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精选3篇)

100 2023-11-10 22:13 精优范文

案例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下面的3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篇一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防御机制;评析

一、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经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系统研究后理论逐渐成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为本我服务,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导致人的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就会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能得到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逃避性的,如压抑、否定、退行、潜抑等。二是自骗性的,如反向、合理化、抵消、隔离等。三是攻击性的,如转移、投射等。四是替代性的,如幻想、补偿等。五是建设性的,如认同、幽默、升华等。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有成熟与不成熟、积极和消极之分。

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适度使用可以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人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消极使用则会使人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等病态心理症状。

当下,基础教育是备受社会期待与关注的一个领域,各种社会矛盾直射或折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已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从各类调查所得统计数据显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检出率在50%左右,处于学校教育最前沿的班主任,更是承受着来自多方面、最直接、难缓解的压力。高应激的工作状态,导致班主任情绪的焦虑或抑郁,最终影响工作效果。从现实案例来看,许多班主任在应对焦虑时,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压抑、否认、歪曲、合理化等消极防御机制,结果继发成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班主任与校领导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

以下是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又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心理防御机制角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班主任在应激状态下,怎样的做法是积极有效的,怎样的做法是消极低效的。

二、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机制案例评析

案例1:某校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A班学生的行为规范一直存在痼疾,尤其是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惹祸,为此班主任花了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对那几个调皮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班主任正信心满满地等着学校的表扬。与此同时,其他班级也在积极争创文明班,受表彰的名额限制,竞争很激烈,A班的希望比较渺茫。某日A班班主任一进办公室,就听某教师在对其他教师大声嚷嚷:“A班某些学生最近上课吵得厉害,没法上课了。”该班主任听了,腾地升上一股怒气,对着那位教师说:“没有的事!你别乱说!”那位教师很错愕,吃惊地说:“我没瞎说呀,我的课A班就是很吵呀。”该班主任怒气冲冲地走出办公室,“砰”地带上了门,甩下一句话:“没有就是没有。”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一个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否定。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通过否认自己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暂时的安慰。案例中A班的班主任是一个比较争强好胜的教师,在工作上花了不少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他会对表彰形成期待。而班与班的竞争,更让他产生出期待性焦虑。当他的心理承受处于高压状态时,小小的一句增加他压力的话,会成为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所以,他会通过否认这种比较原始简单的防御方法,来拒绝不愉快的现实。当然,这种防御的结果会造成更不愉快。

今天,社会竞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工作概莫能外。适度的竞争,有益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过度沉浸于竞争,会把自己推向心理高压线。学校工作中,以否认的方式反击别人对自己工作的挑刺,讳疾忌医,这样的事例还是多见的。如果案例中的班主任能看到自己工作取得成绩的主流,积极预防学生的不良事端,会把工作成绩推向更高一层楼。

案例2:某校W班主任对班上小C一直不交作业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教育已经毫无效果,所以干脆让小C在教室门口罚站。一天早上,W老师进教室收作业时,发觉小C又交不上作业,火气顿时上来了,立刻把小C叫到了教室门口,刚想呵斥时,恰巧看见校长巡视早自习。W老师马上缓和了一下情绪,和颜悦色地问小C最近父母工作忙吗?学习有困难吗?然后拍拍小C的背,让他走进教室。校长看着W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此而产生焦虑、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人们一些感受和情绪,通常人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下,人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将真正的感受进行压抑。案例中提到的情景在学校里还是比较多见的,W班主任对班上小C一直不交作业的行为进行批评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教育的方式和尺度。在很多情况下,班主任会因恨铁不成钢而教育过度,但是教师的超我身份又让她要遵循道德原则,在意识层面制约她发泄情绪和不满,尤其是当校长这样一个学校教育工作标准的参照体在身边时,这位班主任的所有情绪冲动都潜抑了,甚至还出现了反向行为。

潜抑是一种逃避性的消极防卫,适当使用能减缓紧张情绪,避免焦虑,甚至让人在冲动中回归理智。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该讲原则的地方还是应该讲原则,讲原则的同时,应讲究教育方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优秀班主任往往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而不是流于表面,这样的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往往也非常好。

案例3:某校初中男生小贾,课间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从高处摔倒在地,疼得站不起来。学生急忙找来班主任,班主任把小贾搀扶到办公室,派学生去请校医,恰好校医不在学校,而一旁小贾不住喊疼。班主任觉得应该先把小贾送医院,可是先前发生过的一件类似个案让她犹豫不决,原来不久前同样是班上一个学生受伤,班主任把他送到了医院治疗,自己垫付了三百多元医疗费和车费,时至今日,那位学生的家长仍未把钱还给自己,自己也不好意思追讨。“算了,还是打电话给家长吧,再说,学校的制度规定是由校医陪送去医院的,现在校医不在,自己接下来刚好有两节课。”班主任这么想。于是,她打电话给小贾的家长,可是打了半小时才打通,等小贾的家长赶到学校,急忙把小贾送往医院,诊断是脾脏破裂,如果再晚送一会儿,小贾就没命了。家长怒火中烧,一纸诉状,把学校和班主任告上了法庭。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通俗地说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案例中“校医不在校”“自己又有课”是这个班主任的合理理由,所以她会在是否送小贾去医院的决定中,最终选择不送。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常会遇上需要找合理化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或减轻焦虑的事情,例如遇事是否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不太会同家长沟通,或者与家长沟通时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回避。但是为避免自己承担工作不主动的责任,他们会选择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减轻领导的问责和自己内心的焦虑。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弄得更糟。

合理化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又有多种心理防御法,案例所涉及的是“推诿”。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在面对不重要的事件或重要事件恶果未被追究的情况下,合理化的确能平缓一个人紧张的情绪,使自己心安理得。从保护班主任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适当使用可以缓解应激状态下的焦虑。但是,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法避免各种应激,因此,以积极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困难主动出击,积极化解矛盾,才是有效保护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惟一之道。

案例4:某校初中生小刘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家长也很不配合,班主任对此非常头疼,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向孩子的母亲告状。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把小刘留下来教育了三个小时,小刘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小刘的母亲到学校大吵大闹,还到校长那里告班主任的状。校长找到班主任,说她不该把小刘留得那么晚,万一出事学校要承担责任。班主任非常委屈,从此再也不管小刘了,放任小刘散漫,结果小刘学习一落千丈。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愿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会压抑自己的愿望,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这称为反向。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案例中的小刘学习不用功,又调皮捣蛋,班主任理应把他放学后留下来教育或补课。但是班主任遇上了“好心当作驴肝肺”的家长,非但不配合班主任,还要责怪班主任,班主任自然会产生委屈情绪。所以,为保护自己以后免遭类似的指责和校长批评,她选择了放弃小刘。

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家长的行为,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受到来自家长、领导批评的事是经常有的,因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多元和高标准的,班主任更是承担着比普通教师更重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委屈,选择消极对待是不少班主任的做法,这也是造成一些后进生更落后的重要原因。一项学校调查数据表明,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程度,是班主任对学生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反向也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案例中班主任不去管小刘了,自己情绪上可以放开一点,但是小刘这个学生客观上还是存在于这个班级,班主任的焦虑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更好地适应变故;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愿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将导致严重心理困扰。

案例5:某校班主任A某,平时工作比较努力,小有成绩,对学生也比较亲和,一直得到领导的表扬。最近学校教师正在评职称,A某认为自己应该能评上。一天学校职称评审小组开完会后,校长找A老师谈话,告诉她没有被评上,校长指出了她几点不足的地方。她觉得很委屈,可是当面不敢发作。离开校长室,回到教室,正好撞见班上两个学生在追逐打闹,把课桌椅都弄歪了。A某火气一下子升上来,大吼一声:“住手!”她一把拖住一个学生重重地拉到一边,结果被拉的学生一个趔趄倒在地上。A某还不解恨,愤愤地说:“你们害惨了我。”看到A老师的反常表现,教室里的学生一下子都惊呆了。

评析:人心里产生不愉快,但又不能向事由对象直接发泄时,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转移。转移很多情况下是个体焦虑的转移,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案例5是一件典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例。教师虽然不是典型的公众人物,但是他承载着社会的理想。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时,是必须保持自己的阳光形象的。但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会有喜怒哀乐,而当教师负性情绪发生时,是不适宜向学生去宣泄的,尤其是不能把个人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

转移是一种消极的攻击性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学校工作中,有些教师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持不住而失态,他们无法向别处宣泄转移情绪,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寻找替代,身边的学生有时就成了“出气筒”和“替罪羊”。当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产生负面情绪时,压抑不是一个好方法,而是应该寻找合适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即便想通过有力度的发泄来排遣,也应该不伤及学生。当然转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如当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不顺心时,索性不去顾念烦恼之事,而全身心投入到学生上,这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案例6: 某校L校长最近比较头疼,原来高一A班的班主任与高一B班的班主任为一次考试后各班算学生成绩总分的年级排序问题争吵得很厉害。A班班主任倒还好,没来找他,B班班主任在校长室狠狠地告了A班班主任一状,说她算成绩不公正。校长要B班班主任具体说说如何不公正,B班班主任却又说不上来,最后说:“她会故意改动学生成绩,也会让班上某个差生当天停课。”事后,L校长私下作了调查,发觉A班班主任并未出现此类事,倒在B班班主任那儿查到了类似的事。

评析: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就会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转投到别人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这称为投射。投射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是自己是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也是怎么想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投射是一种攻击性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先发制人,贬低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心安。

在学校工作中,班与班之间应该是良性竞争,但是在应试教育仍存在的现实教育环境里,分数依然是重要的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分数之争在学校教师中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人际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教师是能以诚信的态度面对学科之间、班级之间分数的落差的,但是个别教师的一些做法是欠妥的,而这些欠妥的做法往往成为自己怀疑别人的理由。

当然,人们使用投射机制也未必充满恶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也很普遍,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一种投射的表现。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一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案例7: 某校严格规定学生上课不许玩手机,高二某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特别严重,班主任H老师特别重视此事,某次班会课上狠狠批评了玩手机的学生,并把几个手机收了上来。收上来的手机刚放在讲台上,不巧他自己口袋里的手机由于忘了调到震动档,刺耳地响了起来,弄得他一脸尴尬。H老师忙把自己的手机掏了出来,也放到了学生那堆手机里,朝大家笑笑说:“今天你们可以不用担心了,我向你们父母告状的工具也被没收了。”学生们一下哄笑起来,并用掌声回复了他。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这种心理防御技术称为幽默作用。幽默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合理使用幽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度过难关,免除尴尬。幽默是一种成熟的社会适应方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生活中人们很难把所有的事情考虑周全,所以有时难免出错而陷于尴尬。案例中的班主任H老师,在教育学生不该上课玩手机时,自己的手机却响了起来,当时H老师的窘境可想而知。他用幽默的语言既承认了自己行为的不当,又缓解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在师生的心领神会中化险为夷,这表现出H老师的机智敏捷。当然,教师要避免这种尴尬的最好办法,还是得注意平时自己的生活、工作细节。

三、给班主任的建设性意见

心理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状态的,每个人都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学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超我要求特别高,以符合社会的完美期待。所以,班主任们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工作能力。

第一,班主任应该自律、自尊,通过完善道德行为来赢得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称赞,为自己的工作创造好的人文环境。

第二,班主任要敢于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化解矛盾,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以致累积过多的负性情绪,影响工作。

第三,班主任在有负性情绪时,应适当地予以宣泄。可以通过找人倾诉、心境放松训练、焦点转移等方式,排遣郁闷,保持清醒的头脑。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篇二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情绪衰竭;积极体验

一、两例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简介

1.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简介。王老师,女,小学高级教师,1967年出生,大专学历,任小学教师23年,当班主任工作20年。主要任教语文、数学学科,先后输送了8届毕业生,目前正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今年,自己的孩子也升入高中。

2.上世纪80年代生人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简介。刘老师,女,小学二级教师,1980年出生,2003年本科毕业,任小学教师8年,担任班主任5年,目前任四年级班主任。性格相对内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接受职业培训,在5年前,才从一位退休教师的手中,接过一个班级,成为一位班主任。在最初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与爱心,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在两年的时间里,才被家长和学校认可,目前的班级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班级。

二、小学班主任对其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

1.王老师对其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目前,个人感觉对班主任工作不再像刚担任时有那份激动与热情了,再加上自己的孩子升入高中后,精神负担与家务负担逐渐增加,自己的精神高度紧张,经常觉得疲劳厌倦。所以,工作中缺少了些热情与专注,有时还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在班级管理上,不愿创新,只想求得班级工作平稳、学生安全、家长没有意见的水平,自己就满意了。其实自己也感到这种状态是不好的,可是目前时期的特殊性及长时间来的不断重复工作,让自己出现了倦怠情绪。

2.刘老师对其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自己有些困惑与茫然。目前学生的教育难度,因独生子自理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而比以前有所提高,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事必躬亲,感觉有些琐碎劳累。且在班级成绩上,总是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自己觉得获得的成绩应比现在多,可是,总不能如预期那样,成为群体中优秀的、突出的班级,因而,自己在评聘职称时,一直不顺当,工资和待遇也没有大的提高。这样的现状,让自己感觉不到成就感,也不知道这样的状态何时才能得到改变。所以,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态度,较比最初也缺少了些热情,期待有自己期许的职称与待遇问题得到解决,自己也许会再有新的工作热情出现。目前,也是做自己能做到的而已,不想再多付出。

三、不同时代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1.王老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及个人对策。①问题表现。根据王老师的自述,可以判断她已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集中表现为情绪衰竭突出。表现有:担任班主任工作不再有激动和热情、经常觉得疲劳厌倦、工作中缺少热情与专注,容易发脾气等。实际上,王老师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表现在情绪衰竭上,更主要的是来自工作中成就感的下降。她觉得工作压力大,但又没有成就感的支撑,无奈之下,降低自己的要求。由此可见,当前王老师的成就感与刚担任班主任工作之初相比,下降幅度很大。②问题成因。情绪不稳定、成就感缺乏、要求不高,但还感觉高度紧张,经常觉得疲劳厌倦,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职业倦怠,导致人格解体加重,甚至开始拒绝学生,疏远学生,不再主动关心学生。当然,此时,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的王老师还没有人格解体。因为,她依然关爱自己的学生,注意学生的安全,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班风,稳定班级工作。她也感到要积极的调适自己。③个人对策建议。可以相信,王老师具备抵御职业倦怠的能力,不过,家庭对她的职业有一定的影响,希望王老师能将家庭与工作合理的区别对待,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调适自己的情绪,增加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积极的体验,从而更有力的对抗这种长时间来由于不断重复工作带来的倦怠情绪。

2.刘老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及个人对策建议。①问题表现。刘老师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现在刚过而立之年,正年轻气盛,希望得到领导、学校认可的年龄。刘老师面对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感觉劳累,感觉自己的付出多于回报,感觉所得到的总是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自己所带的班级要成为群体中突出的、优秀的班级,但是,没有得到这种结果,而且在评聘职称时也一直不顺利,自己的工资待遇没有得到解决,而目前期待的就是自己期许的职称与待遇问题得到解决。由于自己要求没得到满足,就会感觉热情不再。②问题成因。个人的认识,尤其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行为状态影响深远。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教师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差异很大。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烈,更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他们有自己的平衡点:得与失要成正比。如果感到吃亏,自己认为该得到但是却没有达到,就会感觉心灰意冷,不再付出,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应该说,刘老师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只是,如果仅凭自己的感受,从狭隘的自我得失是否平衡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自己的学生,可能导致拒绝、疏远自己的学生,甚至,在学生那里越来越没人情味,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老师冷漠可怕。所以,可以推测,小刘老师可能不是最早表现出情绪衰竭问题,而有可能是人格解体问题。因为越来越不愿接触学生,但是职责所在,又不能避免,于是强装笑颜,假扮温和的对待学生,或露出不耐烦、令人厌恶的情绪,这都会加剧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导致工作成效降低,甚至觉得面对学生无能为力。③个人对策建议。刘老师的个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80后”小学班主任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面对职称聘任工作中的挫折、待遇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教师职业的价值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工资和待遇吗?如果在与学生相处、引领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体会一种职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的年轻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应引起注意:或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或及早转行,否则,由于职业情感根基不深、热爱不够、对工作能力的积累不多,职业倦怠迎面而来时就很难抵抗了,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职业危机、生存危机。

通过两例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的比较分析,得到的提示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小学班主任要多注意身体的保健,注意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而80年代生人的小学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问题,如果选择教师职业并非教书育人,并不从内心认可教师的职业价值,那么,应当及时调整,否则,可能难以抵御职业倦怠的侵袭。

参考文献:

[1]冯振举,戴丽丽。美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86-90.

[2]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3]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55-57.

[4]汤金洪。教师“职业倦怠症”及其归因与矫正[J].辽宁教育,2004,(10):27-28.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着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德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重点,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和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确保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县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班主任专业化校本培训工作。按照《宾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校本培训方案》进程,本年度进入总结、验收和评估阶段。因此,上半年重点是搞好班主任专业化校本培训的全面总结、验收评估,召开总结表彰会。

第一阶段:召开会议,部署学校自检自评工作,下发评估标准。

第二阶段:检查验收,根据基层校自评上报结果,进行检查验收,评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第三阶段:召开表彰会,设置展厅,展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优秀成果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

时间:3月份。

2、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落实《宾县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各学校要积极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

首先,组织班主任学习《方案》内容,提高认识,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其次,成立领导组织,深入调查,摸清家长情况,制定创办家长学校的工作规划。

最后,全面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届时德育部将配合教育局对各校进行调研与指导,年末召开专项座谈会,交流一年来工作体会,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3、开展第七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建国60周年,确定主题为:“生命与健康”。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加强个体生命安全、自我保护和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人生有正面积极的态度。4—5月份乡镇、学校组织教学大赛活动,6月份各校上报参赛课,9月份德育部评估验收。

4月份将组织一次“生命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的课堂教学引领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宣传员为大家分享的3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