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作文教案【通用3篇】

100 2023-11-04 13:57 精优范文

写事作文教案 篇一

写事作文教案

【关键词】应用文体;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42-01

叶圣陶先生1981年8月同《写作》杂志编辑人员谈话时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叶老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指出了应用写作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性。作为实用文体的应用文,它在形式上具有的极端程式化和内容上的高度真实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使教者“蹙眉”,感到难教,学者“头痛”,觉得枯燥。作为应用写作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以活泼代呆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是实践先导,应用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教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认真讲授各类应用文体的概念、性质、特点、格式及其写作要求,使学生从概念上对写作的文体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理论与实践写作相结合,把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学生不明白每一种应用文体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等,写作时就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其最终也不会写出符合规范的应用文体。

2典型文例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结合理论,加强例文、案例的阅读分析。通过对具体文案的阅读与分析,学生获得的是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获得的是最有效的写作指导。而且例文将抽象的理论落实于具体的材料中,便于学生接受、消化理论,将之转化为实际的方法。典型案例选取的类型要尽量具有全面性,理论覆盖的知识尽量用相应的例文来表现。一是选取规范的典型的例文,使学生从中找出代表性的规律。教师通过讲解典型性的文体,让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写作的要领,深究其中的写作技巧,达到借他山之石来突破应用写作,这就是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二是选取有瑕疵的文案,为学生提供反面素材,以供借鉴。例如,在讲解报告、请示、通报等文种时,教师先选取一些典型瑕疵公文,让学生找出公文的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改,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规范公文的写作。三是举一些与写作内容有关典型事例,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行政公文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具体事实,让学生根据事实撰写相应的公文,学生就会在兴奋地状态下完成写作。同时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找一些演讲、经济、司法、新闻等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写作文体的比较法

文体比较法即教师在讲授应用写作时,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分,以达到掌握应用文写作要领的目的。如在讲授“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这两个章节时,分别将这两个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通过对比让学生区分问题结构基本相似的“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此外,报告与调查报告、计划与总结、函与请示、消息与通讯等文体教学都可采用此法。

4写作实践教学法

应用写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将应用写作理论转化为写出像样的应用文体,应做好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学。应用写作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课时带领学生到大专院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新闻机构等进行进行实际查看相应的文体,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应用文体,使学生对所学的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新闻文体等各类文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经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熟悉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加深学生会对各类写作文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真正转化为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筛选信息、剪辑材料、合成组合的手段上更先进、更快捷、更高效,为写作教学提供最佳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行政公文、新闻、广告问题等多媒体课件进行教数学,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促进应用写作教学的目的。

《应用写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反映着管理部门质量和效能,同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招录各级公务员考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克服应用写作课的畏惧心理与烦躁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满足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写事作文教案范文 篇二

一、什么是新闻写作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实际情境的叙述,案例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是对过程具体生动的叙述,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说明,把案例的叙述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下,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反映出事件发生时的特定情景。案例的创始者可能出现在法学界、医学界。1869年,哈佛法学院院长戴尔首倡法律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20世纪初美国所有著名的法学院都采用案例。目前不少国家的司法是以案例为准绳的。MBA工商行政管理学院也是以研究案例著称的。哈佛大学MBA学院每位教授开设一门新课至少应掌握二三十个相关案例,负责重要科研任务的教授,可为自己的案例申请专利,学院已有5万多案例的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的好处是,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发展了他们利用现有的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如果学生掌握了分析能力,就不用死记硬背一些原理和规则,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就可以基本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案例进行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过程,是有意义的问题求解过程。

根据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案例应该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具体新闻事件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新闻写作教学有可能而且有必要进行案例教学

专业本身的特征是决定能否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新闻传播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说任何与人有关的问题都无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它依赖情境的存在而存在,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社会问题绝对不能离开相关的环境。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情境是紧密相关的,离开了情境的新闻事件意义难以明确。新闻写作在整个新闻学知识体系当中处于“龙头”的位置,是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把一起典型的新闻事件加工成案例,必须涉及事件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将新闻事件澄清,必然要有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分析,也必然要涉及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受众的喜好、记者的立场等与“人”有关的问题。和开展案例教学已经取得了相当经验的法律和工商管理专业相比,新闻写作有一些和他们相同的特征,其一是这几个专业学科都是与社会的环境紧密关联的;其二是几个专业学科都重视经验,注重将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灵活处理突然出现的问题。笔者比较了中国人民大学几个教授编著的被国内很多新闻院系采用的《新闻写作教程》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布赖恩・布鲁克斯等编著的在美国也很流行的《新闻报道与写作》这两本教材。人大版的教材在章节之后的思考与练习题,大部分是有关新闻写作知识的,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材在章节之后提供的思考与练习题都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案例。可见西方的新闻写作教学也是很重视案例教学的。

新闻写作运用案例教学是改变新闻写作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手段。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新闻写作举例法有着质的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即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案例教学要引导学生对某事件进行比较具体细致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美国遭恐怖袭击事件、中美撞机的第二天,就可以拿这类事件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把自己当做一个记者虚拟地加入此事件中,就题目、立场、信源等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写出相应的新闻作品。通过这样的最新案例法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有着深刻现实背景和最新感受的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具体的分析与练习中获得的得心应手的知识。传统新闻学教学中的举例法往往是理论――案例――理论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系统地讲授相关的新闻理论,再举出相应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理论。传统课堂中的举例法是用各个媒体中公开发表的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消息、通讯、评论、专题等),来解释相关的新闻理论和写作知识,是补充说明材料,是为证明观点所设,学生通过事例加深了对新闻原理的认识,新闻的事例是一次次新闻报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其事例分析意在掌握理论;理论既是其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学习的是过时的、抽象的、找不到与现实工作接口的理论知识。即使掌握的理论往往也是浅尝辄止。

在新闻写作教学过程中,新闻案例的启发性与现成的新闻事例的陈述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闻案例教学采用的基本的模式提供问题与问题产生的情境并要求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这样的新闻案例教学过程几乎就是“新闻实习”过程。以案例呈现的事实为基础,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必然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案例之所以能够吸引新闻学生的参与,不仅在于新闻案例本身的富有生动活泼的特色,也在于案例提供的背景和情境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简单思考和分析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事件。

从新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本身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研究型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研究型学习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阶段,通过比较、鉴别,它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写作才是高水平的新闻写作,它能教会学生鉴赏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是伟大的作品,什么样的记者是优秀的新闻记者。案例教学相当于课堂教学向实践靠拢,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新闻实习”的机会,学生充当了一回又一回的准记者。当然最初做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慢慢就会乐在其中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判断和写作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三、如何进行新闻写作案例教学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是把新闻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学生从教师讲授的案例中受到启示,找出共同性的规律,去分析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给新闻写作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写作教师,每学期须将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联系新闻传播的最新状况,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方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独特作用。

在新闻写作案例教学中,精选新闻事件的案例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应该坚持新闻事件客观性、典型性、鲜明性、指导性等几个原则。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新闻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该来源于客观的实际生活,案例的经过与结果是真实的,应该如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所选新闻案例一般是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案例,它最能显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意义,通过对一个案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案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和启发迁移作用,对其他事例的分析与处理具有借鉴意义。所选案例要具有时代感,富有鲜明的个性。

从精选案例的技巧来看,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第一,多选“近”的,少选“远”的。从新闻事件案例发生的地域来说,应尽量选择那些靠近学生所在地区的案例,特别是选择那些发生在本省市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听说过,或者看见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会有亲切感。这叫案例的本土化。

第二,多选“新”的,少选“旧”的。从案例发生的时间来看,尽可能选择那些新近发生的、受人关注的事实,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新鲜感。新鲜的事实总是能招来众人目光的、吸引人的。这远比那些时过闻旧的事实要强得多。

第三,多选“活”的,少选“死”的。选人物案例时,在选逝去的英雄人物的同时,亦要尽可能多地选一些活着的英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得见、摸得着,且能现身说法,很有现实感和楷模效应。

第四,多选“实”的,少选“虚”的。即所选案例如有实物或者图片说明问题的,尽可能将实物或图片带进课堂向学生展示。百闻不如一见,实物最有说服力。停留于口头和文字表达的案例相对实物而言要虚,不如实物给人的印象深刻。

第五,多选“紧”的,少选“松”的。所选案例要紧贴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心理。只有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联系紧(www.xuanchuanyuan.com)密的案例,才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而那些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联系松散的案例,不仅不能中肯地说明问题,而且费时且易误导。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新闻写作作为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新闻实践活动,不可能产生一个标准化的新闻成品出来。教师在新闻案例教学中不应担当最终裁判员的角色,只要学生有理有据,就应该认为是正确的、是有创见的,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案例分析,不在于得出正确答案,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写事作文教案 篇三

纵观整个司法实践过程,法律文书的识别和制作具有重要地位。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再到人民法院、仲裁机关、公证机关,包括律师事务所在内,在进行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所谓法律文书,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司法公证、仲裁机关处理各类普通诉讼案件和特殊诉讼案件时使用或制作的,以及案件当事人、律师自书或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总称。法律文书课程是法学本科教育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学生系统地学习法理学、宪法学和各个部门法学后,开设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尤为重要。法律文书作为司法实践的载体,其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法律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学人才为目标,高校应重视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文书写作技巧,适应未来的法律工作。另外,法律文书写作也是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

二、法律文书教学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来看,教学理念落后,教材范文滞后,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文书写作教学与司法实践脱节,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一)教学模式落后、实用性差当前,几乎所有高校法学专业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以理论灌输为主导,辅以课堂练习,形式封闭落后。课堂上,教师依照教材内容提供简单的案情材料,让学生听、记、写、改,完成教学。考试通常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只管照搬模板誊抄。此教学模式导致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方面,导致学生对模板依赖性极强,文书写作上存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灌输加模板写作的教学模式实用性不强。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件在逻辑说理上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以民事状为例,离婚纠纷的诉讼重点跟借贷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的诉讼重点存在很大差异。只考虑模板、格式和相关法律条文的教学模式实用性差,不便于结合实际案例,无法满足司法诉讼的基本要求。

(二)教材范文具有滞后性目前,市面上几乎每一种法律文书教材都存在案例陈旧、范文滞后等问题。以我校采用的2013年7月版的《法律文书写作》教材为例,教材中选用的范文过于陈旧和滞后。比如,采用1979年的‘8.24’枪支被盗案的立案报告;采用1999年的不决定书;采用2001年的马向东案刑事裁定书。客观地说,十多年前的案子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从司法进程而言,不管从法条上的调整、法律观念上的进步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这些范文都过于滞后,根本不能代表现有法律文书的水平。学生习惯于模仿范文语言,造成他们制作的文书并不能与现有的司法实践活动相适应。另外,除案例范文滞后外,教材内容也存在实用性差问题。以状为例,通用教材一般关于状只涉及概念、内容、格式和范文,对写作思路和逻辑说理过程并无提及。可见,空讲理论的教材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无从谈起。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过多现有的法律文书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过少、学习内容过多的问题。以本校为例,本课程一般教学时间为17周,每周2个课时,共34个课时。我校采用的教材分为9章,按法律文书制作主体划分,系统介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证机关法律文书和律师实务文书,涵盖司法实践中的主要法律文书类型,大致有60多种。粗略计算,为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意味着每节课至少要讲2种以上文书。因此,要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显然不可能。事实上,教师往往只能挑选重要的几个或几章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训练的机会少,掌握的内容也少,付诸实践时必然有所欠缺。

三、法律文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法律文书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以“理论灌输+模板代入”为主导,把学生放在被动和从属地位,致使学生写作时更偏爱照搬模板,而不对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和逻辑说理,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因此,要教好法律文书这门课程,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理念,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提倡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法律思辩能力、法律写作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为中心,走“自主+互动+实践”为主导路线,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转变教学模式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死记硬背、模板誊抄也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制作的要求。法律文书教学应尝试一种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热情,让学生主动思考写作思路并进行实例训练。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应由“理论灌输”转为“实践教学”,教学重点应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方法应由“单向信息传递”转为“综合互动”。首先,为满足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写作的要求,必须抛弃传统“理论+模板”的教学模式,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其次,法律文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法律文书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懂得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写。教学重点不是如何把案例内容填进模板,而是让学生学会法律思维与逻辑辩证。最后,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应在教学中尽可能与学生进行互动,采用案例讨论、职业角色训练、模拟法庭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3篇写事作文教案就是宣传员小编为您分享的写事作文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