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最新10篇】

0 2024-05-31 00:3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10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一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一、关于课文

二、论证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思路、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

2.对比与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3.首括式的运用。

4.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此图可以板书)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二、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可板书)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三、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

引证。

本文论证什么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三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二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识记理解“哗众取宠”“钦差大臣”“谬种流传”等词语,学习辨析成语中语素的意义。

2.分析运用

(1)议论文段落层次的安排,段落的展开

(2)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3)学习辨证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是高四册的一个重点单元,议论文的学习如何深入,如何体现与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不同,如何突破论证方法.论点论据这一刻板程式,我想高二的议论文教学应更注重于作者观点的形成和观点的表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在读写中要突出对议论文的“格“的突破,即议论文并不是死板的三段论式, 也不是就只能是板起脸来说大道理,更不只是名言事例的堆砌,而是一种表达人们的理性认识的一种文体,同样具有无限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检查

1.课后练习五

总结:注意辨析语素在成语中的意义,不要望 文生义。

2.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写的?

理解议论文的针对性

3.“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指谁?改造的是怎样的'学习?

二.快速阅读

(一)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二)快速阅读检测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如果不改造会怎样?

4.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5.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训练一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四。精读二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五。精读三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敌放夭”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六.总结性讨论

1.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完善板书提纲

2.讨论本文语言特点(课后练习四)

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角度:

A.善于使用口语和富于表现力的成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鱼--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

言必称希腊 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

B.灵活运用文言词语,古为今用

无实事求是之心 有哗众取宠之意 等闲视之

C.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效果

留声机--一切照搬外国

钦差大臣---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等

七.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完成练习册A

第二课时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三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是我开始党校学习阅读的第一篇文章。说起来惭愧,作为一名有党龄的党员,我还是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早有耳闻,一直觉得离自己的时代很远,一定是很陈旧的理论,读来无用。不夸张的说,一口气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被毛泽东同志的文风、被他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被他那种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深深的吸引了。

《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

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当时共产党员在学习中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文中谈到研究历史的文字部分我颇有感触,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我不由得想到在今年中央党校20x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做了题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我个人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念书的时候就觉得历史学起来枯燥,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我逐步认识到,这种态度是非常错误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吸取很多教训,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英雄英才辈出,从中可以体会到许多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爱国主义、忠孝仁义、勤奋坚韧、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等。此外,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也应该更加懂得要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学习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理论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需要不断学习,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学习,正是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要学会融会贯通,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运

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宰沉浮者,志学也。《改造我们的学习》距今已经x年,我们依然很值得去仔细研读,让我们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

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 篇四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的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高瞻远瞩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

几十年,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批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1)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地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的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上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那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例如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策。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三)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五

1941年,伟人毛主席针对党内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号召全党深入学习理论,研究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科学理论指导、注重学习研究的鲜明特质和品格。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篇文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篇杰作的强烈现实意义。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然后,通过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列出理由,并进行对比论证。第一部分从正面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第二部分从反面指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第三部分从理论高度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的态度进行对比。指出主观主义的态度,其表现为: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割断历史、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而马列主义的态度,其表现为:应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现状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割断历史,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其特点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其实质是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的作风。

六十多年前,伟人毛主席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有着特定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对纠正全党学风,统一全党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经济建设大潮和多元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的态度和学风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形式化。一些党组织和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或检查任务,搞形式化工程,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二是盲目化。有些党员干部想学习,但没有自己的计划和重点,没有围绕自己的专业、专长、工作重点和兴趣来学习,反而把时间浪费在琢磨一些官样文章上。

三是懒散化。个别党组织没有固定的组织生活和学习制度。部分党员干部整天忙于各种具体事务和应酬,不愿学习专业知识,更不愿学习理论知识,以工作忙、事务杂、无学习心境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学习行为寻找托词。

重温《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扭转形式主义学习之风。当前,形式主义学习之风影响坏、危害大。从大局看,它关系到党的形象,甚至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基层看,它关系到基层工作的得失好坏。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强求每一个公民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但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引他们,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工作失误,无不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有关。他们对社情民意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习惯于纸上报告、主观判断、道听途说等。伟人革命理论的成功正在于其本人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因此,应确立起围绕实际工作,大兴调查研究的机制性保障,从而使得调查研究成为工作常态。

三是营造学习氛围和环境,用制度保障和促进我们的学习。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多元文化、价值等因素影响下,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和环境是加强和改进学习的外部保障,而学习保障激励机制又是促进我们加强和改进学习的内在保证。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学习氛围也是刻不容缓的重任。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七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 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 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 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 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 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

(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⑵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

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八

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定,为我们党统一思想,科学探索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道路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党员干部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也要成为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模范,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才能充分发挥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优势,科学地指导中国的革命道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额科学态度,同时科学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内长期存在着两种主观主义思想,一种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专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土地革命时期党处于幼年时期,党内存在“左”倾思想时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顺利进行,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解释中国的革命,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的发展,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最终给中国的革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对此,如何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状况相结合,成为当前考验党的难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和领导革命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如何科学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条件,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如何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科学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成为事关党的建设的关键。由此,毛泽东总结革命实践经验与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解答中国的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将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根本方法。

毛泽东不仅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党内存在的两种主观主义,而且针对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明确的态度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其中一条明确指出,党员干部或者培训党员干部,要以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方针,切实的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秉性。针对毛泽东提出的这一点对于当前党的建设和高校思政课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纯洁的党性与马克思主义觉悟,党要不断的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使其能够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同时更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同时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要时刻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培养根本任务。思政课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现状是思政课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相脱离,导致教学质量不明显。针对此问题,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的各种具体措施,要以研究中国革命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方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不仅是思政课,而且对其他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也是中国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在进行课程的制定过程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解释与解决中国的现实为难题,使理论与现实相统一。这样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能够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九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抓住总起句展开具体叙述的方法。

4、 懂得“正是由于前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水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教学准备:

古井的图片、自制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基础性诊断练习。

(一)导入新课,揭题。

当今的社会人们生活用自来水非常方便,一口井也许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但是作者对他家后院菜园里的水井却有着特别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井》。

(二)初步练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古老 记载 繁星 竟然 滋味 倒映

2、 检查自学效果。

(1) 认读生字。

(2) 交流词语意思。

(3) 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知道。

3、 书写生字和习题3中的词语。

二、 发展性诊断练习。

1、 练读课文思考:

(1)这口水井在哪里?

(2)这口水井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由水井想到了什么?

2、 讨论问题(1)。

“在菜园里”说明了什么?哪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古井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一段。

3、 画出2——4段每一段的总起句。重点指导学井水“很清”这段。过程:

(1) 读相关内容思考: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水很清的特点的?

(2) 作者怎样叙写这件事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 运用扶、放学习水“很甜”“很凉”两部分。

三、 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 这清清的甜甜的井水养育了几代人,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出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2、 学生联系前几个自然段分组讨论理解上述句子的意思。

3、 交流;指导朗读;背诵。

四、 自主性学习诊断。

1、 学习2、3、4段总分的叙述方法。

2、 学生练习写一段话。如:今天的天气很热……

五、 共同小结。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十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公欢迎访问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1931年初至1934年底这段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通过对《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我的感想是:理论和实际是统一的,要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工作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力。同时学习不能盲目的去学,要有策略、深刻探究、有针对、有目的的去学习,同时分析一些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学会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去创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宣传员为大家分享的10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