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论文9篇由宣传员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师论文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一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综述
Abstract:The paper first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in PE teacher s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by the necessity, sig- nificance,mode, course design and appraisal system. Then itgeneralizes the conclusion from study,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s and ho- ping to give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PE teachers;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review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指对那些脱离传统正 规学校教育之后的在岗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的以扩充和 更新知识、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更新与拓宽体育技术技 能为目的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因此,关注和总结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理论研 究的发展趋向,可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 究提供借鉴,并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进 一步开展。
一、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必 要性及意义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人文主义、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等不同 角度论证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文建 传、钟海鸥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角色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正确 认识自我的角色,并对如何实现角色改变提出参加职 后教育的必要性。[1]陈青、黄献国、古雅芬等则以知识 经济时代为背景分析知识经济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新 要求,论证高校体育工作发生战略性转变,认为体育教 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2]潘哲浩即从素质教育的内 涵、特征以及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 行了阐释,论述了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认 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师 德水平、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 力进行完善和提高。[3]更多学者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视 角来陈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谈到对体育教师进行 职后教育。张细谦从课程实施看体育教师的继续教 育,认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则在于体育教师的实际 运作,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体育教师主动 的课程参与,同时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 求。[4]郭海玲、张建超以体育教师必须改革旧的观念, 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为起点探讨新课程理 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陈作松、季浏在《论新体育 课程的教师角色特征》中提出新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 角色呈现五个特征,分别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 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体育 促进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研究者。
黄文仁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空间的拓 展》中认为《新课标》为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 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体育课程发展史上 的一次难得的契机和巨大的教育空间。
归纳众多学者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证体育 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师内在修 养:自身思想品质、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示范性行 为,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借鉴教育学学科的相关理 论,把教师素养与职后教育的重要性紧密地联系并展 开论述,研究深入具体,目前都是以理论性的文章来开 展研究。另一方面是外在要求: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 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这方面的 研究提出的观点新颖并且具有多样性,例如部分文章 以知识经济给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带来的变革为背景对 职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刻的探讨,提出体育教育工 作者是技术熟练的高智力者,并需要掌握编码化的“隐 含经验类知识”,要求将体育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 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发展出新的体育隐含 经验类知识的观点。目前职后教育是体育教师外在要 求的研究主要以横向开展论证,论述范畴广阔,兼有多 学科交叉进行研究,研究现有成果较多,也是今后研究 的发展趋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从体育课程改革引 导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视角来陈述职后教育深远意义 的文章虽然比较多,但大部分文章是伴随高校体育课 程改革的思路而提出,近三年中该类研究的文章快速 减少,该相关研究进展有停顿的趋势。
二、关于不同区域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实证的研究 目前,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研 究(周宏、朱建军, 2008);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 状调查(刘建,2008);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 现状调查(康连、袁际学、陈艳松等,2008);福建省高校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廖建媚,2004);河北省普 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培训体系构建 (张萍萍,2008);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 现状研究(万一春、储龙霞,2008),分别从职称结构、学 历结构、专项结构等论述各自省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结构存在合理,表明体育教师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 裁判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黄帝全和梁峰 对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比较中也反映了相同的结论。[5] 在不同省份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中,普 遍认为参加职后教育人数较少,职后教育效果不佳,教 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出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 强对职后教育的支持力度。上述被研究的地域省份分 布在我国东西南北和中部,说明地域性的体育教师职 后教育实证研究较充分。目前尚未发现有不同区域高 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对比研究,而对比研究更能剖 析不同地域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学现状、教学管理、 教学效果、区域职后教育特点等方面内容,清楚地分析 职后教育各方面实施的优劣性,因此体育教师职后教 育区域性的对比研究有待开展。
三、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 究 “模式”是系统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 代中期,美国学者最早在教学论领域使用“模式”这一 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概括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模式”是指根据观察所得加以概括的框架和结构,是 围绕某一主题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提供的一种 完整结构。[6]“职后教育模式”即指在职后教育过程 中,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目前研 究根据不同的媒介为主体提出的模式有: (1)网络应 用模式,是借鉴诺尔斯成人自导式学习模式理论原则 和传统培训模式的经验和局限,遵循可行性原则构建 而成,指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集讲授、 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模式,界定在完全型网 络教育应用层次,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基本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 (2)课程本位模式,即以 高校为主,以体育教师获得高一级学位为目的培训; (3)教师本位模式,即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体育专 业协会为主的培训; (4)校本培训模式,即由体育教师 任职的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7]; (5)协作方式的培训模式,即以地域划分或者以体育 专业划分的培训活动。[8]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的 模式有: (1)自主发展模式,导师带研究生的教育方 式,对骨干体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方式重在培 养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能力; (2) 读书指导法,组建读书班,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 目,整个教育过程以读书为主线,配备指导进行导读, 重点和难点由指导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辅之以 课堂讨论,以便大家能够对所读的内容及时理解、领 悟; (3)专题研讨模式,运用专题研讨的形式,组织骨 干体育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当前体育教学改革 中一两个问题; (4)跟踪教师模式,采用集中学习与跟 踪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方针,动员授课教师、有关专 家学者以及学员所在单位的老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对学员进行形式多样的跟踪教育活动。[9]112-113还有以 科研为中心提出的模式: (1)课题开发研究模式,让受 训的教师直接参加课题研究与开发,包括参研、自选科 研课题,推广科研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等以实现体 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2)科研推动继续教育模 式,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借助科研项 目或科研活动推动体育教师的学习钻研。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二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些具体方面,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作者认为体育课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传习的层面上,而应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体育自身的精神价值并融会贯通于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反馈等诸多方面,令体育教学体现其独立性。
1 体育教学泛人文化浅析
“所谓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1]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品鉴其中意味,《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在《纲要》看来体育教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身体教育层面,所谓的“身心和谐、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揭示的是体育教学应作为关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教学,其人文特征可谓彰显无遗。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际上是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将技术传习与人文体育观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式导向对人类自身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应充分渗透进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反馈在内的众多方面。
2 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2.1 从基层教育工作的知行矛盾看《纲要》的困境
《纲要》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实施的主要指导性政策,《纲要》在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做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通读《纲要》的人会发现其不仅是一个约束性政策法规,更表达出制定者们对体育课程人文化发展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在基层体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对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只是简单的技术传习。这种现象只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机械,让参与其中的人变得麻木,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学习者对于体育及体育课程会产生怎样的误解。从根本上说这将导致他们缺失长久进行体育实践的内驱力。造成这种情况的表层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偏差,深层原因则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缺乏文化素养提升的意愿。因此,纵有《纲要》的苦口婆心,许多体育教师也未必愿意深刻领会其中用意,更不要说什么体育课程创新和新一代创新人材的培养。最终《纲要》仍将摆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
2.2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泛人文短板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然而,当前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诸多急需改进、纠正之处。首先,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理解不深。何为体育,何为体育教育,现实中少有体育老师去认真探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形不成独立见解,上课就只能机械地传授运动技能,把学生当成训练机器。学生在没有理解体育究竟所为何事的情况下被动地参与其中,更多地只是感受到体育教学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体验,而无法获得愉悦,如此教学必然令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打压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体育,但须知学生人文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以诸多体育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当前基层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缺乏讲述,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技术传习的任务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知识、理论的阐述。直到两年大学体育结束依然不懂如何制定锻炼计划的同学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讲了但没讲透,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途径过于单一。许多体育老师仅仅依靠每学期4个学时的体育理论课草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且传授过程机械,缺乏多种媒介物的有效利用。
2.3 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物质化误区
多数大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后普遍有如下感受:①、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②、体育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不知道具体的科学机理;③、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④、体育课就是一门“玩”的课,一门让自己放松身心的课程;⑤、上体育课最害怕耐力跑,最喜欢自由活动。
从文化的层面而言,这些认识更多地表现了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特征,而未表现出人文体育所追求的对人自身价值的关切。其实,对于体育的认识早有许多学者做过深刻的研究。宋卫在其《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的文章中认为:体育起源于原始人对生存、安全、娱乐三方面的需要,并以满足人类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存、安全、爱为目的;[3]徐飞鹏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阴阳平衡,内外调适’,它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表现形式而正在于此。”[4]由此可见体育绝非简单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对爱、超越、和谐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3 分析及建议
3.1 领会《纲要》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实践在操作层面上是具体的。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纲要》,明确《纲要》的指导地位,领会《纲要》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贯彻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自身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学经历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涵。身为体育教师应该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坚持,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够担当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概括地说,正人先正己,体育教师要想让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养是第一步。
3.2 融入人文体育,强化体育教学独立性
融入人文体育不是新概念,却长期倍受冷落。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于技术教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产生了许多被人们广为诟病的问题。例如:一个大学生在其求学路上至少经历了十四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改变;耐力跑是一个对心肺机能极有帮助的运动,但学生们无论如何也难言喜欢。尽管我们说体育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最终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人们不禁会怀疑体育课作为课程独立存在的理由。笔者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体育课重技术而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因此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是彰显体育教学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体育课过度技术化缺陷的重要突破口。以学习打篮球为例,学生们可以通过看nba比赛学习之,亦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之。体育课的特点在于它是即时互动的形式,师生分分秒秒都在互动,反馈及时、生动并融入了教师的体育理念。电视转播是单向的,半强制性的,是写实的,电视转播缺乏提炼,不能即时问答,与课堂教学相较而言其在概括性和理念的提升方面要明显逊色。可见在人文精神的融合上,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缺少课堂教学是断不可行的,体育教学的独立性只有通过技术传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方能凸现。
笔者有长期实践之经历,认为:在学习技术前,体育教师应先与新生进行一次关于体育意义的广泛探讨。体育教师需阐明学习体育的意义,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所为何事时才能产生持久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也许有人觉得“何为体育”连学术界都未必能给出清晰的结论,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又如何敢“科学阐释”。笔者认为,教学在保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多样性的,每一位体育教师甚至学生其实都可以对体育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大胆地与学生讨论之,不必纠结于所谓的“真义体育”。体育教师阐明观点时只需把握大方向正确,同时将讨论引入有利学习的方向上即可,至于以后学生自己能产生何种体会那就看他们各自的领悟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关键是“体育教师的独立见解,这是实现体育课独立性的核心,是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
3.3 反馈——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积极的反馈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知识、技术,更是体现体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最直接的反馈包括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映和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讲述完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之后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练、练、练,把学生当成机器,不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且屡屡不能突破、改进,就会在“挫折”中消磨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巡视学生训练过程,发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此外教师与学生在训练间隙的交流也较为匮乏,也许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经常和学生互动,比如:一起打球、休息时一起聊天等。殊不知交流绝不仅是和学生打球、闲聊如此简单的事,以笔者的教学经历而言这种表浅的交流或许能够让学生放松其紧绷的精神、了解教师的秉性,但是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并无太大帮助,更何况这种方法所能照顾到的也仅仅是部分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而技术水平低下者绝无法融入这个圈子,这对于这些体育课上的“弱势群体”有失公平,因而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有意识的行为,既体育教师要将有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的内容融入反馈互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对于体质弱的学生,你可以从关心他的身体开始为其解释如何通过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告诉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最后告诉他体育课不是要把你培养成运动员,如果体育课能让你健康一点那也是功德无量之事……”等等。让其逐步建立信心,找到新的定位,进而产生正确的体育观。
除了课堂上的直接交流外,也别忽视理论作业的交流、反馈作用。和直接交流相比,理论作业具有覆盖面广,内容深刻等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布置理论作业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写出自身感受而非网络中随处可见的“范稿”,更不要太多政策、定义之类的阐述。所以体育教师在布置理论作业时要注意出题的方向,尽量将作业引向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和表露学生真实心声的方向,让理论作业展现人文关怀的魅力。
4 小结
完善、提升体育教学的突破口在于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运用。同时,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体育教学缺乏独立性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提炼出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4.1 认真学习《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努力学习科研成果,不断自我总结,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4.2 体育课虽以技术传习为主,但应更多融入人文精神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展现体育教学的独立性。
4.3 反馈是促进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认识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应注意反馈的多样性及差异性,熟练运用各种反馈方式彰显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的人文精神。 http://.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3]宋卫。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2.
[4]徐飞鹏。论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j].吉林体育学报,2003,12.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理论 体育教学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体育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他们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都能上好一节实践课。但在没有备课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却不能较好地完成一节理论课。经过分析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要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就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进行理论教学就要经常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体育理论知识是无数次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 ,并同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较好的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对实现以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论 ,以及完成大纲目标的教学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想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拥一桶水”。也就是说,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一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就有难度,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学科,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3.学生的需求。根据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5.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课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体育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学生从年龄看,已经接近成人;从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能力上来看,也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这有利于他们对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会讲究卫生和预防伤病的各种手段,学会健康的生活,这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6.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增强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最新的体育知识,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要上好体育理论课体育教师就要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以拓展,实现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理论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华健。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2.12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2002
[4]陆永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及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0,24(1)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四
一。何时?――随时!
不要局限于专门的备课、教研活动的时间,而要随时写,灵感稍纵即逝。不管课间、训练课上,还是周末、假期,才思涌动之际,直觉闪现之时,想写就写心随我动。往往正是见缝插针地随时写,就会显得格外及时。《我市基本功比赛的得与失》就是本人在比赛现场观摩中,趁热打铁草就而成,虽然并不成熟与全面,但由于时效性强而得到参赛选手和裁判们的认可。还有一次优质课比赛,在阅读教案中发现连续几位老师的教案上都用到了“自然”、“放松”等字眼,我顿觉不妥,随手记下,事后仔细揣摩而成《体育教学中应慎提“自然放松”》,结果被《体育师友》录用。
二。何处?――随地!
不要局限于办公室,可以在学校,在阅览室,也可以在家里,电视机旁、床头都行。只要有感而发,就随手写在纸上、本子上,然后再整理到随笔本上。体育教师会有带口哨带记时表的习惯,却鲜见带纸、笔者,这一块是写教学随笔的薄弱环节。就连观看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时,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用心慧眼独具,就能汲取营养,得到一些体育教学方面的启发与需要。有一回在同事家看足球电视转播,兴奋的进球方队员童心未泯,跪撑在地,手脚相接,成一路纵队爬行欢庆,非常有趣。我当即记在同事茶几的日历上,后来设计成体操垫上的游戏,学生们特别喜欢玩。
三。何事?――随缘!
中小学体育工作千头万绪,水过无痕留于心,只要有缘有心,皆可入体育教师的“法眼”。
一要围绕体育内容。毕竟写的教研随笔,形式内容皆可随便,但形散而神不散。教研随笔可类似于提纲,又像草稿纸,也有点资料卡片的味道,自己看得清看得懂就行。字数不限制,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算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不必像日记那样的记流水账,不必像论文那样的严谨规范,一个器材的新用途,一个战术的破解之法,一个难点的新化解等等都行。
二要跟随个人兴趣。兴趣是长期坚守的动力,是培养个性习惯的基础。以教师个人认知和兴趣所在,对有关内容的记录、疑问、体会、创新后的总结归纳。不必苛求深思熟虑,完全可以牵强附会。不管得与失,大与小,有用无用,有效无效,有价值无价值,也不管是否曾遇到,是否将遇到。共鸣之处,启发之点,疑虑之间,反思之中,只要是你喜欢的,有见解的,这些引玉之砖都不要再错过了。
可以是记录,回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阅读、培训、听课和观摩时作好笔记。《双杠臂屈伸技巧》和《俯卧撑的多种练习方式》就是笔者依听课记录或提炼或整理而成,后稍作加工分别发表在《中国医药报(健身专栏)》和《音体美报》上。
可以是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自己的困惑等,尽量完整记下。初练者为何力量长得快、练健美为何容易入迷,这是健身课上学生的提问,当时担心回答得不够完善,我把问题记在备课本上。后来查阅有关资料并以此为题撰文,刊登在《健与美》上。
可以是体会,写出自己与别人在思想、方法上的跟进、借鉴、共鸣,或反思、商榷,总结成功经验,探寻教学漏洞,深刻剖析成败原因。在《中国体育报》上看到《推铅球中的多学科渗透》一文后颇有感触,便直接就在报纸边上圈点勾划,写就补充之文也发表了。
可能是创新,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试,再想再思再试。我发表在《体育教学》上的《竞技教材增趣十法》和《篮球比赛“让球”十四法》,就是积累多年教学经验,反复实验并记录下来而成。
四。何窍?――随手!
教研随笔最好是用笔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不要写在电脑上,以便平时随手就可多翻阅,可以反复咀嚼、回味、享受、酝酿……扉页上可写下目录,便于查找和分门别类。笔者一直关注青少年的力量训练,将近十本随笔上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多次归纳凝结而成《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先”与“后”》,有幸被《田径》杂志赏识。
当然,教研随笔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基于教师的个性经验,记录、反思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一本本教研随笔都是教师个人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丰厚的积淀,辛勤的见证,宝贵的财富。它可以成为教学漏洞的有效补丁,可以成为教学创新的燎原星火,可以成为教学经验的及时小结,可以成为教学论文的原始素材。一篇篇随笔如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似一颗颗蒙蔽灰尘的珍珠。假以时日,琢玉成器,抚去尘埃,珍珠成串,定会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校的体育教研活动开展得好,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也会表现得更加良好。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必须要跟上整个课程改革大趋势。因此,大力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研情况一直令人担忧。体育教学质量也是十分低下,而长期以来沿袭的“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形势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寻找对策,以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教研水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整合发挥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工作效率,是效益最大化的一门科学。管理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头,是一项立体的、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本文不仅从教研方面进行分析调查,也从农村中小学管理方面着手,希望能为相关行政部门加强会宁县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调查抽样的方式,从会宁县周边33所中小学各选择了10名学生进行集体问卷测试调查、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30份,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问卷调查中针对特定群体进行了访谈、实际现场调查、比较分析,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1是调查对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89.7%的同学有兴趣参与课外体育活动,74.1%的同学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有积极的影响。这说明会宁县中小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高的主观认知,这得益于近年来会宁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推行市民健身计划,有效地宣传了体育与个人健康、体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识到体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仍有少数同学对课外体育活动没兴趣或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这是一个潜在的体育教育群体,说明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需要加强,应引起重视。
2.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良好,其中93%的中小学每周的体育课在两课时及以上,但是体育课有不同程度地被其他课程侵占的现象。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调查显示,会宁县农村中小学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为79%,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使用统编教材的情况为63%,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的书写率极低,有68%的体育教师不写教案,有些教师除了评定职称、评优需要外从不写教案。在仅有的32%的写教案的体育教师中也只有51%的教师完全依照教案上课。同时,调查也显示,会宁县周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情况较差,由于场地、器材以及教师本身的原因,有80%的体育课教学组织混乱,有些教师甚至是完全采取“放羊式”教学。
3.经费投入
调查显示,县级财政在体育与卫生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即使有投入,也只是给现状较好的县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包括社会性投入严重不足,体育方面仅有每年每生5元,远远满足不了开展正常体育教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实行“一费制”后,农村学校财政比以往更加困难,整体办学资金匮乏,社会支持严重不足加之历史欠账太多,学校又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而造成了首先牺牲体育经费的现象。90%的学校体育经费达不到当年学校教学经费的5%,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卫生成了教育发展中的“重灾区”。
4.场地、器材以及师资力量
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简陋,90%的学校没有200m2田径场,甚至没有跑道,几乎全部为土场地;75%的学校没有室内活动场地。所谓的室内活动场地最多只有200m2,基本是作为器材室使用,根本不能满足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同时上课的需要,阴雨天以及雨天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进行正常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器材严重匮乏,许多学校大多只有几个篮球、几张垫子和少量的实心球、跳绳等,并且破损率严重。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85%的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15%的学校只能勉强满足体育课的需要。而对于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体育器材的需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场地器材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所能选择的项目只能是跑步、跳绳等单调的几个项目,并且只能满足极少比例的学生的需要。
调查还显示,体育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90%会宁县农村中小学缺乏体育教师, 学校往往让其他“主课”教师占用体育教师的编制,造成一所中小学往往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往往由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农村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占到95%,90%的兼职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学历起点偏低,大专以上体育教师比例为14.5%,并且大多以中师为起点进行函授学习获得的大专学历。体育教师工作繁重,待遇相对其他科目教师偏低,不能同工同酬。
5.领导参与体育管理工作情况
调查显示,会宁县大部分中小学体育分管工作由校长来做,小部分由教务主任管理,整体数据显示对体育工作的不够重视。由于农村学校一般都处在较偏僻的地方,上级教育部门下基层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很难发挥出他们自身的职能优势,对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指导也只是“蜻蜓点水”,更难说有很大的指导监督力度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调查显示会宁县周边农村中小学目前仍存在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
(2)主管领导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
(3)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体育课开课率和执行大纲情况良好,但使用教材教案的编写、执行以及教学的组织情况不容乐观。
2.建议
(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比例。农村中中小学校兼职体育教师比例较大,应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标准配备到位;对现有的专兼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与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进一步稳定现有队伍,逐步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通过宣传表彰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2)县一级教研部门,要尽快地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地利用其职能及能力优势,深入农村中小学,加强体育教研的指导,积极传递外部的教改信息,更好地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农村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 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 认真地撰写学科教学论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核心。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建立校体育管理体制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宗旨,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学生健康的基础保证。学校在建立体育管理体制及相关条例时,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建立和规范中小学的体育管理各要素和各环节,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在体育器材不足情况下,我们要创新改造仅有的器材,根据器材的特点,尽量开发一切可以使用的体育器材资源。例如,乒乓球可以当体面乒乓球、对墙乒乓球等。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绳投掷,踩龙尾等。仅跳绳,陕西的一位体育教师就创造了一百多种跳法。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还可以打保龄球等。
(4)体育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互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面临挑战。为了适应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笔者认为,采用按男女分组、健康分组进行分组教学,并努力做到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个别化教学”、“能动教学”、“兴趣教学”,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施华强。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研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
[2]杨文娟,芦平生。甘肃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00-102.
[3]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4):65-6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意见[EB/OL].[2002-09-10].省略/edoas/website/8/info12342.htm.
[5]王哲。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内江科技,2008(1).
(作者单位 会宁县第三中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六
1.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常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改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教学模式的安排与教学安排、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队列练习时可以安排一些“反口令练习”;在准备活动慢跑时穿插些“喊数抱团”的游戏或者增加“蛇形跑”“螺旋形跑”等等;在短距离跑的起跑练习时,可以安排坐姿、背向、转圈等不同起跑方式的练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
2.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等多方面进行择优择机运用。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戏法、比赛法等等,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创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等等,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各种教学模式中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他们喜欢的篮球赛、排球赛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夺冠的喜人场面,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内容要多样、可行。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必须得到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高中选项教学时,学校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师资配备、拥有的场地器材等方面考虑,正确、合理地安排选修项目。例如:在球类项目设置时,可以安排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在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设置上肢、下肢、腰腹等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练习,尽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预见体育教学已从动作技术为中心逐渐向体育方法、体育爱好为中心过渡,但这并不说明以后就不需要教动作技术了,而是将全面拓宽技术、理论、素质、保健等方面内容,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为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突出娱乐性、实用性、健身性、终身性,而内容的深度则强调可行性。
二、抓住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自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求新求异,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对体育教学发表独特见解,同学间能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还是动作技术技能学习时,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设置和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场地器材等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效教学要达到最优化,体育教师必须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求新求异的能力是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是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枯燥无味的中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计一条长跑的路线、方法、情境进行练习,练习完各组对自己的设计、体验谈优缺点,使单纯的围绕操场跑的耐力练习变成有趣的情境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思想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尊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虽然是指导者,但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发现学生的优点或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要给予微笑、表扬;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要给予鼓励、指导;发现学生的缺点或错误时要给予指正、适当的批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在这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们身心愉悦、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体验成就感,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确立健康的人格和自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3.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以身体活动为主”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体育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特殊性,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负荷合理安排运动量,身体活动不仅作用于生理上,还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技能发展等。因此,体育有效教学应遵照以“量”的多少进行合理性评价的原则,知识的信息量、运动负荷量等都在评价的范畴。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垫固定球、一抛一垫、双人对垫、三人轮换垫等多种垫球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适当地调整,以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练习积极性。体育有效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运动乐趣的增加及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是衡量学生进步的标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内容、难度和运动量等方面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是体育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特性。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七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八
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到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以此来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比如,当前在50m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组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敷衍行为,起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如果在其训练过程中引入一些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动力:第一,采用小组接力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意识来提升学生训练的热情和动力;第二,在训练中引入游戏,男生可以采用运球跑,女生可以采用跳绳跑等,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训练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人本理念
人本教学是我国新一轮课改后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其对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利用人本教学理念对初中体育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不能承受或者是很难承受正常体能训练量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训练量进行调整,并设法提高其身体素质,而不能一视同仁,与其他同学进行统一训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比如,在男生中,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而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学生教学条件允许,则可以组织两者同时进行,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允许其同时进行,则应该二者的教学时间和游戏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女生而言,有的女生喜静,有的女生喜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其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喜动可以安排其打排球或者是做活跃性比较强的游戏等,喜静就可以安排其进行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本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使其兴趣和爱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实现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提升,是其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应用人本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法,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九
关键词:师生关系;主体教育观;主体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工具理性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主体教育观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趋势之一。新时代背景影响下,学者对师生关系研究渗透主体教育价值观的指导。
一、研究现状
本文以1990~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有关“师生关系”研究的论文为依据,述评其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中的动态。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以主体教育价值观理念探讨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日剧增,议题围绕主体教育观内涵:交互主体性与回归生活。
(一)交互主体性是研究的核心
众多学者批判传统教学的工具理性、师道尊严的传统领导方式、权威式领导、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将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机器等现状。也有学者否定“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以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
(1)理论认知强调主体间性。理论的认知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象学、解释学、交往论、对话论、后现代思想成为国内学者阐述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诸多认识的基础上,学者提出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如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我-你”平等的交往关系、双向的交往关系、伙伴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主体教育价值观中的主体交往性是师生关系研究的焦点。
(2)关系构建强调主体交互性。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一直是教育的话题。教师具有的教育者地位,学者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研究。学者提出构建师生关系,教师要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教师发挥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学者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突出双边性、参与性、主体性。教师角色要改变,教师从教育者到引导者的转变;教师的潜角色应为学习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知识的传递者向研究者转变。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教师,时而成为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自觉进行反思教学,做反思型教师。另外,师生关系的构建的研究更加体现于动态中-即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体教育价值观的交往性突出。教师和学生不是单向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双向的交往,双方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诸多学者基于此认识,提出“对话型”的教学形式;对话的教学形式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是你―我师生关系的实质。
通过以上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体教育价值观蕴含的主体间性、交互性在指导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展现直接的主体观念指导。
(二)批判纯粹的科学性研究的议题之一
根据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阐述,这种教育价值观提倡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提倡回归生活,批判纯粹的工具理性。提倡批判性、参与性、情感与体验。近三十年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点。
学者认为传统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学者认为生活认识论,走向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在生活认识论的视野中,意味着教学研究者与教学研究对象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生态主义视角下认识师生关系,以生态价值为教育价值取向,是体现生态精神诉求的教育交往关系,是师生在共同体验的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生命关系、生活关系与教育关系的统整和谐关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教育来看,“教育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活”、“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学者提出情理交融式的师生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和人文成分。
主体教育价值观不仅强调其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其本质在于回归生活世界,目前学者在师生关系中主体教育价值观内涵中批判纯粹工具性的研究与其主体间性内涵相比较为单薄,目前更多的是理论指导方面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关注。
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近20年,学者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提升与升华都展现明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的趋势,主体教育观提倡的尊重性、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学者在理解、分析、构建师生关系的研究中予以关注。但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的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之一――主体交互性,关注与思考较为集中,而“人文与科学”,批判纯粹理性的单独研究尚处开始阶段,大多仅包含在强调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中探讨。这也同时说明目前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并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研究角度上,对主体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过于重视西方的理论,忽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指导。况且比较视角下研究主体教育观的师生关系在国内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对主体教育价值观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必要的。在正确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才可以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更加透彻。对西方理论借鉴时,应避免“生搬硬套”,同时,应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指导教学。这样有利于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主体教育价值观顺利发展和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积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0(4):18
[2]沈东华。师生关系新论[J].教育新论,2003(5):44
[3]于忠海。教师的潜角色定位――学习者[J].教育评论,1997(4):34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宣传员为大家分享的9篇中学体育教师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