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宣传员为大家分享了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一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四、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六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关于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在交流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教学准备:
1、学具:大自然语言ppt、相关自然界照片,大黑板两块。
2、经验准备:有四季典型(动植物,天气变化)特征以及常见天气典型特征的经验。
教学过程:
1、交流“语言”,引出话题。
教师用动作示意幼儿起立,鞠躬问好,并用动作示意幼儿坐下。师:“刚才老师用嘴说了什么?我还用……”悬疑的语气停顿的同时动作表现起立坐下。
(过渡:除了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信不信?
2、交流课件,唤醒经验。
(1)播放第一个视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2)播放第二个视频:蚂蚁在干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
(3)播放第三个视频:这是什么花?这是大自然在说……”。
(过渡:大自然的话很多很多,远不止这些,还会说什么呢?)
3、看图说话,运用经验。
(1)教师观察全体幼儿,再巡回观察指导个体。
(2)组织幼儿交流分享,关注倾听。
(3)选择2-3名读懂画面内容的幼儿分享交流。
(4)利用差异,引导互学交流。“有没看懂得吗?谁能帮帮他?”
(5)出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六大类背景,幼儿自主摆放。
(过渡:看,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多,怎么读才能读的'更多,我们边玩游戏边学习)。
4、砸蛋游戏,巩固经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
(1)教师讲述要求:一个金蛋一个题目,三个金蛋三个题目。
(2)教师组织游戏。
1号题:这是什么季节?
2号题:是晴天还是雨天?
3号题:这是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的是奇妙的,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有用吗?)
(3)教师讲故事,帮助幼儿建立“读懂大自然语言很有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含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
3、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金黄
教学难点
认读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挂图、音带、大字、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线上活动
看动作猜词。教师将春天在奔跑中的大字卡依次摆放好,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们,其他幼儿猜词,并寻找大字卡,幼儿反复进行。
2、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若干片,谈话、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教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诗歌。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3、教师指导幼儿自主阅读,并提问诗歌里看到了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后树叶到哪里去了?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夏天呢?引导幼儿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等。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幼儿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各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重点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哪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引导幼儿理解含义。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幼儿小声跟读,阅读完教师收书。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小邮递员
幼儿围成圆圈做,教师充当邮递员,将大字卡装在背包里,围着圆圈跑动并将信件寄出去,放在幼儿背后,请幼儿查收信件,拿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告诉其他幼儿信件的内容。幼儿反复进行,请幼儿来当邮递员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是来自于宣传员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