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最新4篇)

100 2023-11-08 12:28 精优范文

以下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4篇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篇一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教材教,则属于教师的自。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可以说教师没有任何课程自。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的“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以上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近年来,不少校长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时,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俨然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要清晰。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13-02

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顺应历史潮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据此,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实际,开展了《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教育科研课题(编号2007C005)研究,该课题是梧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和梧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在课题研究中,我校编撰了校本读物――《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且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用之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做法。2012年,该教材获得梧州市第一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课题研究通过了市级课题结题验收。笔者作为该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教材的主编与主笔,在此将我们的经验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课程开发的校本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要具有校本特点。蒙山县陈塘中学位于蒙山县南部,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北距县城44公里。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陈塘镇、汉豪乡及周边的昭平县、藤县等地。本地学生离学校最远者有22公里(山村道),且交通不便。学生家庭和学校所处为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学校缺乏介绍当地历史与社会的读物,70%的教职工为外地人,因此,师生对当地历史、地理、社会风俗、饮食与语言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等了解甚少,甚至有很多学生连自己所在的县、乡(镇)、行政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的名称都不了解。针对师生对乡土历史与社会不了解的问题,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决定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

我们所设计的校本教材主要是以乡土文化课程为主,以初步了解和获取身边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为主题,组织“阅读”“讲座”授课”“社会调查与探究”“参与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取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开发该校本课程目的:第一,完善学校课程的总体设置,即既有国家课程,也有学校课程。第二,帮助学生认识本土文化,开展社会调查和自觉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传承与发展地域文明打下基础,在教育中融入乡情与人文历史,让学生热爱家乡,奋发向上。第三,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使家乡的语言和历史文化习俗陪伴其一生。

二、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主要面向全校师生,供七年级学生学习乡土文化课时选用,并供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和教师阅读和使用。教材正文设9大篇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1个方面:(1)家乡历史沿革。包括当地乡镇、本校、蒙山县的归属沿革和管辖范围、四邻等现状,并附载当地历史上曾设置过的乡和村级行政名称的演变。(2)村组简介。即简介学校服务范围的陈塘镇、汉豪乡所辖的16个行政村(社区)在历史上的行政设置与现在位置、四邻、河流、交通、集市、人口、村民从业、英模人物、山川景观、厂场矿坐落地、邻县村名,以及320多个村民小组名称与其距离乡镇集市、陈塘中学的里程等现状。(3)自然村名称由来。介绍壮语地名,当地部分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名称来历,以及自古以来自然村一级行政设置的名称演变。(4)轶事与传说。包含名人活动故事、文物怀古、历史与神话传说、民歌故事、笑话与幽默等。(5)家乡习俗。包括婚姻、吉利话与忌讳、分家送礼、姓族节庆、古代火葬等习俗。(6)饮食集录。介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与近乎失传的传统食品,及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共17篇。(7)岁月乡言。一是乡言俚语,即谚语集,收编了当地或在当地常讲的谚(俗)语、歇后语和格言约430条。二是当地的“古桃壮语”,即收编介绍壮语词语的音译和汉义,共260个。(8)人物传略。包括古代乐善好施之人、抗日时期的革命烈士、中共地下工作者、当代科学实践带头人等古今英模人物的事迹。(9)乡人文选。主要收编当地人士或校友所写的在一定范围内发表过的诗歌(含地名诗)、散文、小小说等作品。(10)社会实践作业。于每个大篇目之后,设相应的《调查与探究》社会实践作业题目1~3道,共15道。(11)配图。配有革命烈士与墓碑、集镇、交通、水电站、厂场矿、校园环境、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景点等彩图40幅,配有蒙山县、陈塘镇和汉豪乡地图3幅。

三、课程的开发、实施、实验与推广

(一)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分为5个阶段:

1.环境分析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8月)。进行环境分析,了解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英模人物等的认识程度,学习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央文件、县志和广西各地乡土读物等,探索校本课程教材的编纂体例。向学校递交编写校本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建议书。

2.教材的前期采编阶段(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根据外部需要与校内实际,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拟写教材内容编目,并依编目采集材料。采集材料方法为:(1)查阅文献资料。(2)走访。(3)顺便访。(4)电访。(5)。被访者包括:村民、村干部、老干部(教师、编辑)、作家、模范人物等。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考证,编撰初步书稿,形成教材雏形。

3.教材成书阶段(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主要过程:(1)成立课题组,向市教育部门申报立项,随后成立校本读物(教材)编写领导小组。(2)结合教材雏形书稿,出版研究专刊《蒙南乡土史地》4期,部分专刊呈送乡镇党政办公室、县史志办公室,征求意见。(3)继续采集材料,增加与充实教材篇目、内容。(4)编成书稿后,送呈市教科所科研处、历史教研员,县教育、史志、文化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及有关专家人士审阅,在经过3次送专家审阅和2次修改后,学校召开有县教育和史志部门领导专家参与的审查定稿会议,书稿通过审查并进行小修改后付印出版。(5)向县教育局申请,办理募集出版费的文书手续。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10年)。付梓前,向县教育局、县史志办公室申请,办理有同意付印出版的文书手续。(6)小修改和样书校对。出版教材用书――《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全书材料编撰由课题负责人采集材料、担任主编与主笔,课题组成员帮助审稿与校对,对选编文稿进行推敲考证、修改增删。在配图方面,深入村组、厂场、矿山等地调研拍照,少数照片为校友提供,地图系广西测绘档案资料馆制作,历时3个月,其间发来图稿5次,均由课题负责人审阅、调研、校正和建议增绘内容。

4.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至2014年)。(1)开展试点乡土文化知识讲座活动(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2)在七年级中正式开课(2012年9月起)。

5.课程评价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根据授课等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和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最后修订校本课程教材与再版。

(二)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为乡土文化课程。课程时间安排:在七年级安排一个学期课程(乡土历史与社会),周学时1节,总学时15~16节。教材的主编(历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一节课包含7个环节:导入、阅读抄录、讲解、师生互动、讨论与展示、内容扩充、布置作业。如教学《轶事・传说》篇中的“民歌故事”的内容,可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1)导入,(利用课本注文)介绍当地山歌传唱与近乎失传的情况,点明蒙山话山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让学生阅读与抄录山歌歌词,使学生认识当地白话山歌。(3)教师简略介绍山歌的缘起、歌词大意与山歌音韵知识,继而示唱。(4)师生共唱山歌,或轮唱,或互扮角色唱,使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当地山歌的韵味。(5)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采集过当地山歌吗?请唱(写)出来。接着,请学生展示。(6)内容扩充,教师再选唱一些当地流传的山歌和教师创作的新山歌。如“久永矗个条大路起青苔;有心行得青苔路,无心揿棍也难来”“唱歌先,万事抛开放两边;山歌映人会老,唱起山歌转少年”“过去农民真困苦,一日三餐木薯糊;如今解决温饱了,大家又踏小康途”“久不回家不识路,羊肠小道变康庄。借问村童怎样走,村童笑倒客车旁”等。(7)布置作业。布置“调查与探究”作业,让学生尝试调查,采集和整理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传说与笑话等。

2.一节课中包含5个环节:导入、阅读抄录、讲解、讨论与展示、布置作业。如教学《岁月乡言・乡言俚语》篇中的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的内容,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1)用教材中的文首导语导入。(2)让学生边阅读边选录一些精彩的句子。(3)教师选例讲解。如:“狗尾卷向左,房门邮梗ú挥茫┧”(融入安全教育);“人生好比灯头火,宿(灭)了何能吹得燃”(融入珍爱生命教育);“老了正知书好读,禾熟正知田好耕”(劝导人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积极上进);“大寒牛浸埃bàn),冷死早禾秧”(融入时令天气知识);“担担正知牛着(吃)力,养子正知父母恩”(融入孝道);“黄鳝偷行田底路,要几深沉人还知”(劝导人做事要依法理,光明正大);“一牛不能装二轭,一女不能配两郎,一家不能落二主,一国不能落两王”(融入家庭伦理、道德法制、政治制度等);“吃惯剥皮粽――不会动手”(劝导人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4)讨论与展示。讨论:本篇有哪些生字?请写到黑板上(展示),下节课听写。如:T(lǒng)、埕(chéng)、埃bàn)、(竹)箨(tuò)、揿(qìn)、T(táo)、戽(hù)、樱tiǎo)、舂(chōng)、轭(è)……(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日里采集和整理教材中未收编的谚(俗)语。

(三)课程的实验和推广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篇三

(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

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34.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46.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7.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

(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

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

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二、策略与实践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篇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并编写了两本英语教材。本文着重探讨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校本 英语教材 思考 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社会对我校英语教学的需求,学校迫切感到有必要开发和编写出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英语教材,并在编写中体现英语特色建设目标。我校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背景

1、理论背景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要按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它应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其认知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2、学校背景

我校自1996年创办以来,就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程,并把小学英语教学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但在教材的使用上,也经历了不断选择的过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由开始的美国教材《彩虹与风筝》过渡到人教版《PEFC小学英语》;又由《英语300句》过渡到《新标准英语》;最后到现在的《PEP小学英语》。另外学校还开设《剑桥少儿英语》供兴趣小组使用。经过对各种教材的尝试,学校决定从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统一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使用初一教材,便于和初中衔接。

这一重大问题的解决,将另外一个问题推到了面前,那就是学前班和一年级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认证,学校决定组织一批长期实践在小学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编校本英语教材。

3、特色需要。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为了更进一步体现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特色,开发和编写出体现我校特色的小学英语教材就成了当务之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能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凸现我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实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设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五个阶段。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要针对本校教师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者必须全面考虑教师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组织课程就是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实施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推广和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学员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我校进行了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对此笔者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1、加强领导、制订方案

校本英语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确立领导组织和课程编写人员,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编写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我校在确立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之后,就成立了由分校校长、教务处主任和4位英语教师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英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个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核心小组的领导下,制订出了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成立教材编写小组,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明确编写目标,选定参考教材,同时对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进行培训和理论指导。

正是由于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才得以实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而实践探索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实践上升到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我们运用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实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选择内容,确定要素。

校本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容实施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培养目标是有趣性、口语化和衔接性。即从内容选择、训练形式上考虑,要符合低幼儿童认识规律,以趣促学,以口语交际为主线,以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用语为载体,紧扣低幼儿童的需求;既独立成立,有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达成目标,又要注意与PEP教材第一册的衔接。

在选择和确定了课程的这些构成要素和课程内容之后,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就进行搜集国内外众多的小学英语教材、音像制品、杂志等出版物,并结合学校英语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复论证,审慎编写。在此过程不断进行修改,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力求开发出一套既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校本英语教材。

3、实施课程,凸现特色

经过编写组成员的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改,历经四个月的辛苦努力,我校两本校本英语教材《学前儿童英语》和《快乐儿童英语》终于得以问世,标志着我校在实践“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分为两个层面,即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教材编写成册之后,学校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对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主要从编写体系、达成目标和使用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使教师了解教材内容。另外还就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培训是教材实施最关键的一环,教材编写成功,获益最大的是学生。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而开发的,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小学英语办学特色。自编小学英语教材的实践较好地体现了我校的课程特色,也势必将推进我校小学英语特色的早日形成。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1、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只有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3、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课程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4、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课程。

通过对我校自编英语教材的理性思考,按照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尤其是做好师资培训这个核心工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操作,坚忍不拔,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 2001年8月

2、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3、崔允淳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这4篇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就是宣传员为您整理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