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优秀6篇

0 2023-11-18 22:57 精优范文

以下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6篇《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过故人庄》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一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优秀6篇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设计者:陶妙如 刘敏)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二

一 朗读诗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谁家/新燕/啄/春泥”。试准确划分节奏,朗读这五首诗。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传统作法,加强诵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

二 默写这五首诗。

略。

三 体会这五首诗的意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这里的“愿”,除了可按课文注释理解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不妨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告诉学生,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愿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

2.《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西湖风光的?

通过“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等,描绘了西湖风光。

4.《书湖阴先生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拟人手法,将物拟作人:“一水护田”“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出了水和山的情态。

5.《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只要意思对即可,不必绝对一致。

《诗五首》教学建议

一、教学古诗词,要着重指点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二、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三、关于古代诗词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代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这两层功夫,小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愉快;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方法大致如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

(叶圣陶《小学生诗选·序》)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三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 ) 宦化( ) 萋萋( ) 柯( )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      ,“乐天”就是      。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

1.朗读《杂诗》

2.作家作品简介:

小组讨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是一种什么意思?相当于什么?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品味感悟:

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杂诗》表现作者( ),( )的精神。

《夜雨寄北》(又称《 》),是爱情诗,表达诗人( )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背诵《杂诗》、《夜雨寄北》。

2.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淮上与友人别》

合作探究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4、主题讨论: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五、【诗文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 代伟大的 诗人,字 ,

号 ,有“ ”美誉,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 ,世人称 公、

先生, (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 、 、苏洵、 、苏辙、 、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 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 ,

代伟大的 诗人,后人尊称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 ”,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 ,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 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 ) 决眦( ) 碣石( ) 澹澹( )万籁( )

竦( )峙( ) 萧瑟( ) 钟磬( ) 哉( )

2、解释加点字词

(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

万籁此都寂 万籁:

岱宗夫如何 岱宗: 夫(fú):

齐鲁青未了 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 钟:

阴阳割昏晓 阴: 阳:

决眦入归鸟 决: 眦

会当凌绝顶 会当: 凌:

一览众山小 一: 览:

水何澹澹 何: 澹澹:

山岛竦峙 竦: 峙:

幸甚至哉 幸: 至: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学常识与主题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登飞来峰》

c、《题破山寺后禅院》 d、《望岳》 e、《观沧海》

在五首诗中,属五言律诗的是: 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品的有: 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五首诗,赏析诗歌,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反馈

三、学习过程:

【诗文赏析】

1、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如何理解?

答: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4、赏析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 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 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 》,是组诗《 》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什么用意?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答:

三、名句积累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

②《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

③《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 。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 篇六

教学目的

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三、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它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丽、凄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押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牛党令狐1的排斥,失势被贬,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年关将近。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6篇《诗五首》有关资料:《过故人庄》赏析是来自于宣传员的《过故人庄》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