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7篇教学相长 寓教于乐,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学相长的写作思路。
教学相长 篇一
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收集、自制等方法展示教具,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收集的教具,一般是指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而且层次较高,大都是名家之作和民间工艺精品。这种教具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帮助,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精神食粮。但这些精妙的工艺品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心理,所以,教师在传授除“欣赏”以外的课题时,要配有另一形式的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即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在绝大多数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教具有图片等所没有的“真实”感,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讲授《立体构成———纸塑》,我自制了《傣族少女》,学生马上被吸引住,赞不绝口,并且产生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冲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正所谓“信其道而乐学也”;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好奇和兴趣的支配下,他们主动、愉快地接受基本技巧训练,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矗再则,由于这是教师亲自制作的,在教学中融入了自身的体会,那么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生动。
二、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某一命题场景,设计并完成作业。比如:讲授《装饰色彩基椽——色彩渐变》,上课时我挂出用色彩渐变构成的挂图,先布置“装扮海底世界”这一作业,然后讲授知识点,请学生欣赏、总结、归纳鱼的外形、鱼身的装饰图形,再做作业。这几大步骤全都处在我所设计的场景中。不仅激发起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且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吸取知识。
三、利用求新心理,提高审美情趣
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求新心理。他们注重学习中的一切新动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新的东西,来点缀自己的生活,那么,美术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比如:我教他们做《工艺人物》,启发他们的扩散思维,帮助他们做成各具特色的精美工艺人物来装饰自己的小书房;再如:教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精美的立体卡片,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师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实用知识用于美化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课题的设计首先就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作业制作过程中通过思索、体验、尝试之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有了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他们会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激动、自豪,教与学双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四、活跃课堂气氛,升华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一般重视讲解、学生练习,而不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不能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而机械地练习又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时时调配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竞争心和自尊心都很强,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上《立体构成———累积结构》这堂课时就相对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们的作业处于竞争状态,我要求每个同学完成三个立方体,然后分八组进行累积造型,制作建筑模型,看哪个组的建筑模型重心最稳,造型最新,结构最美。这种竞争不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加强了技能训练,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营造课堂气氛,还可以借助于旁类艺术。例如传授《装饰色彩基椽——色彩的感情与印象》一课时,让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欣赏音乐到回忆与音乐内容相关的自然环境,以及启发学生归纳和指导学生作业,整个教学过程全处于一曲《秋日的私语》伴奏的欢快游戏状态中。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及时评价反馈,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评价时不要一味地寻找缺点,而是要多鼓励,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获得学习动力。
教学相长 共同成长 篇二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学学习共同成长
一、对“教学相长”涵义的重新认识
我们以前时常用“教学相长”来形容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近日再读《学记》,发现“教学相长”其实是针对教师的成长与学习而言的。旨在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即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
二、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老师都有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教课没有问题,但一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地、生动地传授知识,这时才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虚心学习,包括从学生身上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的体现。
教师应该不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法水平,应该一边教一边学,刻苦钻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与学”越深入也就越会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简言之就是“教中学”,“学中教”,这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在学习中不断成熟
人的一生都与学习联结在一起,教书必须读书,育人必须育己。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上,能力的培养上,“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教师似是而非,学生正误不分;在感情的陶冶上,灵魂的塑造上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理,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因此教学相长首先要从严于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入手。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首先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适应社会、适应课改、适应学生,我们应把读书学习作为毕生的选择。
古人很早就说过“开卷有益”,直到现在,阅读仍然是人们积淀文化底蕴、认识自我的理想途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形式超过内容,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社会节奏快;工作太忙;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在如此浮躁的世风下,也许社会可以轻视读书,但教师不可以轻视,也许大家可以都不爱读书,但教师不可以不爱读书。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的承传,而书本是文化的凝粹,不读书构不成教师的职业。虽然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但是生活中许多教师恰恰忽略了读书。有的教师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纵横天下,包用一生。我们平时倡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但有的老师自己的阅读量却少得可怜,又有怎样的说服力来让学生扩大阅读呢?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更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的教育智慧永远年轻和充盈,真正胜任教育的工作。
教师的阅读一定要广泛,既要阅读经典名著,了解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又要涉猎流行文学,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以此拓展思维空间,寻求思想的营养、智慧的源头,从中得到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教师通过阅读提高自我修养,让心灵变得高尚,并且能带领着学生走向高尚,把教育做到更好,这是语文学科教师成熟的必经之路。
四、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的困惑来自教学过程,教师最需要的知识也是关于教学的,于是再也没有比教室更好的学习场所,再也没有比学生更好的学习对象。在教学中坚持平等的意识是教学相长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上课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个人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学生集体的潜能发挥出来,总能量往往会超过教师个人的水平,学生群体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当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大大拓宽,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互联网,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备课时不可能“一网打尽”。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给自己“充电”的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和勇于自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各言其志。在彼此对话之中,不必一味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要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从此就可以教学相长了,毫不介意,才可最终以理服人。
当然师生不仅要在教学上提倡当仁不让、教学相长,更要在在道德上也相互砥砺。
教师还应善于锁定优秀教师,对他们进行观察、揣摩、模仿,习得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倾听不同的声音,在专家的引领下,从无意识的实践走向有意识的理性探索,这样才会迅速获得发展。
总之,没有学的教是匪夷所思的,教学应该是以教者亦学的方式进行的。我们要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壬,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在前进途中迈开“教”和“学”的两条腿,“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教学相长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教学法;教学相长
“互动探究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中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探究教学法”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互动探究教学法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者,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还要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
二是互动探究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历史教学中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是如何发生的,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
三是互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互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虚拟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已是在这一时期中的历史人物,例如科学家、商人、艺术家等等,只要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实际就可以了。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首先让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诵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并进一步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然后用音响播放《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用兵真如神”……,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感和感染力,以活动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使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至始至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情感引导,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上课时,应努力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相融合、相联系,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科举考试制度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再引导他们谈谈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由于考试制度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这样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学习中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意见和建议显得颇为幼稚、不成熟,但也不乏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引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对思想上有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
多开展讨论、比赛等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例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题目,如最早开始的是哪一战役、合作进行平津战役的是哪些部队等等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抢答比赛,大家都踊跃回答,唯恐争不到机会。再如,在上《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同一组内的成员间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找出了许多教材中、电视电影中的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们都动了起来,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自然也提高。
四、反思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范文 篇四
(1)求椭圆E的方程。
(2)设A1和A2是长轴的两个端点,直线l垂直于A1A2的延长线于点D,OD=4,P是l上异于点D的任意一点,直线A1P交椭圆E于M(不同于A1、A2),设λ#,求λ的取值范围,λ的取值范围是(0,10)。
上述这些圆锥曲线问题相信各位教师都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圆锥曲线时都做过不少类似的题目。它们看上去是毫不相干,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它们的许多共性:
(1)圆锥曲线问题通常是求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几何性质解决问题,上述问题正是这样;
(2)它们是圆锥曲线与向量的结合,均可以通过把向量问题坐标化进行转化(当然也有其他作法);
(3)一般都可以通过设点,利用已知条件把其他的点表示出来;
(4)对于圆锥曲线,结合图像,根据等量关系或目标建立等式或函数。
类似的圆锥曲线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枚举。但是为什么学生在做了大量圆锥曲线的题目后面对似曾相识的数学问题时,还是会无所适从呢?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学习的观察,拟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提高对教材、教法、学生的认识
学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90后”的学生个性鲜明,在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习能力上较他们的“前辈”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题目,从中发现规律,认识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这一数学思想。
1.加强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教学过程应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即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课程探究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利用网络资源等多渠道获取更多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2.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常常面临“上课热闹下课冷,课上点头课后忘,作业难交更正常”的无奈。形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都习惯了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设计好的教案为内容上课。整堂课学生都被教师牵着走,你现在放手了,让他们自己去做题目,他们当然不知道怎么做了。以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为例,我们知道圆锥曲线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题目运算量较大;二是选择的方法不对,有可能做了半天无功而返。如上面的例3有的学生想到设点P,把点M的坐标用点P表示;而有的学生是设点M,把点P用M的坐标来表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再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做法加以比较,选择好的解题方法。我们要转变教学模式,就是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讲,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画图、计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细心观察他们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优化解题策略,完成解题过程。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信心,教师要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耐心地给予解答,并对他的认真思考给予积极地肯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要多加鼓励,给他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充满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来说,思维要求较高,运算量大,教师更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运算的时间,且忌急于求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对宽松的学生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投入到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去,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很重要。
1.形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概念、例题和习题,并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形成阅读自学的习惯,学生才能正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并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灵活地运用。看课本上的一个练习:已知双曲线8kx2—ky2=8的一个焦点是F(0,3),求k的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就会认识到要把该方程化为形如1(a>0,b>0)的形式,再求k的值。学生出现的很多错误都是因为对概念的认识错误。因此,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去发现、去创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2.养成数学反思的习惯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使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结构更加完善。例如文中的例2,如果不仔细,就容易把“MDCD”这个条件错看成“MCCD”,从而解题出错。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就要加强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例如,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你能检验你的结果是否正确吗?等等。让学生形成数学反思的习惯。
3.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
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但是每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解决一些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圆锥曲线为例,由于一些问题方法较多,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相互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得到好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些研究性课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相关因素较多,需要做的工作也比较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的过程。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把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会学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鲁献蓉,曹为存。中学生反思性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学教研:数学,2008(9).
教学相长范文 篇五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最近,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就给我上了一课。
一、案例陈述
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西师大版“6、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例1时,我先出示了“老鹰捉小鸡”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明确: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计算。接着问:“怎样列算式?”这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与教材上“4+2=6”不同的好几种算式,像“2+4=6”、“5+1=6”、“1+5=6”、“3+3=6”、“1+3+2=6”……说出这么多算式,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那么这些算式有没有道理?于是我就问:“你们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列算式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列算式的理由。我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表扬,鼓励他们能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二、案例反思
针对这节课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
1.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学生已有不同程度有关数的知识,也认识了0到5,学习了1到5的加减法,要相信他们能把“老鹰捉小鸡”例题分解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
2.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一年级开始,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畅所欲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不同的算式。
3.要重视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学习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方法和进行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发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鹰捉小鸡”这道例题所选择的素材就来自于儿童的实际活动,学生对这道例题可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学生的思维起着调动的作用,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不同的、合乎情理的算式。
4.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我们这些老师还没有听到和看到,在一些方面他们比教师的见识广。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先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再做出判断。
5.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现象,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教学相长启示我们,应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达到互动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三个问题:提高兴趣,让学生爱学;着眼未来,让学生会学;知情合一,让学生乐学。要通过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疑难剖析,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寓教于乐 篇六
教学相长即为《礼记学记》中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得到自我提高,这使我对知识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另外,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要去适应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懂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即寓教于乐,也就是教者能够用其独特的方法,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一、在备课中,温故知新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过程,而备课的细致程度更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主观态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越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水平越高,知识越丰富,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温故知新。对于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来说,每一次备课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虽然是一样的内容,但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种理解和体会包括对知识更深层的掌握,包括领悟出的心得,也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即怎样让学生更明白。这种过程重复的次数越多,教学也就越完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通常越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水平越高。水平的差异也许并不是知识水平的差异,而是教学水平的差异。作为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不大,但是学与教是不同的概念,学是让自己明白,教是让别人明白,而教会别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对知识融会贯通,除了内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这就注定了教要比学高一个等级。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教师了,所以能够温故知新,灵活掌握,清晰表达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在教学中,教学相长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正是对教师一生的写照。只要没有离开这个职业,就不会停止教学,就不会停止学习。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不足之处,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才能刻苦钻研,解除疑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他们以此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帮助者。正如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的责任是在教会同学们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我们远不及的,他们往往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一道题可能会延伸出多种问题,也可能会存在多种解答方法,这种多样性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设想、质疑、研究的空间。不要让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住思想,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沿着他们的思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鼓励他们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不断向学生们学习他们开放的思路,活跃的思维,将其中精华的部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树立与时俱进的心境,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兴趣教会学生,而是兴趣让学生们愿意学、喜欢学,从而认真学。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与教会学生知识同样重要。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授知识,传授给同学们你对于数学的独特见解,让同学们喜欢上你的讲课风格,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数学。另一种是多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讨论或研究与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自己的疑问,当问题得以解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欢欣,他们会因为那种成功后的满足感而喜欢上这门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们领悟到数学的重要性,将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会让同学们了解到数学的作用,并且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竞赛式的学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解决,最后比哪一组的方法更简捷,哪一组的方法更准确。这种竞争式的学习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也会让他们了解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们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和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掌握方法,细心引导,循循善诱,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快乐就是学习最好的伙伴。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是用心学好一切的源泉。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的科目,而理解是建立在用心的基础上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无法教会一个心底拒绝学习的学生。所以让学生接受学习,爱上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寓教于乐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从古至今,教育模式一直在向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在古时的私塾中,教书先生们总是强调以“苦”为先,认为只有吃苦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只有吃苦才能获得真知,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实用,因为它把学生引入了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学会了,也不是真正理解了,而是一次次机械的重复而留下的印象。特别是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爱玩、好动,并不适合于那种古板的教学方法。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寓教于乐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将知识生动化,将理论实际化。让同学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理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教学形式由“我来教,你来听”变为“我来教,你来学”。把教学活动的主要精力放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原动力上,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不再把学习变成负担,自主学习,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寓教于乐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让他们掌握知识,学好知识。
数学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科目,既需要去动脑理解,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去解释。特别是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的,而这都需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每一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我们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然,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学生的换届不断进行调整,进行改善。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教学相长,寓教于乐”是适合新时代,新背景的教学方法。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教师,就会让教师们觉得教学是一件充满智慧的事,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
教学相长范文 篇七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沟通交流
一、不断研究学情,在研究中认识学生
俗语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对症下药,并且达到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为此,我便从研究学情开始,研究实验班的每一名学生,主要方式是面对面交流,但由于面面交流部分学生有些顾虑,所以有些胆小的学生便不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于是让他们用写作的方式来倾吐心声,交流思想。写作的原则是题材不限,字数也不作过多的要求,但必须落实一个原则,那就是求真,主要是思想要真,当然这一切都得靠真实的语言来表达。
通过近一个月时间的研究,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而且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牢记在心。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属于师生的相关活动,古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提出“教学相长”的理论,而要使这一活动取得明显的实效,就要找准两者的最佳切合点,以求得更大的合力。“亲其师,信其道”是我给自己预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认识,在认识中建立和谐。
(2)随时征求教学意见建议,及时对所收集的意见进行当面反馈,并要有改进的措施和实际行动。
(3)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尽管师生间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生活经历上毕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出现的问题要多一点换位思考,以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提高艺术水平,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夯实并提高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则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我主要采取:
(1)增设课堂5分钟学生自由活动。3年的历程,由起初的演讲到后来的才艺展示,再到后来的趣味语文、奇文欣赏,高三阶段的诗歌赏析。总之,三年的课堂教学总是让学生带着兴趣、满怀快乐地去学习。
(2)根据课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学方式,力争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适应后,自读课、简单的文言文课学生就能自己解决了。
(3)依据“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加强阅读与欣赏教学。高一提倡学生读中国四大名著,高二提倡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世界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施,精心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爱国影片,让学生接受影视熏陶教育。
(4)加强写作,提倡天天动笔,时时留心,事事思考,提倡针对社会生活现象,用我手来书写我心,强调真实人生,求善向上。
四、收获、感悟
经过多年来师生间的密切配合和自己的不断摸索、辛勤付出,在实验三年后的高考中,两班学生的语文人均分为110.87,比全市八所重点中学的最好成绩还高4分多。三年的磨炼,三年的拼搏,我认为在实验班这个特殊的环境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勤奋中不乏机智,辛勤中不丢技巧,宽松中还不失严厉。
1.思想先导,沟通交流
思想是行动的指引,是行动的动力源泉。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摸索,我认为责任、良心、信心、恒心,应该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原则。责任、良心以及感恩教育让他们思想成熟,并且要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的高中三年过得充实。
2.强化识记,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火“烘烤”的过程,它来不得半点急躁和懈怠。尽管高考考题不是来自于高中课本,但试题还是扎根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加之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本身就对语文不太感兴趣,在语文学习上投入不足,因此就需要在识记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证高考大纲规定的背诵篇目都能准确识记。
3.改进教法,提高技能
实验班学生相对于普通班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应尽量多地突出让他们多活动,尤其是在思想上激活他们,让他们能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做到学生与作品融合,与作品的思想碰撞,并且擦出亮眼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只能充当组织者、服务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教者在备课上花工夫、想办法。
4.开阔视野,增加储量
实验班学生以理科学习为主,在理科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在整个学习时间一定的前提下,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也就相对很少,尤其是在接受新信息、新思想方面,欠缺很多,而语文是一门靠平时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学科。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矛盾该怎样解决呢?
我认为主要还是要靠课堂来解决。一是课堂尽量多地提供学生最新的热点信息,让他们了解国事天下事,树立我与世界同在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调动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利用一些优秀杂志,学美文,悟写法,从而在阅读积累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尽管曾经的辉煌都已经成为历史,但语文教学还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反思,以便让以后的路走得更稳更快一点!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就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7篇教学相长 寓教于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学相长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