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这3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是宣传员为您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
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所以问题回答的就很准确,那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有何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反映了统计表中的数据情况,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升降变化情况,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数据变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预测。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参照老师这张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折线统计图该如何制作?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xx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知道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反思
栽蒜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一个格子不仅仅表示1,还可以表示2、3、5、10、100等单位,视情况而定。另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表示,体会统计图的优越性。
我在这节课里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张15天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观察读表,然后引出还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长情况,出示图表,横轴表示小组组别,树轴表示长的高度,表示组别时这样好不好,连续的格子表示,为什么不好,怎样表示作图比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问下得出空一个格子表示好,这样看着清楚。在学生尝试完成竖轴时发现问题,格子不够后再交流,学生想到可以一个格子表示好几个单位,学生制作统计图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在四(1)班上完感觉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统计图的优越性,在四(2)班时我就调整了教学计划,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学生读图时加入比较,哪个更能明显的看出哪组蒜苗的生长高矮呢,统计图中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就比较明显,学生的体会就比较深。
课堂中还有统计养鸡场买出一周鸡蛋的数量统计,当学生统计完以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周六周日卖出的鸡蛋特别多,联系上生活习惯,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很多时候,只有老师的问题设计巧妙一些,学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1
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
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小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3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