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

0 2024-11-07 02:20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 30+600= 30+300=

90+20= 40+50= 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www.xuanchuanyuan.com(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含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通过两个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因为在各种练习、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有关“倍”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但对于“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们都不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看图说一说有几个几,12里面有几个3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切入,然后再进一步关注两数之间的新型关系即倍数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倍”。

1、首次感知“倍”的含义

课件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并把它圈一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老师揭示:把2朵蓝花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2、再次感知“倍”的含义

减少2朵黄花,问学生,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再减少2朵呢?

3、老师再添上一朵蓝花,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明白,要回答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先看蓝花有几朵为一份,再看黄花这样的几份,那么黄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4、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

5、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摆小棒。

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说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2、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这样想: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8朵里面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它其实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计算。再扩展开来,“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五、练习。

课本第73-7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森林运动会”。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 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

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