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优秀7篇)

0 2023-11-19 19:48 精优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宣传员分享了7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一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就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全面关注三维目标,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仪器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培养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难度不是很大,重点是在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则是教会学生利用实验进行研究问题的本领。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运动,如苹果和树叶的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和羽毛的下落,并演示橡皮擦与纸片的下落。

提问: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回答:轻重(重快轻慢)。

意图: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为深入研究作准备。

探究:"重快轻慢"是否一定成立

教师引导:可利用身边的橡皮、纸片、纸团完成,注意控制纸片、纸团的质量。

分析现象:质量大的橡皮与质量小的纸团一样快;

等质量的纸团与纸片,纸团快;

质量小的纸团与质量大的纸片,纸团快。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

思考:日常生活中"重快轻慢"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引起的?

猜想:空气阻力。

用牛顿管演示: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

结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理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从而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意图:利用简单实验器材,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质量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的建立起自由落体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也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提问:由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条件?

回答:(1)、只受重力(板书)

(2)、V0=0(板书)

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回答:直线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度运动、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回答:加速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加速直线运动?如何研究?

猜想:匀加速直线。

思考: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各小组的具体方案。

可能的方案有:

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或用逐差法。

方案2:利用光电计时器研究位移是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方案3:利用频闪照相法、类似纸带法研究

教师对每种方案作点评,然后根据实验条件、器材的准备,让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打点计时器比较熟悉,最好按方案1完成。

学生通过实验定量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定的结论。从而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意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强化实验探究的意识。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

教师:自由落体运动既然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有多大呢?(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实验安排时事先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是一样的。(说明实际测量存在误差)

意图:通过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投影学生的数据处理,使结果得到共享与评价。

教师:真空的牛顿管中各个物体自由落下时速度变化的快慢相同,也说明各个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正因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相同,我们把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板书)

【学生看书】学生通过观看课本上的数据,探讨重力加速度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教师补充另一结论: 重力加速度与离地面的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离地面不太高的范围内,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也可忽略不计。(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1)、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取g=9.8m/s2,粗略计算取g=10m/s2(板书)

(2)、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板书)

教师: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根椐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用h表示)

学生推导得出:;;

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4、自由落体规律:;;(板书)

教师:学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

提问:(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两人一组,测定各自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 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反应时间,研究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意图: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中学物理与现实生活接轨也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教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究学习,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有关。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我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一些尝试。概括的讲,三维目标能否落实首先是决定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三维目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于课堂,故精心组织课堂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的过程。课堂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起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二

一、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互助式自主学习,可促进生生互动,使信息交流不再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以不同方法来分组,如把相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同学分为一组,以增强信息交流的对等性,降低层次差异;或将学习能力与水平不同的同学分为一组,实现以优带弱,使其共同发展。此外,班级整体分组时,还可混合上述两种方法。一般而言,以4~6人为小组,构建信息交流的小“局域网”。在教学中,教师是控制中心,引导不同“局域网”组合为“广域网”,这样,以缩短信息传输进程,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课前,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实验配备:若干张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铁片、刻度尺、米尺。引出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下落时,重的物体要快于轻的物体,那么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和物体质量存在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吧。你们猜猜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学生交流、讨论后,通过总结得出这可能与物体表面积、重量相关。教师继续诱导:请你们借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于是不同小组展开了不同探究:①利用一铁片与一张纸进行实验,使其于同一高度同一时下落,实验观察后,发现在空中下落时,纸片慢,小铁片快。②将一张纸片揉成纸团,然后与铁片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地,这表明物体大小、形状影响着物体下落快慢。③取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片,把一张揉成纸团,让它们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下落的快。④将两个纸片揉成不同大小的纸团,使其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越小,所受空气阻力则越小,这表明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有影响作用。教师提问:通过实验可获得什么结论?于是学生总结出:空气阻力是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无空气阻力时,在同一高度物体自由下落时其运动状况一样。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学习源于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若缺少一定的问题,亦或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会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提问,或者师生共同提问,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则需适当提示、点拨、引导。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时,有学生会猜测:要探究的是什么功?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明其原因,其他学生则加以点评,然后统一认识:本课探究的是合力功,其原因是加速度决定于合力,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相关。接着教师提问:若想求出速度变化,则要测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有何方法来测速度?生:打点计时器。接着诱导:请你们设计一个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说说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如何安装器材?通过讨论、总结,最后得出实验方案(略).

三、课题型科研探究式自主学习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三

【关键词】 数学学案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42-01

1 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编写学案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设计,供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所以,学案教学模式,关键是学案的编辑。要出一份适合我校学生情况、落实教学“六要素”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的好学案,照搬照套是行不通的。编写学案工作量大,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备课组所有老师的集体行动。我们的做法是,按教学单元分工,负责某个单元的教师主笔,编好初稿后,通过邮件发给其他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审核、修改后再付印。

2 在学案编写中体现“知识、能力、情意”三维教学目标

编写学案还是落实“知识、能力、情意”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过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学案中如何呈现,需要结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作为根本出发点。对课本内容重新整合,把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突出开放性与探究性。

例如,总理在北京某中学听了一堂《三角形全等》的课,这堂课老师只讲了一种证明方法,然后围绕这种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温总理评价这堂课时,指出可适当增加课堂容量。诚然,教材的内容编排上一节就是一种证明方法,但在教学中如果也是一堂课讲一种、用一种方法,那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不用多加思索,肯定是按这种方法朝这个方向去找条件来证明。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第一堂课,设计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四种证明方法,在后面几堂课再加强这些方法的运用。这样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性。

3 把数学学案教学打造成学生“主动、互动、能动”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

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为:“问题引入——自学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运行规律,也正是这种模式,为学生“主动、互动、能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学案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学探究,使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一道例题后,不急于讲解,让学生先有时间进行思考。思考的环节着重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探索解题途径(无论这种探索是否成功),这对任何类型的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思考后,如果自己获得成功,且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简捷,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方法不佳,虽然获得成功,其解题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教师如能给予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则能取得较好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外在的因素的帮助才能达到目的,这正好调动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胃口,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互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加以启发或讲解,学生就会形成对知识的良好识记效果,通过长期的训练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我校数学课堂自开展学案教学以来,学生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喜欢上这种学习模式,因为我们在学案设计中,有后进生可做的题,也有优等生做不完的题;后进生能体验会做题的喜悦,优等生也面临难题对他的激励。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互助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落实了课内学生全员参与学习和技能训练。教师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到学生中去进行课内巡视和个别辅导,了解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从尝试矫正中形成技能;学生从“听讲防止出错”,改为在“尝试、纠正中减少出错”。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4 数学学案教学在落实“六要素”过程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面对的是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师显然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就更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四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尊崇分数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发展性原则,使评价失去了激励作用。为此,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的标准,提高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学习成绩、学生进步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多使用赞美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的答案都快赶上标准答案了,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到答案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演绎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敏,李国建。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下),2012,(7).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五

摘 要:高一物理有不少重点和难点知识,许多老师会选择重复操练或多讲解几次作为巩固。但往往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走下坡路。在常规做法中学生的许多智能也无法有效的被挖掘和培养。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一些活动探究来突破高一物理的难点。我们借助活动探究来弥补传统物理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关键字:活动探究;多元智能;高一物理难点;物理情境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一物理中,会有许多难点知识出现,许多老师会选择题海战术或者重复灌输的做法,但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的教学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课程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开展,物理课也是如此。更多时候,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或生活实例,“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错过了最佳体验时机,效果就会差很多。虽然,有时也有实验或者课件视频,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或只是平面的观察。学习的生成性不高,也很难有拓展性可言。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式”平台存在,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展知识,认知社会!

再者,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我们目前的课堂无法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智能。这就导致课堂的活跃分子集中在几位同学上,长期下去打击了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同学,有失教学的公平性。这也迫切需要开设课外活动来弥补这一漏洞,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借助学校活动探究的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物理活动模式。从而,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课堂中的一些物理情景,体会生活实例。同时,也为了帮助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物理学习热情。

1.该活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3)活动开发的情景分析、资源评估及前期准备工作(4)活动探究的开发实施(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活动探究的实施评价和调整

2.活动的组织模式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全部活动探究的设置时间。每门校本课程根据开班的总人数平均向每个班投放,如开班人数为100人,一个年级目前是14个班,则每个班平均分到的人数为7人,学生自愿报名,最后根据报名人数作一定的微调。每个班所有人都必须参加校本课程,原来的教室和班级将全部打乱。每个班的教室作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其他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操场、报告厅甚至是校外。

活动的探究也在这样的机制下开展的,活动的探究可以选择一个场地作为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操场。更多的活动场所是随课题的开展而变化的。

初步的流程安排是:

(1)成立小组: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的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而设立若干小组。

(2)分工合作:

(3)开展的途径和支持: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网络查询、书籍考证

③实地考查和访问

(4)评价:①自评(组内)

②互评(组内)

③其他小组评价

④教师评价

二、实践研究

(一)探究内容的分类

1.对高一物理概念进行活动探究,为明确概念,对概念加以辨析。

案例一: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探究

伽利略在研究中分析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而是由空气阻力影响引起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一小组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不同石块从5层楼高空下落,测其下落的时间。

实施过程:

a组:一个同学在5楼窗口同时放下2个轻重不同的石块,一个重约10克,一个重约20克。楼下的同学用秒表计时,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多做几次,石块从横竖不同角度下落,发现结果均差不多。

b组: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一石块上绑上塑料泡沫板,总质量仍不超过20克,另一个石块保持不变,重约20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

石块 平均时间/s 高度

约10克 2.13 5楼窗口

约20克 2.07 5楼窗口

绑上塑料泡沫板共重约20克 3.45 5楼窗口

由此分析下落快慢的确与空气阻力有关。

为了使这个探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商议下对此探究进行了拓展。

拓展:把一鸡蛋用自备材料的处理下,从高空下落(5层楼),要求:

①包装+蛋不超多100克。②保证蛋落地后不碎,若破了即失败。③以时间最长为佳,总质量最少为佳。

组内进行了制作:

方案1 :直接用旧报纸包裹,报纸旧后比较柔软,包裹性好,下落时阻力较大,但要保证鸡蛋不破,包了多层报纸。

方案2:用线包住蛋,外面用纸盒包裹,并把蛋用绳子进行架在纸盒中央。

方案3:用塑料空气膜包裹,外面再用旧报纸包裹。

结果方案2试验时,蛋破了,成绩最佳的是3号方案。从验证到拓展的过程中看,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和设备、动手制作并探究、记录并总结、最后反思。

分析与总结:由于概念类型的探究本身难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所以这个案例设计的有点简单,但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能亲身去感受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这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给学生这种活动平台,学生根本不会去探究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活动探究的实施,有些概念被学生掌握也只是个表象。探究活动比死记硬背肯定要有用的多,也要快乐的多。很多时候,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好了物理,就突破了一些物理的难点知识。

高空落蛋是这种类型的探究的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从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甚至能跳出书本这个框框,用到了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充满挑战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2.对物理规律进行活动探究,从实际模拟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抛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斜抛运动从物理规律中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是竖直上抛运动。一个学生对斜抛进行推导后得到:

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y=vosinθ

竖直向上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竖直向下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所以,总时间为:t总=2t=2 vosinθ/g

水平的分速度为:vx= vocosθ

水平的位移:x= vocosθ*t=vocosθ*2vosinθ/g=(2sinθcosθ)vo^2/g=sin(2θ)vo^2/g

所以,当θ=450射程最远。

同时,y=vyt-gt^2/2 y=(x/tanθ)-gx^2/2 (vocosθ) ^2,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

研究思路:当时有小组表示可以通过标枪的运动来验证,但标枪本身长度过长,虽然可以观察到这种曲线的轨迹,但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后来就选择了水火箭。

小组内部分同学查阅到水火箭的资料:

水火箭: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

发射原理:用橡皮塞紧的瓶子,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一定压力,由於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

制作:一个可乐瓶装上一定的水,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中间穿过一个气门芯。在瓶底再套上一个被截掉了底部的可乐瓶,中间黏上3片裁下来的塑料片,做成尾翼。

实施:在往气门芯不断打气后,气压增加,橡皮塞被弹出,水会喷出来,水的持续喷出成为水火箭的反冲力。结果发现,水火箭朝不同角度飞出去,路线的远近会不同。理论上是45度最远,实际是大约是50度左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装水量,也会导致水火箭的射程有差别,但轨迹几乎都是一条抛物线。同学们询问老师和资料考证以后,知道装水量会决定水火箭出射时的初速度。

反思:在此类案例中,要求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从理论推导到最终设备制作完成,都体现了各成员的辛勤劳动。通过该类型的探究,全体学生在制作和探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规律的特点。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熟练了规律,这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重复推导规律要好很多。这样对基础差的同学就有一种帮带作用;对于基础好而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种促动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3.对习题进行活动探究,可以看清题型的变化和条件,做到立体式的读题。

案例三 制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仪

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习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柱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体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要使小物体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 )

A. B.

C. D.

解:要使物体不下落,则摩擦力需要与重力平衡,也可以看成物体和转筒是粘连的,N=mrω2 (N为水平弹力)

fmax=μN 重力与摩擦力恰好平衡时:mg=μN= mrω2 得到ω=

习题2.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在不同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速率大于小球B的速率

B.小球A的速率小于小球B的速率

C.小球A对漏斗壁的压力大于小球B对漏斗壁的压力

D.小球A的转动周期小于小球B的转动周期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的错误是受第一题的思维定势,误认为:ωA=ωB=ω筒

正解;两者受力情况一样,但与容器的角速度不等。

研究思路:

1.先选用较为粗糙的两个物体,在匀速圆周的容器内进行演示,如图所示,物体与容器可以一起相对静止的转,甚至可以到竖直面C上转。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六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综合能力 培养措施

新课程中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非常高,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习素养。尤其是现在的教育体制越发的现代化,教师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尽快适应环境的改变,放弃重视书本教育这一传统观念,把教学目标或者说是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这一方面,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不用依靠他人帮助,独立解决。

一、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再将课外知识与之放在一起加以整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拓展能力来获取知识。如在进行“单摆周期测量”实验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能不能从单摆摆到最高的那点作为计时的起点,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自行探究寻找答案:单摆可不可以以最高点为计时点?为什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我们要作为一个引导者,要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只有我们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其去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 ,自行寻找解决的办法 ,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取知识,并且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进行自学,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有了自己的自由空间,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相信很快学生不仅自学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其它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例如教师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开始,要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尝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

实验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学生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产生的现象是:重量较重的金属片先落地;相对于金属片重量较轻的纸片后落地。老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由此实验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就下落慢呢?学生们的回答都不一样。

实验2:老师将纸片揉成纸团,再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现象:两个纸团几乎同时落地。

实验3:老师取两张大小薄厚都一样的纸片,把其中一个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下落前先让同学们猜猜看:一样重的物体,两者会同时落地吗?现象:纸片下落较慢,纸团下落较快,纸团先落地。接着便向同学发出提问:为什么相同的纸片,重量一样,只是形状不一样而已,一个纸片,一个纸团,他们下落的快慢就不同? 有的学生回答认为是受到空气阻力,所两个物体下降才不一样;而有的同学心里也是疑惑不解,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只受重力,那么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同学互相讨论,合作,互相交流实验方案——怎么样测量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老师不做参与,只是在一旁观察,必要时进行一下引导。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其实是个定值即匀加速运动。

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不断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其学习的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才能共赢

在教学中,所谓的人际交往能力便是指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则是这多种途径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广泛参与进来,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探讨他们感兴趣的,例如物理概念的形成,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解决问题等。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方针:(1)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2)学习任务量重,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比如在一些实验中,需要有人操作机器、有人进行画线、有人要站一边读取数字、有人要做好实验记录及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时,就要好多人一起合作完成;(3)学生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则需要互相商讨时;(4)在自主学习有些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时,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时;(5)学生思路受限制需要互相启发时等等。

四、结语

新课标的实施准则对物理教学来说又是一项重大挑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联合实际,着重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挖掘栽培,让学生心里明白应该怎么样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在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认识新事物、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并自如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七

一、演示实验模拟化

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但有时演示实验因实验环境、器材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有时则因为演示实验本身存在不足,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联想,难以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抽象。如果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完善或模拟,则可以克服上述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加速度,以及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因此,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利用教学课件,就可以很好地模拟演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再以演示平抛运动的实验为例,高中《物理》教材是利用平抛竖落仪通过两个小球同时着地来确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它无法把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显示出来,学生仅通过实验难以完成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模拟三个颜色不同的同样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分别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运动,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播放过程随时加可以暂停对三球的运动进行比较,将复杂的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甚至还可以作定点、定时测量分析,从而获得小球平抛运动规律,加深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认识。

二.物理实验器材改进创新化

许多物理课中教师对课堂思路的设计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围绕如何提高拓展演示实验的功能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上下功夫,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书本中的演示实验只是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案,如果你完全根据书本中的器材和方法,有时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如果按书本中的要求采用红蜡烛做浮体,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红蜡烛上浮速度较小,浪费课堂时间,二是很难准确地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才能让玻璃管倒过来以后让浮体停在玻璃管的底部,并随我们外部简单的操作使它能够自由上浮。我想到磁铁能吸住金属,而浮体的密度又比较小,所以想到如下方法:用一白色的泡沫塑料代替红蜡烛,并用两枚图钉对称地钉在泡沫塑料外面,管外用一小磁铁事先吸住泡沫塑料,这样当玻璃管倒过来时浮体会停在玻璃管的底部,而拿走磁铁后浮体又能马上上浮。这样处理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以根据图钉个数的多少调节上浮的速度,二是可以独立地演示两个分运动,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准确的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三是由此可以拓展开去做其它相关的实验。演示实验要求直观、准确、省时,物理中有许多演示实验效果不很理想,如布朗运动,光的干涉,静电感应等等,这为广大教师在实验器材的改进和创新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三、学生实验超市化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高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高中电学中典型实验之一,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但电阻的测量方法不局限于伏安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多样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选器材,自选原理和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方案一:选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

方案二: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0和几根导线,测出R的阻值;

方案三:一个电源,一个标有“20Ω,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

方案四: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两个开关及几根导线,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

方案五: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电阻的阻值;

方案六:有电池组、电流表、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宣传员为大家分享的7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