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通用9篇)

100 2023-11-12 21:31 精优范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里宣传员为大家分享了9篇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希望在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范文 篇一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2018年月日,市委党校培训学员在党校老师带领下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学员们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以往每每经过陵园大门口,遥望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青松翠柏中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总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生怕惊扰长眠于此的烈士的英灵。今天,当我再次踏入陵园大门,缓步迈向纪念碑下的烈士群雕,这组群雕代表着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在老师的解说中了解到长眠于此的大多数英烈都是战斗在敌占区的秘密战线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英勇前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此,怀着沉重的心情面对群雕向千千万万的英烈们默哀、三鞠躬。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光芒四射的红色立体字“信仰的力量”,由远及近,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震撼,进一步突显出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在一幅幅革命历史照片的上方闪耀着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着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老师的解说中,我们缓步前行,在雨花台牺牲的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中,有名有姓的约1500人,而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记载和介绍的仅170余人,最小的牺牲时才16岁,烈士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74%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高材生,还有部分人留洋海外,取得硕士、博士等学位。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如牺牲时年仅17岁的石璞,为金陵大学学生,曾以“努力才是人生、颓唐只见人死”等警句时刻勉励和鞭策自己;又如袁咨桐,晓庄师范学生,生前曾两次被捕,牺牲时年仅16岁。还有如施滉烈士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许包野烈士曾留学法国、德国。烈士们并不是盲目地走上革命道路,而是从目睹旧中国苦难之现状,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救苦难中国的良方,苦苦思索中国的出路,进而通过阅读大量革命书籍,尤其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开始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不屈不饶,不为金钱、官位所诱惑、不屈服于严刑酷打,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哪怕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为之奋斗的真理也在所不惜。烈士事迹有的甚至很简短,但是再次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共产党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动力,就会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共产党人的信仰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当下,我们所处的和平年代、享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奋斗而换来的。97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繁重的工作中不可能不遇到压力和困难,但是这些压力和困难与先辈们面临白色恐怖相比、和流血牺牲相比、和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因此把个人的努力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就会无条件地想方设法去认真完成好工作、干好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清正廉洁,不计交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服务。

通过一个上午的现场学习,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接受洗礼,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的震撼。“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烈虽逝,但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献身的气概却光耀千秋、永世长存。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是**创始人之一,也是*人民*和*******的主要缔造者和***。他是一位伟大的**,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的内心,去感受*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接到了毛***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关于毛*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就**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的这个消息对*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已是*一家为*****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现在还要让*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的卧室。*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毛***,*巨大悲痛。 ——普通的父亲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超人的胸怀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

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作为普通人、作为毛*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2.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心世界,紧扣文中的描写进行教学。语言描写,如“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动作描写,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神态描写,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3.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不都***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在进行人物刻画时,要求学生不要忽略心理描写,其实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情境 自学 讨论 作业

关注生命的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初中历史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比认为是”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新教材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效率,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课堂效果”好起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一、注重情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从课堂导入到作业的设计,我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录像、投影、音乐、图片、实物、歌曲、故事、谜语以及角色表演等,都是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并贯穿课堂的始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18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我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四句历史诗:“青山有幸埋忠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未敢忘危负年华,开辟荆榛逐荷夷。”借助诗歌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了如下问题:

“青山有幸埋忠骨”颂扬了谁为之献身的怎样的事业?”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谁名垂千古的怎样的气节?”未敢忘危负年华”展示了谁深明大义的怎样的志向?”开辟荆榛逐荷夷”记述了谁吞吐山河的怎样的斗争?

这些问题,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四位英雄志士的志向和胸怀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二、注重学生自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地担负起这个责任,主动地寻求知识、利用知识,做出自己的发明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为此我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出示明确的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自学提纲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①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葡萄牙占澳门②基本线索:郑和──七下西洋,最伟大的航海家,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抗倭英雄,平定倭寇,永载史册;葡萄牙占澳门──我国领土遭破坏③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分析郑和远航成功的主要原因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主要原因。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标记出来,在讲课中注意听。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在阅读和讲述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三、注重问题讨论(包括辩论),培养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或辩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讨论或辩论时,对于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你对古代科举制有什么看法?你所期盼的考试改革是怎样的?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提出对考试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就这个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很有见地进行交流展示。发现了很多问题,使学生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效果明显有了质的的飞跃。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作业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处的,而有些设计较好的作业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

一是通过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如设立快速抢答、请你来判断、图说历史、放飞思维、展示才华等小栏目,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读图题、材料题、简答题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是学生自主演练习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或编制、改造)一些习题,然后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式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仅仅是以巩固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堂练习。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胜利而**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烈士的骨灰。

3、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得知*在朝鲜战场上**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来说,失去像*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已经是*一家为了***事业而**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生答(预设:小时候的*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战斗的故事。)此刻*仿佛看到了少年*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仿佛看到了青年*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他希望*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这么想见见*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是真的不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真的不想再见*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一个曾经带领**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啊,*,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的*,作为一个***,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范文 篇五

1935年11月5日西北政治保卫局在瓦窑堡成立,首任局长王首道,1937年9月西北政治保卫局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社会部,又是边区政府的一个部门)。1936年2月周兴接任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后,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长、兼任保安部队副司令员,长达14年,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由于保安处占据了延安古城的“半壁江山”,所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戏称周兴为“周半城”。

在周兴看来,这个绰号不是荣誉,而是重大的责任。他在公安保卫战线上殚精竭虑,兢兢业业,遵照、关于剿匪的训令,在政治争取的同时,对顽固土匪实行武装镇压,并通过法制与思想教育、劳动改造、行政处罚等手段,使延安和边区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延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现实。这充分显示了周兴的聪明智慧和领导才能。对比统治区的腐败混乱,凡到延安参观访问过的外国人和国统区人士,无不称赞陕甘宁边区是抗日及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域。

揭穿“进步青年”阴谋 迫使杀手潜逃台湾

1938年4月,国统区的重庆大学组成教授访问团访问延安,参观了陕北公学、鲁艺、抗大等学校,观看了延安留守部队的训练,受到、、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访问团中,有个名叫肖致平的教授,他带有一个名叫沈辉的私人助手,年龄不到30岁,在重庆一所大学工作。访问结束后,沈辉主动要求留在延安参加抗日,得到批准后,被安排在边区政府教育处普教科工作。此后,他常用积极的态度和进步的语言,向同事打听中央领导人的情况,甚至对领导人的个人生活也很关心,还曾独自一人去过住地杨家岭。沈辉这些反常的表现,很快反映到保安处,立即引起了周兴的警觉,为了慎重起见,他委托副处长王范找其谈话。

经过近半天的闲聊,沈辉终于露出了破绽:他自称是河南人,却讲一口江浙话,追问之下,说是小时候曾在上海舅舅家生活了几年,至今难改口音。此说并没有消除周兴、王范对他的怀疑。

经过审查,沈辉的真名叫沈之岳,是军统头子戴笠手下的骨干分子,并从拘捕的延长县县长周景龙的供词中得知,他可能就是奉军统陕西站站长毛人凤之命潜入延安的所谓“高级杀手”。但他到延安后,见布防严密,与王范交谈后更是惶恐不安,为保护自己,便主动中断了与特务组织的联系,侥幸漏网。后潜逃台湾,官至中将“安全局”局长。

“化敌为我服务” 捣毁军统“汉训班”

1939年9月,军统在陕西汉中开办特务培训班,简称“汉训班”。培训的大批特务都被派往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行潜伏。

1940年初春的一天,21岁的吴南山受同事推荐,从老家甘肃庆阳到陕西汉中找一个联络人帮助他去重庆战时干部训练第一团读书。到了汉中后,那个联络人却把他带到汉中郊外一个大宅院,进来这里的人不准和外界联系。几天后,吴南山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原来这是军统开办的训练班。于是,他为离开这里暗中做了许多准备。

1940年6月,第三期培训结束,吴南山受命回家潜伏。这时,共产党已掌握了庆阳县政权,吴南山也很快在新筹建的陇东中学当了一名教员。他一边想要摆脱身上肩负的秘密任务,一边又对共产党的政策存有疑虑。思虑再三,下决心向党组织交代了这段历史,并交出了供特务使用的万能显影液等器材,表示与特务组织一刀两断。党组织决定将其留在原岗位“为我服务”。

几个月后,吴南山被任命为庆阳县教育科长,而他的上级领导就是陕甘宁边区保安部。

一天,吴南山从延安参加边区教育工作会议回庆阳县途中,恰遇汉训班第三期同学祁三益,由于两人都是西锋镇人,祁三益便把此行的任务等情况和盘向吴南山托出。吴南山得知军统已有大批特务打入延安,暗自吃惊。为了钓到这条大鱼,他对祁三益说:“你通过驻扎榆林共党友军邓宝珊部开的证明信去延安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国共关系紧张,延安查得很严,不如先随我去庆阳再说。”由此成功拘捕了祁三益。

祁三益同样也是一位抗日热血青年,误入军统训练班结业后,留班当了4至9期学员的教员,他并有爆破技术专长。

为了摸清戴笠的“汉训班”底细,周兴于1941年10月指派保安处侦察科长布鲁去庆阳县与吴南山他们接头。

布鲁,原名卢茂焕,又名陈泊,是我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他和时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的陈龙、总政治部负责锄奸工作的副部长钱益民并称延安三大“侦察专家”,还戏称布鲁是延安的“福尔摩斯”。布鲁为了验证祁三益交代的真实程度,指令他在庆阳寻找有无“汉训班”的学员,一周内认出了2人。经审讯,与祁三益交代完全吻合。随后,布鲁又带他到延安。利用“五一”劳动节集会的机会,布鲁等身穿便衣,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故意放慢入场速度,使隐蔽在一旁的祁三益便于指认。入场完毕,祁三益共指认了24人。

数天后,保安处抓捕了潜伏在延安的军统特务32人,他们分别打入了从中央到地方的50多个单位,且大部分已混入党内,有的甚至进入了机要部门,有的女特务还嫁给了我党的领导干部。将他们拘捕后,对其中31人进行反用,“为我服务”。边区其他县也先后抓捕24人,其中多数人都向我投诚。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祁三益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保安处历时三年侦破被称为陕甘宁反特第一案的戴笠“汉训班”,引起了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时任中央社会部长康生及周兴说:“这个案子给我们上了一课,特别是给那些对存有幻想的人上了一课。可惜我们的布鲁太少了,今后要多调几个像布鲁这样的干部,来加强延安的保卫工作。”

“以夷制夷” 巧施连环反间计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保安处接到富县报告称:有洛川县党部干事王忠岐来投诚。而据该县内线掌握的情况,王忠岐是个顽固的中统特务,他的投诚极有可能是中统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单不移设计的圈套。为了弄清虚实,周兴向保安处特派员赵去非授以“以夷制夷,巧施反间计”的策略,以八路军三五八旅的参谋身份来到洛川县。

酒席上,赵去非首先坦诚地向王忠岐打听驻洛川特务情况,王忠岐为取得共产党的信任,如实讲了一些内情,接着,赵去非故意放话,郑重地说:“王先生,前些日子从富县跑到洛川的那个人,你们的主任没有怀疑吧?”言下之意是告诉王忠岐:那个自称是共产党叛徒的人,原来是共产党的间谍。

王忠岐回到洛川,向单不移作了汇报,单不移听后,大喜过望,以为挖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个共产党的叛徒处决了。

几天后,王忠岐又自称来送情报。赵去非借机迫使他又交代了八九个隐蔽在边区的中统特务和拟发展为特务的名单。旋即,赵去非把他软禁又设法让他逃回洛川,上演了一场特务“窝里斗”的好戏。果然,王忠岐从富县逃回后,引起了单不移的怀疑,追问之下,王忠岐只好承认已向赵去非提供了几个隐蔽的特务名单,当单不移通知这几人转移时,发现他们都已被共产党拘捕了。气急败坏的单不移立即下令将王忠岐活埋了。

单不移活埋王忠岐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延安,人们都高兴地说:赵特派员演出的这场“借刀杀人”的反间计戏,真是比三国时的“蒋干盗书”还精彩,还过瘾!而在洛川,官绅们都纷纷对单不移表示极大不满,使得单不移灰溜溜离开洛川。不久,中统方面即安排系中共秘密党员的石志文出任中统驻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

乔装“中央社记者团” 驱逐顽固派政权

在边区活动猖獗的土匪,其根子都是因为有顽固派把持的伪政权支持,但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驱逐伪政权的任务,只能由斗争经验丰富的保安处有理有节地去完成。于是,周兴派出侦察科长布鲁、八路军干部邹瑜、地方干部阎夫等人,乔装组成“中央社记者团”赴各县视察。

一日,各县先后来了一支衣冠楚楚的检查团,成员中,除有朴素的八路军军官和陪同的边区干部外,还有一位来自重庆的“中央社记者”,特别引人注目,他风度翩翩,身穿皮夹克、大马靴,一副大都市人的派头,每到一处,都受到县政府的恭迎和接待,委任的县长更是格外亲近。那个“中央社记者”总是找机会单独溜到县党部,与书记长闭门窃窃私语。“中央社记者团”由此把中统方面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中央社记者团”带着各县中统特务名单回到延安,直奔保安处向周兴作了详细的汇报。于是,一场驱逐伪政权的行动,有计划地在边区各县展开。

在甘泉,以特务在1939年利用我方警卫班长张凤彩作内奸,策动部队叛逃的确凿证据,召开声讨顽固派瓦解抗日队伍的罪行大会,搜查了政府县党部,拘捕特务分子,并于1940年春将县长杨烈等“护送出境”。

在富县,以县长蒋龙涎于1940年11月派凶手刺杀我炮兵营长匡裕民的罪行证据,缴了保安队的械,于1941年把蒋龙涎“护送出境”。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六

执教时间:

20xx年12月21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启动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的风采。*是一位伟大的**,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的内心,去感受*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师生互动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的成长经历和**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

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是*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怎么会这么批示呢?

◆生生互动

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

在这以前,*的五位亲人为了***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里一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爱啊?

◆学生交流

*的爱似山般厚重,*的情如海般深邃,*的心中装着人民大众,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的批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常人情怀,伟人胸怀;

*;

伟大父亲;

听有所感:

天然去雕饰——听《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范文 篇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许多热血青年响应抗日救亡的呼唤,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使得当局又急又恼,他们害怕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增长,对己不利。于是在1938年1月,以“抗日救国”为名,在武昌成立了“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工作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兼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桂永清任教育长。“战干团”打着“抗日救国”幌子诱骗爱国青年,对入团学生进行法西斯式训练,企图把他们培养成反人民的工具。“战干团”学员多是从沦陷区逃到武汉的青年学生。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战干团”南迁陪都重庆。这时,“战干团”已经有两个学员总队和一个女生队,共4千余人。团部及特务连驻在江津广兴乡彭桥村綦河岸边的兴隆场(今江津市广兴镇彭桥村兴隆店子);政治部和桂永清驻在不远的桥河场;两个总队则分驻河下游的广兴场和五福场,下属各大队和中队分驻在附近的农家大院。

早在“战干团”南迁时,就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觉醒,感到“战干团”的真正目的不是抗日救国,而是为了对付共产党。这使他们很是惶惑、忧虑。于是,团内一些文艺积极分子沿途就通过表演文艺节目,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迁徙途中的气氛。教育长桂永清当时很欣赏这一行动,在“战干团”进驻广兴场等地后,经桂永清批准,学员们成立了“忠诚剧团”。广兴场离重庆很近,在当时重庆文艺界著名戏剧家马彦祥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剧团于1939年底开始排演新编历史话剧《李秀成之死》。1940年1月,该剧开始在学员驻地的河坝操场搭台向百姓演出,同时还到綦江县城的剧院进行了公演,甚至还到陪都重庆的“国泰”大剧院演出了。这是一部以古鉴今的话剧,用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来警示当时的抗战。因此,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称赞和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评价。但这却引起了驻在兴隆场的特务连的注意。他们向桂永清诬告说《李秀成之死》是在宣传共产主义,忠诚剧团不“忠诚”,内有共产党在利用电台开展地下活动等等。桂永清不敢怠慢,上报陈诚后立即令特务将剧团里的50多名男女演员秘密逮捕,由总队长杨厚彩等人负责审讯。被抓的学员都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但巧合的是前不久广兴场街上出现了“打倒军阀周化成”、“打倒土豪乡长幸攀贵”、“到前线抗日去”等标语,加上“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训导,特务们深信剧团里一定有“共党”分子,于是对演员大下毒手,除饰演忠王娘的女学员等少数几人逃脱外,李秀成的扮演者李英惨遭活埋,胡思涛等22名演员惨遭杀害。而这仅是血雨腥风的“綦河惨案”的第一夜。

事实上,广兴场街上出现的那些标语是广兴场时化中学的进步师生所为。这所学校是在重庆和成都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后,疏散到这里的进步文化人士、戏剧评论家、《华西晚报》主编赵铭彝所办。

按说风波本该就此平息,不想4月份一个叫李可林的学员因受不了“战干团”法西斯式的训练开了小差,他与忠诚剧团往来频繁,总队部就将与他较为亲密的学员舒汉仪关押审讯。舒汉仪惨遭毒打,并被灌以烈性白酒,在昏昏然中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并胡乱招出了所谓的同党。

由于“清共”有功,桂永清下拔了6千多元“清共”经费。这下,特务们的胃口越来越大,魔爪也越伸越深,凡在团部刊物上发表过抗日文章、写过抗日诗歌、阅读和宣传过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忠诚剧团有往来以及家中来信和汇款汇物遭扣押或吞占后提过意见的人,几乎都被抓去审讯和殴打。甚至赞扬《李秀成之死》剧本写得好、戏演得好,对该剧内容、人物进行过评论的也概莫幸免。特务们对被抓的人实施6种酷刑逼讯:一是棒打,二是鞭抽,三是悬吊,四是电击,五是灌烈性白酒,六是挖眼挖鼻。许多人熬不过这样的折磨,只好屈招并供出所谓同党。对被“招认”是共党的人,特务们一是枪杀,二是沉河,三是活埋,四是乱刀戳杀。残酷的逼供使受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全团上下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特务们常趁着夜色将“共党”分子押到广兴场綦河下游的“丁岩石”边捆石沉河;有的则押到广佛村的庙岗、红碑岗和五福场的青山岗等地活埋。深更半夜,广兴总队部里常常传出撕心裂肺的惨叫,有些被关押的学员因忍受不了酷刑而跳楼投河自杀。

虽然屠杀是在秘密进行的,但由于剧团里逃走的演员到重庆后,向文艺界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阳翰笙、陶行知等人控诉了特务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杀害青年学生的滔天罪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属的《新华日报》立即对此进行了披露,一时舆论大哗。新任军政部长张治中命令教育长周振强,迅速彻查此案并限期拿出结果。最后,清查结论是“共党案”证据不实,处理结果是桂永清降职调离“战干团”;“凶手”杨天威等7人送军法司惩办;通缉在逃的第一总队长杨厚彩等人;释放在押学生并慰问伤残的学生;重新组建大队……

“綦河惨案”中,在册可查的被害学生210名,没有名册可查的50多名。此外,受刑致残的有40名,被认为有“共党”嫌疑受到监视的有300多名。这批渴望奔赴抗日前线的热血青年,想不到还没有走到抗日战场就先落入了特务的魔掌。

而后来发生的事则更为荒唐。军政部第一厅厅长批示查办此案的周振强:被害学生只报20名,其他以开除、逃跑等名义分期上报备案;对桂永清、杨天威、杨厚彩等名义上降职或法办,实际是调任他职。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范文 篇八

免死金牌之谜

1960年的一天,台北的“总统府”前跪着一位身穿旗袍的妇人。此人年龄约在六十岁左右,她跪倒在地,流着泪,双手举着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口中大呼:“总统开恩,刀下留人!”

当时总统府前围观的人很多,这位妇人很快被警卫带进总统府。

此人叫柳碧云,是已故上将黄百韬的妻子。1957年,台湾发生一桩轰动岛内的杀人案,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一个叫黄效先的与一个叫杨士荣的发生同性恋,因杨要摆脱黄效先的纠缠,两人发生矛盾,黄效先一时想不开,由爱生恨,竟杀死了杨士荣,并残忍地进行了焚尸。案件几经曲折,终于告破,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杀人偿命,黄效先被法院判处死刑。

黄效先就是黄百韬将军的独子。其母柳碧云进了总统府,跪在面前,哀求看在他父亲为国捐躯的份上,饶其不死,为黄家留下仅有的血脉。

一脸为难:“自古杀人抵命,我虽为总统,也不能置于法律之上。”

“不是还有特赦法吗?国家元首拥有赦免受刑人的权力,行宪至今也有不少大赦特赦和减刑的例子。这是总统在黄泛区大捷后,亲自授给先夫的青天白日勋章,可否以勋章抵命?”柳碧云拿出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

沉吟片刻:“你绐法院写一份呈文送上来吧!”

原来,这是知情人给柳碧云出的高招,通过告御状可保独子不死。柳碧云回去即写了呈文,交给了司法行政部。再由司法行政部专呈行政院院长俞鸿钧,俞鸿钧据此,而为判死刑的已故陆军上将黄百韬之子黄效先请命,呈请俯念黄百韬死事之哀烈,恩及遗雏,依特赦法规定,特免黄效先一死。

这份公文呈到面前,批示:“照准!念其先父,勋绩彪炳,承其嗣续,援予减刑”,将黄效先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

1957年11月12日,司法行政部批文下来:“以宪法第四十条和赦免法第四条规定,特赦黄效先。”就这样,黄效先逃过死劫,于1969年获假释出狱。

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1987年,五指山公墓增辟“特勋区”,又称为上将一区。而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按规定:曾获颁青天白日或国光勋章者可人特勋区,但黄百韬的墓却仍在原来的上将区。于是有不少人为黄百韬打抱不平,认为“国防部”亏待了这位为党国捐躯的功臣。

有人说,黄百韬根本没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还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黄效先杀人分尸,其母柳碧云拿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作为免死金牌,换得儿子的一条命而被总统府注销,这样,黄百韬就不能葬在特勋区。当时的出于反对的目的,也越闹越凶。立委李镇楠、蔡同荣指出,领过青天白日勋章的一代名将黄百韬的勋章被收走了,政府有必要还原真相,并将黄百韬移葬到五指山公墓“特勋区”。

有人还到“国防部”查阅档案,得知黄百韬在1947年黄泛区大捷(即豫东战役)后,的确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而且该勋章没有被收回。“国防部”高层官员出面辟谣:黄百韬未葬在特勋区,不是错置,更非降级。具体原因是1982年5月五指山公墓启用时,只有一个上将区,1987年增辟“特勋区”,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因为黄百韬家属未曾要求迁入特勋区,所以“国防部”不敢自行搬动。而且在上将二区内,还葬有十位与黄百韬情况相同的已故上将,都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但也未迁“特勋区”。因此外界质疑军方“亏待”黄百韬不符合事实。

这件事说明:黄百韬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这是他的一个墓穴。

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的蒋王庙,有明代歧阳王李文忠墓。李文忠(1339~1384)明太祖朱元璋姊子,曾为太祖养子。赐姓朱。19岁为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封曹国公。卒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此地已和明孝陵一起,为世界文化遗产,系明清皇家陵寝。在李文忠的墓后,立着一个硕大的长方形广告牌,牌上有党徽和孙中山、等人的像,赫然写着:“将军黄百韬长眠于此”。旁边有一个挑檐飞角的古色古香的亭子,亭边有蓝底白字的铁皮牌子,写着:黄百韬(1899~1948)字焕然,原籍广东,生于天津,高级将领。淮海战役时任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是在担任兵团司令中唯一非黄埔系的将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与黄百韬同时任兵团司令的还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作者注)。坡后有一小径,拾级而下,约5、6米,来到下面,林木环绕,有一半圆水泥墓冢。前面有石碑,上刻“黄焕然之墓1899―1948”。

如果台湾五指山黄百韬墓是夫妻合葬,那么,南京李文忠墓后隐藏着的这个黄焕然墓应该只是一个衣冠冢。但事实究竟如何?

网上有台湾材料说,1949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追授黄百韬为陆军上将,并于南京钟山举行国葬并由蒋中正亲自主持,并再追赠其青天白日勋章。同年3月(4月),中国人民攻占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再将其骨骸迁葬于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

而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词典》人物部分关于黄百韬的辞条如下: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号寒玉,祖籍广东梅县,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六日(1900年9月9日)生于天津。三十七年五、六月间,匪众反扑,豫、鲁、徐州,岌岌不可终日,首都震撼,奉令发徐州,以战以进,造成中原大捷,先总统蒋公特为亲授青天白日勋章。十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屯海州、新安镇间,时国共和谈调处,东北、华北形势大坏,苏、鲁、豫、鄂之共军,纠众号七十万,蠢蠢以向徐州。黄受命西移,难民逃塞于途,匪乘机来袭,兵团陷于碾庄,苦战兼旬,军长以下死伤殆尽,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自戕殉国。翌年元月,潜迎忠骸归,政府国葬于钟山之麓,并明令追赠上将。

那么,究竟哪个墓里葬着黄百韬的遗骨呢?

走笔及此,不能不提一提黄百韬之死。

黄百韬之死

1948年11月6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是日下午,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向徐州撤退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在新安镇暂停撤退,等候并掩护海州方向的第四十四军李延年部,待其到达新安镇后,再一同向徐州撤退,并令四十四军归第七兵团指挥。

黄昏时分,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偕总统府参军、战地视察官李以,由海州乘车赶到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部。黄百韬指着敌我态

势图,对李延年说:“共军主力十多个纵队南下,的部署是想先打我第七兵团,现我兵团的战略位置非常不利。我如在这里打,则孤军无援,如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便会遇敌。徐州工兵团迄今未来架设运河浮桥,十几万人马和老百姓一下子怎样过得去?”

李延年说:“现在看来,转进太迟了,要赶快行动,不能再贻误戎机了。”

黄百韬气愤地说:“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先让我们走,又令我们停。贻误战机,处处被动,正所谓将帅无才,累死三军!”

黄百韬考虑到五个军如果拥挤在一座运河桥上,肯定耽误时间,于是命令第六十三军陈章部,先期从新安镇出发,南向窑湾方向而去,企图从窑湾镇渡河。谁知该部刚刚行军40余里,便被华野一纵追上,第六十三军边打边逃,撤至窑湾。军长陈章在渡河时负伤,到西岸后拔枪自杀,全军覆灭。

7日凌晨5时,黄百韬第七兵团各部才开始行动。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四军、第六十四军及第一军缓缓西撤,公路上烟尘腾空而起,连绵十几里。由于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让开运河防线,整个陇海路东段暴露在山东的华野面前,各纵队直扑运动中的黄百韬兵团。

8日下午2时许,黄百韬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一军刚刚到达运河东岸,南面枪声大作,如从天而降,横扫过来。黄百韬急令两个团担任掩护,自己率兵团部好容易抢过了拥塞不堪的运河桥。望着桥上人马拥挤、自相践踏,他知道很快就要追到桥东,于是面无表情地断然下令工兵:“炸桥!将西岸的船只立即烧掉。”

随着“轰隆隆”的巨响,运河桥飞上半空。黄部后卫的两个团被隔在东岸,喊声、骂声、哭声乱成一片,打到天黑,全部成了的俘虏。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渡过运河后,经古邳向西北斜插至离碾庄约5公里的土山镇,设立了前敌指挥部,指挥6纵王必成部、9纵聂凤智部、11纵胡炳云部,由南向北,积极配合陇海路北四纵陶勇部、8纵张仁初部、13纵周志坚部,由北向南,合围西窜的黄百韬兵团。

侥幸过了运河的黄兵团,拥着、挤着,狼狈不堪地逃到碾庄。眼看离徐州不到100里了,惊魂略定的黄百韬喘了口气,下令部队在碾庄一带整顿,明早再行。通讯兵在村庄里架起了电台,黄百韬边擦着脑门上的冷汗,边向徐州的刘峙报告:“连日战况惨烈,各部损失约九千余人,仰赖钧座德威,幸未遭匪算,兵团脱离险境,现已到达碾庄。”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在碾庄停留的一个晚上,使他和他的第七兵团永远失去了逃回徐州的机会。

9日清晨,黄百韬召开各军军长会议,多数人已成惊弓之鸟,主张兼程前进,可安全抵达大许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因已构筑了防御阵地,不愿马上走。第25军军长陈士章急了,大声嚷嚷:“西进一里好一里,豫东战役时,25军与72军只隔20里,炮火相接,最终冲不开共军的阻隔。现在不快走,被围就来不及了。”

正在商议时,黄百韬接到空军侦察通报:“共军约有三万佘人,正从离碾庄圩西北约20里宿羊山跑步南下;另有万余人正从铁路南向西疾进。”

“行动!行动!”黄百韬立即下令。

说时迟那时陕,八义集方向枪声大作,已及时赶至黄兵团的前面。黄百韬急红了眼,急令部队突围,激战一天,不能向西前进一里。

10日,华野10纵逼进徐州东北的东贺村,第7纵控制大许家、单集之间地区,13纵攻占曹八集,彻底切断了黄百韬撤回徐州之路。后面的4纵、8纵、6纵、9纵,千方百计渡过运河追了过来。11日,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团包围在碾庄地区,如铁桶一般。

黄百韬被围后,以碾庄圩为中心,纵10公里内,村村设防,形成集团固守态势,在空军的掩护下,加强地面火力,固守待援。

则亲笔给黄百韬写信,为其壮胆:

焕然司令弟勋鉴:

此次徐州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干,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顺颂戎祺。中正。

13日,敌东进兵团倚仗强大的火力以及飞机、坦克的援助,突破大庙、苑山线以西盛山、董庄线的阵地,向前推进了3至6公里。

徐州东进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连战8天,损失近万人,被击毁坦克数十辆,消耗炮弹12万发,把徐东的土地打得滚烫,像犁过一样。最多的一天进展几公里,少的进展一二公里,阻击打得顽强,就像铜墙铁壁。

徐州到碾庄大约百十里,照这样的进度,猴年马月也打不过去。急得邱清泉直蹦,骂道:“我们拼老本,黄百韬不能坐等吃现成的。”于是,他在电报中对黄百韬说:“甚盼兄部向西出击,在曹八集附近会师。”

此时的黄百韬,别说是出击,连招架之功也丧失了。攻坚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利用挖坑道办法,推进到离碾庄圩不到100米处。11月21日晚,总攻开始了,碾庄圩的夜空,各种炮弹明灭闪烁,机枪步枪流弹如梭,令人眼花缭乱。冲锋号“滴滴嗒嗒”,从四面八方响起,华野6纵王必成部、7纵陶勇部、9纵聂凤智部、8纵张仁初部,一个比一个打得邪乎。黄百韬的据点接二连三被爆破,敌人好像掉进一个巨大的簸箩之中,来往瞎撞。

黄百韬逃到大院上,到处都是“缴枪不杀”的喊声,堂堂的兵团司令,十几万人马,如今成了光杆司令,身边只剩下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漂亮的美式军装、大盖帽,闪闪的中将领花都不见了,两人穿着士兵又脏又臭的破棉袄,躲在一个茅棚中。“这是什么地方?”黄百韬问一个当地的老乡。

“叫油坊。”

黄百韬听完,长叹一声:“我大限已到!”

杨廷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司令官何必出此言?”

“你哪里知道,我有个小名叫黄豆,现在掉到‘油坊’里,还有救吗?”

黄百韬躺在茅棚里,望着外面的天空,过了一会儿,又喟然叹道:“我有三不解,死了心也不甘。第一,我为什么那么傻,我用4个军在新安镇等1个军,白白花去两天时间,不然我早到徐州了。第二,我在新安镇等了两天,却为何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多架一座桥,我也跑回徐州了。第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东进援助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西撤?古人说:‘胜利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做不到,我们是打不过共产党的。”

他拿出一张名片,在背后写上“黄百韬尽忠报国”,交给副军长杨廷宴,请其转交。然后掏出手枪,朝脑门上开了一枪,颓然倒在血泊中,全身抽搐,兀自不肯咽气。杨廷宴又补了一枪。

黄百韬遗体偷运南京

1974年11月初,开封市总工会与开封师院、驻汴第一军三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参加人员有开封师院历史系教师郝立本、朱维

娴,一军有一位郑参谋,开封总工会有孔岩老师,和我们几个来自空分厂、化肥厂和缝纫机厂的几名工人理论小组成员。我当时20多岁,是缝纫机厂的工人。我们调查组一行共7人。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上旬结束的,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达临城(今薛城),南至蚌埠的广大淮海地区的一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约60万,与军80万人经过二个月的鏖战,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歼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第二阶段是歼灭黄维的十二兵团;第三阶段是消灭杜聿明兵团。

我们第一站是从开封到商丘。这里是淮海战役的西至地域。从1948年11月6日,我军就在商丘消灭了敌米文和的第181师,拉开淮海战役的大幕。据说敌兵团副总司令邱清泉原驻商丘,后来他认为自己姓邱,商丘音伤邱,对己不利,遂调离此地。我们在商丘住了一天,在军分区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我们到了徐州,在一军郑参谋的联系下,住在离淮海战役纪念塔后面山沟里的一个部队驻地。我们先到淮塔纪念馆参观,大量的照片、实物,尤其是我参战部队发明的用汽油桶改装,放上炸药包,被军称为“没良心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首长专门给我们配备了一辆面包车,我们坐车到了离徐州一百多里的碾庄。

那时的碾庄与1948年的碾庄没有什么大变化,庄边有土圩子,土圩子外有河水,护卫着庄子。进庄后是土路,街心有少数的石板路,街上的房子大多是土墙的草房,也有为数不多的瓦房。黄百韬的司令部还在,这是庄子里比较大,看上去也较结实的一个土财主的院落,三间上房,两边还有厢房。院子的墙上、房檐下、门板上,密密麻麻地留着一个个清晰的弹洞,看着这些累累伤痕,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一位老年人还能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黄百韬的模样和激烈的战况:当时庄外满是水的濠沟里,躺满了尸体。死尸的绑腿上都插着一双筷子,这是的尸体。

离碾庄车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不太大的陵园,有一块不太高的纪念塔。看陵园的负责人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者。他向我们介绍了碾庄战斗和黄百韬之死的情况。

他说:黄百韬带着副官和副军长杨廷宴逃出碾庄后,跑到大院上,发动最后攻击的时候,黄百韬换上了士兵的服装,跑了一夜,最后万念俱灰,举枪自戕。

他的副军长杨廷宴找到当地一个老头,谎称:“我俩是一个村子的。出来当兵时家里人让我们互相照应,现在他被打死了,不把他埋葬了我怎么对得起他的家人?”

老乡问:“死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杨廷宴说:“是个伙夫头!”

于是老乡带着他的儿子,帮杨廷宴把黄百韬埋在一棵大树下了,杨廷宴又在旁边做了记号,然后逃离战场。后来回到了南京。将此噩耗告诉了国防部和黄夫人柳碧云,并把黄百韬的埋尸地点告诉了国防部有关方面。在柳碧云的哀求下,国防部派黄的副官等人身着便衣,回到碾庄,找到了老头,到埋尸的地方挖出了黄百韬的尸体。当时他们让老头跟他们一起回南京,老头没去,却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去了。

这十来个人用担架抬着尸体,昼伏夜行,好容易到了蚌埠车站。一到这里,老头的儿子看见这些人把整车的伤兵统统赶下车,把这具尸体抬上了火车,才知道这个死去的人不是一般人物。12月8日,车到了浦口,那个场面就更令人震惊了,月台上站满了高级将领。老头的儿子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将军、兵团司令黄百韬。黄夫人柳碧云对老头的儿子感激不已,要留其在南京读书或当官,他儿子不愿意;黄夫人遂给了他100块大洋,派人送他回蚌埠,后辗转回到碾庄。

解放后,老头对此事守口如瓶,但也有少数人知道此事。“”时,老头遭到批斗,被迫害致死,银元也被抄走。看烈士墓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老头的儿子还在,这都是他儿子交代的。

1998年,我去徐州参加淮海战役50N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时,又听说了黄百韬之死及尸体偷运到南京的其他版本,但肯定有演义的成分。

国葬黄百韬?

黄百韬的灵榇运到南京后,暂厝中正路(即解放后的中山南路)中国殡仪馆。

1948年12月8日,是日明令褒扬黄百韬:“陆军中将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志行忠贞,器诚英毅,精研兵韬,夙隶戎行。抗日剿匪诸役,屡当劲敌,并赞戎帏,卓著勋劳。由团、旅长、战区参谋长、整编师长、膺今职。此次徐州会战。匪倾全力图扰江淮。该司令官身先战阵,坚强阻遏,全军奋力,力撑艰危,卒使凶焰摧夷,战局日臻稳定,厥功甚伟,不幸壮猷未竟,授命成仁,披览遗言,良堪痛惜。特予明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交行政院转行国防部,从优议恤。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用彰忠烈,而示来兹。”是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光荣战死之黄百韬将军》,称其死重于泰山。

12月16日,明令国葬黄百韬:“陆军上将黄百韬,前于徐州之役,督战战场,中丞坚卓,著有特殊勋劳,取义成仁,允为军人楷模,应予国葬,以示优隆,着行政院转内政部,依法筹备,定期举行。此令。”

两次为黄百韬题字,一为:“焕然同志不朽:河岳英灵蒋中正题”

一为挽词:“大仁大义”

国防部长何应钦的题字是“焕然将军殉国纪念:浩气长存何应钦”

居正为黄百韬撰写发扬黄埔精神祭文。

1949年1月18日开始,一连几天,《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百韬大会公告:定于1月19日、20日、21日三日为黄百韬举行公祭。

1月25日,《中央日报》刊登: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1949年1月26日,黄百韬灵榇在曹古山国葬区下葬。曹古山在南京岔路口附近,因修建312国道,已经将该地铲平,曹古山不复存在。而当时黄百韬第一个墓穴就在这里,但已经找不到了。我想,黄百韬下葬前,已经下野,去了奉化,他是不可能亲自主持黄百韬的葬礼的。而且。当时兵荒马乱,黄百韬的遗体怎么可能被国防部再掘出运往上海,再运往台湾呢?

2008年寒露,我独自去找黄百韬墓。在李文忠墓大门口,我询问看门人:“黄百韬家有后人来扫墓吗?”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激情导入。

1、导入

今天,老师讲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为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2、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4、文章指谁的忠骨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可以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同伴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桌读错的地方。

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展示汇报。

⑴师抽读生字。

a、学生开火车读,全班跟读。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勋鉴。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⑵检查课文朗读。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a、学生回答。

b、师板书:爱子殉职传噩耗,*踌躇满怀痛抉择

c、理解殉职踌躇

(三)品读课文

过渡: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会流露出他情感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反映*情感世界的语句,反复朗读后,把自己的感受标注在旁边。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⑴有感情的朗读你勾的部分,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组员从朗读、感悟上进行评议,并可以围绕句子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见解。

3、全班交流

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朗读的感情就有多深,请同学们先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你的感受。你可以一个人起来朗读,还可以邀请同伴一起朗读。

围绕以下句子进行指导,教师相机板书: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就是凡人*的悲伤。哪些词语让你读出了*的悲伤。

从重点的字词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会方法,同学们今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感知人物的内心。

(2)“*!*!”*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读:生朗读。

读完这个句子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悲痛)

你从哪些词语感觉到了*的悲伤。(喃喃紧锁的眉头)

喃喃是什么意思?(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那你能把*的喃喃朗读出来吗?

我只听到你读了两遍,但喃喃是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怎样读才叫喃喃,你能再读一遍吗?

板书:*锁眉语喃喃

(3)*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赴朝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a、这一部分的心理活动描写特别精彩,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的心理活动。全班读旁白部分。

齐读:*仰起头望着天花板,……谁知竟成了永别!

生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齐读:*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生读:……

b、老师与学生合作读

师再读:作为一位六十多岁的父亲,*听到爱子殉职的消息,饱受着剜心地疼痛,作为我国的最高***,他完全有**将爱子的遗体运回国安葬,他却与百姓们将心比心,他打消了将儿子运回国的想法,像是自我安慰地说——

生读:……

师:一位伟人,一个国家的*把自己当作了人民中普通的一员,他真是一位——(能谈谈你的感想吗?)

(4)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到*签字的一瞬间,*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点文稿放在上面。

(5)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的卧室。*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你从哪里读出了*一宿没有睡觉,哭了一夜呢?

看来文字引发了你的思考。我们读文章就要边读边想象,不但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板书:一夜长泪未成眠

(四)拓展

过渡:*把一生奉献给了新*,奉献给了*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的**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胸怀如海似山!

1、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板书已然成为了一首诗,请四人小组合作在板书的最后补上两句句话,赞扬*对儿子的爱和博大的胸怀吗?

2、学生汇报

过渡:请问你们组怎么补充的,请将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殉职传噩耗,

*锁眉语喃喃。

踌躇满怀痛抉择,

一夜长泪未成眠。

(学生补充)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这9篇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是来自于宣传员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