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优秀4篇

0 2023-12-19 18:05 Mr.xuan 手机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宣传员为大家整理了4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篇一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优秀4篇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xx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雠已灭chóu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

挖空练习答案

1、人事(人的作为)2、原(作动词,推其根本) 3、所以(……的原因)4、世言(世人说)5、与(给)6、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7、乃(你的)8、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9、驱(奔驰,快跑)10、纳(收进,收藏)11、方(当) 12、系(缚) 13、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14、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15、仇雠(仇人)16、一夫(一个人)17、应(响应)18、抑(或者,还是)19、本(考察,探究)20、迹(事迹)21、举(全,整个)

翻译答案

①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得分点:兴、逸、豫、亡)

②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得分点:忽微、独,被动句)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训,总结全文。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础知识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3、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极细微的错误积累而成的,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伶人才如此吗?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结论:“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4、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正反对比论证

A 正面,忧劳可以兴国忧劳有具体表现吗?“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背负着父亲的遗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劳”:其后用兵……及凯旋而纳之。一系列动词表明:身先士卒。征战16年,几乎年年用兵,31字,既显示了作者的笔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得天下的艰难、辛劳,愈是艰难愈是显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 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

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内容:

(1)讲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

(2)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生活动:

(1)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文意。

(2)讨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享自己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掌握情况。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引出《五代史伶官传序》。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观点和态度,以及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4. 教师点拨: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点拨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对历史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经典句子。

2. 以“历史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

五、教学反思

1.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 教师在点拨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语法现象,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难点: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到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军事天才,李存勖,骁勇善战,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称帝仅四年,便身死国灭,这又是为什么呢?北宋文宗欧阳修以史学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锐、文学家的生动为我们解读了这一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了解文章体裁、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时代,正是北宋由盛转衰时期,作者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会重演,因此撰写《新五代史》以告诫北宋统治者引以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观点,并举出庄宗事例作为立论依据。

3.理解作者将庄宗得天下时“意气之盛”与失天下时“泣下沾襟”进行对比,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4.理解作者在总结庄宗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之后,扩而充之,延伸到“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从而把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以庄宗的亡国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5.学习本文带来的启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从而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本课属于史论文学,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盛衰之理,探讨了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学习本课要理解文章的历史观念、国家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论述方式,积累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课承担单元任务二和任务三。任务二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完成。任务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三、学习活动

(一)作家作品及写作意图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散文说理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实欧阳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曾官至参知政事,曾与人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本文是欧阳修通过对后唐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二)梳理文意,问题探究

第一段内容理解:文章开篇立论,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意思是,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作者在没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础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进一步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教训作为论据。作为议论文,开篇即明确中心论点,并且把观点事例也扼要概括出来,可谓言简意赅,章法井然。

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呜呼”这一感叹词起笔,有何深意?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论皆以“呜呼”开篇。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内容理解:这一层讲晋王,即庄宗的父亲——李克用的三桩遗恨,他在临死前留给庄宗三支箭,让其完成遗愿。相对于第一段的简洁,第二段近乎小说家语,用“世言”二字起笔,即正史中未见记录,彰显了史学家的严谨。在“三遗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个仇人,他们又是谁呢?

一是朱温。李克用曾与朱温联合剿灭黄巢军,后朱温多次意图杀害李克用,二人结怨越来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对峙争霸数十年。

二是刘仁恭。文中所写“吾所立”是指刘仁恭借李克用兵马夺取幽州,后刘仁恭与李克用反目,归附于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原与李克用结盟夹击朱温,后来却撕毁盟约,与朱温结盟。

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动词刻画了庄宗李存勖怎样的形象?

首先是他对复仇极为重视:他将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庙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胜后,请下箭,还要用锦囊盛起来,告慰父亲。

再者,他对复仇极为决绝:每次作战都要带着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报仇。因此,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决绝复仇的形象。

第二段总结:第二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写衰作张本。

第三段第一层内容理解:庄宗用绳索帮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之后又写道:庄宗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一一复仇之后,庄宗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作者详细描写了庄宗复仇的经过。面对着庄宗的赫赫战功,作者不禁发出了“壮哉”的感慨。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何要大费笔墨逐一描写庄宗消灭敌人?

写庄宗逐个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大,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的“盛”,极力写英勇杀敌的威武雄壮,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另一方面越写奋勇杀敌的极盛之势,也越能与下文的迅速败亡形成对比,从而更好地揭示主题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层内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语句,让读者直观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败亡之“神速”。

通过梳理有关李存勖的履历,我们关注到后唐庄宗李存勖从接受遗命到后唐建立,经过了十五年奋战,而“失天下”仅三年。

败亡的导火索,令人触目惊心:一夫夜呼,是说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的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兵士黄甫晖当时奉命戍守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晸,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在夜间,故称“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乱者四应”是说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了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将其概括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以及“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此外,这段文字更写出了败亡之际的仓惶落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极衰”时的“泣下沾襟”又与前文“得天下”时的“意气之盛”形成强烈对比,为下文议论张本。

欧阳修用李存勖复仇的极盛之势为其败亡的神速蓄势,功业到达顶峰之后,顷刻间,一败涂地,“意气之盛”荡然无存,对比极为鲜明,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存勖亡国之速?行文至此,再进行议论,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让一步,讲道难道是得天下困难,失天下容易吗?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随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吧。接着开始分析到底是怎样的人事致其成败,引用了《尚书》中的古训“满招损,谦受益”,暗喻庄宗之前谦虚谨慎,终于成事,之后沉湎享乐,终致颠覆。由此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是对人事的具体解读,也是作者以史为鉴得出的结论。

第四段内容理解:正因为庄宗之前忧虑劳苦,竭忠尽智,所以强盛的[www.xuanchuanyuan.com]时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而后安于享乐,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最后又将此论推而广之,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进而得出结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知识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岂独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叙述庄宗得失、盛衰的对比中,深化了主题,其实,让作者深思的不仅是后唐庄宗的灭亡教训,更让人担忧的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警告北宋统治者,应该振作觉醒了,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

其实,欧阳修并非危言耸听。后来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个沉溺于歌舞与书画的君王。李存勖宠爱优伶,热爱演戏,宋徽宗擅长绘画,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却是一国之君。他们都违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还学过哪些借古讽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上所论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欧阳修通过《伶官传序》中叙写庄宗的得失盛衰之变,形象直观地告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体现了古代文士的良知与家国情怀,始终关怀民族命运前途。

(三)总结文章论证思路与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并且概括举庄宗成败事例作为论据,得则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则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在得与失的强烈对比中,寓议于叙之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色: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后唐的盛衰对比,先写庄宗极盛的史实,再写其极衰的场面,后面总言兴亡,喟叹不已。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通过盛衰对比,昭示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在语言方面,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文章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娓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叙庄宗功业辉煌,语含敬佩;述其迅疾陨落,则充满叹惋;论其败因,先用反问,再以疑问呼应观点,使得说理委婉恳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其次,本文语言平实,言简意丰。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强;议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简义丰,发人深省。

(四)文言现象总结

总结一词多义现象:盛、困、告

总结通假字:无、雠

总结古今异义:少牢、人事

总结特殊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四、课堂小结

《伶官传序》旨在知古鉴今,告诫沉溺的恶果,警示亡国的落魄。同样,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这样的规律于今日也能带给我们启示,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们的漫漫人生路。

五、课后作业

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为本文的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内容:年岁、年月、本人经历和活动事迹、传主所处时代发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况和社会交往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4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就是宣传员为您整理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