方面的特质,以期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及体育学科的建设。
1 概念界定
1.1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在校学生和曾经接受过体育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
1.2记得信:是指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能描述相关信息。如:体育教师的姓名、特征、特长、事迹等。
1.3体育教师:是指担任体育课堂教学的专、兼职体育教师。
2 研究方法
2.1叙事法:借助担任2012年国培江苏班100名体育教师班主任的机会,布置“你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谁,并具体说明理由。”的作业,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作答,并将结果记入考评成绩。
2.2访谈法:随机走访接触到的在职体育教师,在校学生400人。
2.3文献分析、个案分析。
3 现状分析
3.1对体育教师的叙事分析:做体育教师谁不想桃李满天下,谁不想在学生的一身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可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经过调查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回答:第一,能快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育教师的名字,并能描述当时印象最深的事件,这个结果占20.6%;第二,能说出印象较深的体育教师的特征,如:篮球打得最好的那个、最幽默的那个、最严厉的那个……,这个结果占30.2%;第三,对曾任教过自己的体育教师一个都记不得,这一结果占49.2%。受调查的对象是体育教师的传承人,是体育教师的后裔,他们接受了至少15年以上的体育教育,竟然都没有让他们记得住的体育教师,这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悲哀。
3.2走进校园,随访学生。你们的体育教师是哪位?叫什么名字?我们没有少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们体育老师是个大胖子”“我们的体育是那个戴眼睛的”“我们体育老师是黑皮”……。说实在的,作为一个体育人,听到这些话时非常伤感。体育教师给他们上了不少于语、数、外的课时,咱就没有给我们学生留下点印象呢?体育教师真的该反省自己了。
4 结果
4.1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关爱成长
原帖作者:夏锦阳
当体育教师30年的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天生的素质条件较好,被时任我的体育教师王承平相中。六十年代初出生,八十年代初高考,出生平寒的我可谓吃不饱、穿不暖,是王老师从微薄的工作中挤出的钱给我开小灶、置装备。高中两年他过着两头不亮的日子始终陪着我:早上天不亮他要走二十分钟的路赶到学校早锻,晚上他总要训到天黑再行色匆匆赶回家。他显得肥胖的身体承受着高血压、冠心病的折磨,把我当亲生的儿子一路扶助成长,……前年已经仙逝,至今想到他的形象仍历历在目,王承平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当代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促进了师生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互动,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体育教师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到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提高、奉献学生上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去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并成为演奏生命乐章中的一个重要音符,使学生的生命旋律更优美。这才是体育教师一辈子应该追求的崇高理想!
4.2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悉心呵护
原帖作者:吴领华
做体育教师已经有25个年头,我常常会想起我高中的体育老师穆涛。那是一个难忘的冬天,天上下着雪,我跟老师借了铅球,一个人在空地上反复模仿练习,正当我感觉良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我周边的宁静与,不知他什么时候他来到我身边说“精神可嘉,姿势太差”。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穆老师,他细心地分析了我的动作,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及时给我指导,反复给我示范。在雪中我领会了动作,感悟了精神,高考中我拿轻松拿到了满分。他虽然只长我5到6岁,但他教学的声音却经常回响在我的耳边,鞭策我不断努力、自强不息,我感谢他!
成长需要悉心呵护。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实现的。这种交流是以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为前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予及时的解读,进而形成良性的沟通,使得教学氛围亲和有序、健康和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思想迷茫失去正确方向的时候、一定会碰到行为失范而犯错误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特殊困难而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而作为我们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培训过的体育教师来说,无论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都要耐心细仔、悉心呵护,对成功的要积极挖掘、充分鼓励,对错误的要积极引导、科学校正,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4.3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尊重宽容
原帖作者:高能伟
我是一个排球专项的体育考生,记得临近高考的时候,我和孔承德老师一起打排球,我助跑跳起大力扣发球,球没有发过网直击孔老师的脑门,他当场被我打晕、眼镜梁打断,当时我吓得浑身发料,把他送到医院。他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说“没事,你回去学习吧!”我非常感动,晚上我去陪他,被他训了一顿,让我回去好好复习迎考。第二天他来到学校,找我谈话让我放下包袱并幽默地说:“你把我打晕了,让我有了休息的时间,把我的精力转移给你,努力取得好成绩!”我说我要赔他眼镜,他说“不用了,老师本来就想把那眼镜淘汰了”。在他的宽容下,我鼓足勇气当年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孔老师是我的恩师,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宽容与厚爱。
尊重宽容是一种力量、激励、鼓舞学生的有效方法。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一书中我更明白,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宽容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它体现在高尚豁达的生活态度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信任之中,体现在为师的人情味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调皮捣蛋、相互争斗等现象,同时我们还会碰到肥胖、超重型障碍学生;听力、视力、肢体型障碍生;智障、情绪异常型障碍生。我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留给学生面子,让学生的感激中醒悟、在混沌中开化,充分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相信每一个学生迟早都能被唤醒。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忽视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语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4.4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技能垂范
原帖作者:陈建刚
王京国男53岁,长得非常精神,一点不发福,手臂肌肉线条清晰。他是我在扬州教育学院体育系读书时的偶像派教师,别看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当我们看到他的技能展示时,大家都叹为观止。我们大一跟在他后面学体操,同时他在教大二武术,当我们学武术时,他又在教大三乒乓球,当我们进行师生篮球比赛时,他那奋力拼抢的身影又出现在球场上。看他示范的一招一式简直可与中央电视台的录制节目相媲美。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专多能,什么是以身作则,什么是率先垂范,什么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体育教育事业的体育人。
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体育教学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体育教师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缺失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如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体育教师优美、惊险的示范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能会慢慢下降,加之大能量的摄入又缺少运动,肥胖的症状迅速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到中年后体重会增加,如果不加强体能锻炼,那么年青发腹、动作笨拙、反应迟钝的现象将会显现,体育教师的形象将黯然失色。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除了要保持身体机能的不减,还要注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学生做好榜样,率先垂范。
4.5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兼资文武
原帖作者地:张宏
我学生时代遇到过很多体育老师,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黄玉林。他专业特别出色,在球类和田径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保持了我市三级跳远项目成绩记录了近20年,也曾经是我市篮球代表队主力队员之一;他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另外还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上体育课喜欢用小黑板勾勒动作分析图,那些画优美灵动、动静结合真有欲从黑板上跃出的感觉。他从不落下一节阴雨天的课,上理论课更是出神入化,标准之普通话、演讲之口才、幽默之语言常常让我们忘掉什么时候下课。他在我眼里是完美的。正是因为对他的个人崇拜,让我走上了体育之路。
学生时时都在关注教师的行为,可感受到这些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时,学生很可能将教师对他的高期望内在化,提高自我期望价值,尤其对以身体活动这一热血运动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来讲,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更容易受到体育教师所传达态度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学科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先天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处于无期的等待之中。而一部分教师在身处逆境之中,深信救世主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兼资文武的体育教师就是凭借这种先知先觉的分析再通过若干年的历炼而成的,他的原动力在于体育教师发自内心的需要,并力图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形象适应复杂的社会、学校的条件。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可能较好地驾驭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体育课多元化课程目标。
4.6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守望体育
原帖作者:庞玉凤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教我们体育的是一名代课教师,叫王风祥。学校条件差,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记得他为了让我们有活动的地方,除了上课就自己用担子挑泥填场地,用精卫填海形容他一点也不过。他既当木工又当水泥工,和工人们一起杂钢筋、制篮板,竖篮球架,用他的双手与汗水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场地。一群孩子抱着球满地跑,投篮后能再抢到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为了让体育课不枯燥,他叫我们自制器材、创编游戏,并和我们一起玩。目前他已经是半百老人了,仍是一名代课体育教师坚守在那片操场上。是他,让我爱上了运动,让我爱上了体育,让我爱上了体育教师的工作!
守望是一种境界。有人守望能能过上好日子;有人守望能收获甜蜜的爱情;有人守望能升官发财。像王老师守望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他守望的是一个朴实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追求、他守望的是一群农村孩子们的幸福、他守望的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和其它教师一样做一名正式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有内驱力、毅力和持久力,更需要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目标、途径和策略,要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奋斗中,追求体育教师的职业目标。当前我们看到有不少正式的体育教师主动请缨转行教文化课,有的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堂去后勤管理,有的千方百计下海捞金……,诚然体育教师的地位是低了些、待遇是差了些,相比代课体育教师王老师的境遇我们显得多么的渺小。全国现有体育教师48万,还差近30万,这一岗位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当代体育教师坚守,相信有我们的坚守,天真活泼的小天使会永远记住你,这才是我们体育人最大的一笔财富。
5 小结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活教材;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生命的阳光。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他总结出12个因子: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教学策划艺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做一个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衡量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标准,他应该成为所有体育教师的目标追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心成长、悉心呵护、尊重宽容、技能垂范、兼资文武、守望体育的六种品质外,还应该做到品行端正、注意仪容、语言幽默、平等对话、公平无私、艺术教学、参与活动等品质,另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技能观等。
参考文献
[1]梁建平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2):55-63
[2]韩伏彬,新课改关注教师人格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3):9-11
[3]李阳,论体育教师人格塑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6-58
[4]丁辉,《体育教师亲和力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03-108
[5]吴俊伟,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体育教师[J],中国学校体育,2006,9,18
[6]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17,(8)72-75
[7]于素梅等,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9-12
体育教学叙事 篇五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76-03
Abstract:We must educate students as the Life in Physical Education .It must be related by the aim、course and result of education with Life .It has the course of study to be a joyful and the main body to pursue self-experience of life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to experience of Life. We foster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being continuousl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life;learn through practice
随着“以人为本”,突出个性教育理念的树立,体育教学实践向这一理论靠拢,该理论也正及时地向具体的实践渗透,体现了尊重个性的价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出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命题必定会带动对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的整体思考。[1]
反思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相脱节或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因而,无论是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体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体育教学都必须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之格局中走出来,把学生看作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这就区别于传统的那种学生视为容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线性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体看成是完全可控的非生命体的教育。那种非生命性的教育,来源于工具传递性或技艺传递性的原始教育,而随着人的超工具功能的发展和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向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
1 体育教学过程从经验积累到学生的“生命体验”
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只要事情同学生的情感相联系,其意义为学生所体验,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得它。学生的人格建树、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是在这种生命呼唤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我们的整个教育理想,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体育教学实践也都说明,学生一旦认为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2] 体验是以认识为基础,对认识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将体育教学理解成一个特殊的认识及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间接性、简捷性和引导性,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体育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也是对人的自我生命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在以科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变成对技术,对图形完美的追求,而一个完整的人却消失在这一追求中,人们参于体育不在是以心灵和本性,而是对“技术”的崇拜和对“数字”的认同。我们关注的是数字、是精确,而不是学生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人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长久接受所谓“科学”课程“科学”理论的熏染,学生也终难领会体育对人类及个人前途的意义。[3]“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杀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生命悠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4] 如果忽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必要关怀,体育教学必将远离其初衷。因此,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
“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 在教学中强调培养人的体验能力,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审美化,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身的一种需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悦,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过程为基础,它必须以人的生命体验为核心。
从体育教学过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上升为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悦,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的追求,是因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往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经验积累,却有意无意的忽略或消解了对学生的生命体验。体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人的生命存在并不等于自然肉体的存在,它是以人生在世精神的鲜活和丰富程度来衡量的。人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当然,个体的体验不是抽象存在的,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必然要受到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影响。
2 体育教学从单一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活动到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
活动是生活的载体,关注生活就要关注活动。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并非所有活动都具有同等的价值,真正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意义的是那些具有生命感动的活动。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组织一般性的活动,那样很可能会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顺而心违”,而应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活动中去,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
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往往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脱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控制、灌输、强制,以及学生的依附、被动特征,导致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偏颇。体育教学关系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其结果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模仿。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强制性、划一性,成人式的教材、器材和专项化的体育教学方法,远离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的机械刻板的课堂体育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导致学生主体性丧失。既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注入式、强制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压抑了学生的情感,难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乐趣和生命的感动。
毛振明先生在《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生动、令人深思的真实的故事:一次我们问一个刚刚上小学不久的小朋友:“你喜欢体育吗?”没想到回答是那样痛快:“不喜欢!”问:“为什么?”答:“整天一二一;一二一的,要不就是立定跳远。”过了半年后又问她是否喜欢体育时,回答就没有余地了:“―点儿都不喜欢。”问:“那你不喜欢玩吗?”答:“喜欢!”又问:“你喜欢玩什么呢?”答:“我喜欢跳绳,喜欢和大家一起跳绳”……
小学生的话是实在的,她(他)们真实的心里感受。联想到有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生龙活虎,而在上体育课时无精打彩,甚至请假溜号的反差,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忧虑。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玩,但就是这些爱玩的孩子们却在讨厌我们的体育课,讨厌这个从玩(游戏)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为什么呢? 毛振明先生对此作出了分析,学生的动机是学习的前提,体育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基于人们游戏动机的体育内容,本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应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但不知何时,过多的规范性运动、教练式内容占了主导地位,甚至在小学低年级也不得不进行着“半军事化”、“半竞技化”的体育。[6]
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观念,重要在于感受,而非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巧的传授。而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要能成为有效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首先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情境真实性,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是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生命本身的。因此,人们呼吁体育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体验。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知道、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由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自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体育教学方案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产生不了联系,学生对此就不可能产生兴致和意义性的理解。所以,生活中的自然真实情境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真实体育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育,并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一点什么。其次是体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由于体育教材中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抽提出来的,特别是一些竞技项目,其难度,完成的方法,规范化,标准化等,学生对此的学习虽可以掌握点滴的技术、技巧,但原封不动的竞技项目教材所表达的概念已散失了生活原本的一些信息,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当然也就难易成为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再次是学生主体参于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教学需要组织活动,但不应止于组织活动。体育教学所进行的活动,应当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了起来:感受体育,选择体育行为方式,并在活动中发展体育能力,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活动。才能不断地丰富经历、丰厚经验、丰腴人生体验,才能不断地发展学生体育情感与能力,才能使学生的一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 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主体“格式化”到学生主体多元化
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而人又是以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经验来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
工业社会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观,是以“铸”,“造”之类为本质。[7] 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工业产品的背景下,在学校里,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各具特点的人,而是假定他们是相同的个体。这样,一旦进入学校,个人的自由就没有了,必须遵照集体的秩序而行动。[8] 学生主体多样被“格式化”了。工业社会整齐划一教育的条件下,教师是强调统一性的教师。由于教师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时时刻刻“努力”把各具风采的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从而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像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件。虽然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为工业化社会普及教育、储备劳动力作出了贡献,但它是以压抑甚至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巨大代价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要求,不知不觉地驱使着一部分学生远离了体育。这些方法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是激发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体育教学中如忘却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从学生鲜活生命、真实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体育教学,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难以看到个性化。这非但无助于每个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升,反而对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消极的制约性。
学生在自己的体育生活价值体验中,首先表现为一个内心的旅程。《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体育生活价值体验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学生在自己的体育生活体验中寻找生命的感觉,在自己的体育生活中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讲述尚未经历过的想象的生活。一种叙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她)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9]
学校体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生命是在生活中展现,在生活中成长的。学生的生命经验是在他的生活中形成的,所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就一定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回归生活的体育教育意味着放弃教条的规范化,标准化,成人化原则,从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体育生活出发,从“什么可能有利于这个人生存与发展”出发而作出体育生活价值的判断、选择与行动,即采取接近境遇式方法和实用式方法。它所要求的是每个人实际地思考。
4 体育教学中“生命体验”的意义
人的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验是以经验为
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10] 它是一种生命活动形态,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悟解、领会、观照、神思状态,是一种高度澄明的心灵境界。在教学中强调培养人的体验能力,教学模式的建构则应以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过程为基础。不同教学模式所规定的任何目标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下完成的,这种程序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和不同的教学情境引伸出多种多样的变式,但它必须以人的生命体验为核心,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鲜活的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科学:科学的世界是图像、符号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科学奉行本质主义,生活主张生成性思维;科学是知识,生活是体检;科学是认识的,生活是实践的。因此,说生活就是说人,是具有灵动生命的主体。生活就是生命的亲历和体验,是理想对现实的不断超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价值追寻过程。
生命的体验只发生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单纯科学观支配下的“工具论”体育教育,是无视人的生命并与人的生活相脱节的体育教学、体育知识灌输的过程。所以,当今的体育教育必须走出无“人”之域,向“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世界,促进人格的完满发展。人是体育生活的主体。人的体育生活是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的,不是先验预设的,也不是外界灌输的,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因为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对体育生活的体验,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体育行为技能掌握,更在于生命的体验。
体育教学中生命体验的意义就在于,首先,生命体验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11] 它将人类经验与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从个体以往的生活积累和生命感受出发,去领悟和揭示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蕴。其次,体验是一种激活了的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主体“神与物遇”、“神与物游”的过程中,通过悟解、想像、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互汇,使相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更深刻、更高妙的生命活力。“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极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的感觉。”[12] 其三,体验是一种内化了的知识经验。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讲的过程,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活动,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成为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其四,体验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知识经验。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得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直指个体心灵,引起心灵的震撼、激发对意义的深刻领悟。个体对对象的理解、解释、欣赏必然受到自己出身、经历、情感、气质等的影响,而成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便得到了充分体现。[13]
总之,体育教育的生命体验,旨在对生命中健康和幸福的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是健康、幸福的价值的充盈过程。因此,体育教育为了生活,也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2] 郭思乐。 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 2002,(3).
[3] 黄文仁。 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J], 体育学刊, 2002,(5).
[4] 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6.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3.
[6]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0.
[7] 严元章。 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2: 86-87.
[8] [日]筑波大学,钟启泉译。 现代教育学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18.
[9]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5.
[10][11] 童庆炳主编。 现代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55、54.
[12]马斯洛。 人的潜能与价值[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
体育教学叙事 篇六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教育叙事 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rrativ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LI Zud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most characteristic of narra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lects the notion of a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eaching; notion
1 教育叙事及其应用性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并予以回顾、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档案”文本。但有些看似“无意义”但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件,也需要记录在案。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自身及其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教师的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
因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教师自身)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经验驱动的,因为它不直接定义、解释和评价教育,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中进行提炼。具体来说,教师讲述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去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或研究者)的“叙事”(故事或者过程描述)来理解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新的观念建构。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遵循的是从(既有的)经验――理论――(新的)经验的研究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其叙述的内容是既有的教育教学“情景”或“事件”;其次,其叙述的事件和过程中有相关的具体主体(教师、学生,或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总结和反思某种教育理论或观念。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故事性”。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不是基于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但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及教学要求,因而,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专业性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叙事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点结合起来,以探寻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 现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由于涉及到众多作家作品,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比如,在讲解某个小说作品过程中,教师需要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而这本身就是“叙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这并非是一个口才和讲课能力的问题,它还体现出一个教师某种潜在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叙事”方法。第一种“叙事”方法是首先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入手,然后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其主题意蕴,或者得出小说反映了鲁迅及其时代的某种精神特征。第二种“叙事”方法是首先就直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而呈现小说的“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情节结构,然后根据这一情节结构去把握小说叙述者的精神特征,再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去把握作品丰富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可以说,这两种“叙事”方法,先不论孰优孰劣,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而第二种则体现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症候阅读”。
如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叙事研究,那么,该课程就获得了双重的叙事性:一是它本身的叙事性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二是对其进行的“教育叙事”可以呈现它的“叙事性”,并用过“再度叙事”进一步反思该种教学理念。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该课程既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有助于我们(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2页)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中,已有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要求该课程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这些散布于各高校及院系和专业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材料,即互有差异的教学案例,体现出不同院校和院系对该课程的设置方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模式,也蕴含着当今课程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趋势。可以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叙事”,既是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也是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些来自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原始材料为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 现代文学课程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可能性
从教育叙事的文本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文本既呈现了教学的过程,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还蕴含着教学“当时”的情境等信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叙事文本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叙事要呈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在场体验”。通过经验的还原,在充满多元和丰富信息的现场中去分析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展开叙事研究,要呈现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和“现场感”,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概括和归纳出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作家作品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对其“教育叙事”的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力图改变既有的“社会时代状况――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内容与意义――作品艺术价值”的“反映论”和“社会存在决定论”模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基于“文本分析”和“问题意识”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一系列“教育叙事”文本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与整理,梳理该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存在的经验、成果以及问题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该课程教学及改革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本着这一目标,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策略:先收集该课程教师的“教育叙事”文本,并听取课堂教学,然后进行抽样分析和案例研究,再结合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广泛存在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模式进行描述,总结出几种模型。最后,从这些研究结果数据中,分析既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具体而言,对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田野调查”(field survey),即广泛收集散布于该课程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和档案材料,从而进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二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te observation),即广泛参与听取该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获取第一手田野资料。另外,还可采用抽样分析(sampling)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叙事”文本材料进行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样分析,并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以获取不同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参考数据。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叙事研究,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研究者的亲历观察,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研究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从事实(经验)本身寻找该课程教学的内在“结构”,而不过多地倚靠外在的理论框架和预设的观念来考察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因此,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教育规划项目“教育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GJ-0509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教学叙事 篇七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7篇体育教学叙事,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体育教学叙事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