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精选8篇)

100 2023-10-29 16:20 精优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化学课的教学课堂,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编写教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相关内容,宣传员精心整理了8篇高中化学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一

高中化学教案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教学;自主学习

一、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他教的再好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喜好、追求等,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唯有经过学生自身积极的认知活动,主动参加到教学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其真实作用。

2.坚持问题化、思想性原则,重视先学后教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侯要注意坚持问题化和思想性的原则,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变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翻看书本,先自已去学习,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得到自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中需要着重去听的部分,当然也能提出疑问和老师及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推动学生潜在的学习水平向现有的学习水平转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更具针对性,不仅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着重听什么,老师也随之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切记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即够得着,又得花费一番心力。

3.坚持层次化高效性原则1个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各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课堂学案是一样的,所以要想让全班同学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设计课堂学案就要采取分层的办法,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要有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基礎性的问题,也要有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学习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定的,对教师而言,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即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指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或生活的能力,培养出了哪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的课程学案要简洁合理,始终坚持高效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适当缩减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化学开展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唯有让学生走在前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教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先自我学习,然后接受老师的教导。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发现难解的问题,这才能开创出新的发展地区。灌输式的学习是个一点也不高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读书和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对学生做指点和辅导。学生在自我预习之后,会更清楚地了解书上每一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更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自我预习,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了解,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几个人一起翻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课本中《电解与电镀》这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因为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知道化学能是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发生转移,产生了电流。那化学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书上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而且仔细解释了Na+和Cl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朝正负两极是怎样移动的,阳离子Na+向负极移动,在负极板上由于得到电子而还原,阴离子则Clˉ向正极移动,在正极板上由于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可在书上并没有对离子放电的顺序做具体的介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离子的放电顺序,以便今后的学习。

2.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就得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当老师讲解传授完基础知识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自我预习的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等。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的是合作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老师启发和引导完学生的思维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发光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路的偏差。

比如在讲解电解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是解说电解的原理、过程和结果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很多同学会对此产生疑问,怎样解释不同种类离子的放电顺序。这时老师就指出阳极和阴极这两种不同离子的放电顺序,让学生先自己寻找规律,接下来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来做解释,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先后和阴离子的还原性有关系,阴极则是阳离子放电,放电的顺序就是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做解释,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消化知识。

3.课后要巩固学习,及时做出评价课后的巩固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后部分,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和变式的题目类型,中等的学生侧要多训练综合性的题型,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侧重于培养和激发其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要继承启发式的教育原则,练习题要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预习的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这些方面,作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

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法 篇二

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法

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要求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不能靠加班加点跟学生耗时间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低效教学,而应该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课堂导入,知识新授,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只有这样,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走上“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巧妙创设情景进行课堂引入

虽然课堂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巧妙创设生动的情景却不失为其中效果极佳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上ph试纸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笔者就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染色魔术。我取出事先用白纸制作好的一朵“白花”。我在后面将这朵“白花”沾了沾清澈的水,再放入一个空瓶子,嘴中开始数数,当数了不到十下时,这朵白花居然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学生,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因势利导,并让其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讨论探究一下。这一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他们表现出了特别高的创作激情,争抢着来答笔者提出的各个问题,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笔者的作业就是让他们去生活中找一找这一类试纸的妙用,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了解了“学化学、用化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经常通过一些典故或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述一些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其学以致用的理念。比如笔者在讲“空气污染”一节时,没有直接进入正课的讲解,而是讲了一则小故事: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在某一年的冬季,天气特别冷且潮湿,家家户户都烧上了炉火,可是天气一点风都没有。于是出现了下层气温较低,上层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不能良好循环,逆温差把过时的烟雾压在了下面,几天散不了,引起了人们的呼吸困难。伦敦的很多市民都出现了胸闷、咽喉疼,咳嗽也厉害的现象,让一些老年人和身体弱的市民离开了这个城市,短短的几天就有4000多人死去,整个伦敦被一层死气沉沉的氛围笼罩着。当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心情都变得很沉闷,从他们的眼神中,笔者感受到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伦敦产生了这场劫难呢?笔者推出了今天的课题――空气污染。学生这一节课听得非常专注,深深地明白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三、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旧知识引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高中化学课采运旧知识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知识也具有层递性,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做好新课的课前情绪准备工作。运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形式灵活多样,一般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中情况加以引出。演示议论法,教师一边对知识进行演示实验,一边提了复习的问题,然后通过总结归纳上节课的所学,引出新课。提问复习法,教师可以设计好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对其进行灵活多样的提问,让学生在一步步追问下,不知不觉走入新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练,做一张十分钟的小试卷,来引入新课。还可以通过对于新课知识预习情况提出几个问题来进行新课的导入。错误总是容易让人警醒,还可以通过讲解错题来导入新课。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有一个亮人耳目的导入,一定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用具体的实物来引入课堂,用最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引入课堂,从旧知向新识来引入这五大方面作了详细阐述,至于选用哪一种方法来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导入方法,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新课,可谓一举多得。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三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强)(还原性强)(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e

2KMnO4K2MnO4+MnO2+O2↑

第三节

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新课进行: 第三节

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

1、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⑵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B)o.45~0.9mol(C)0.9mol(D)<0.45mol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作业 :P137

二、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提问:检验Cl-方法。新课进行: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稀硫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高中化学教案 篇四

为您服务教育网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控制。2.能力目标。通过对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推测及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酸雨形成的途径及防治方法,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氮氧化物的功与过的探讨,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资料搜集、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当地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空气质量报告中要提供SO2、NO2的指数?它的意义何在? 2.空气中的SO2、NO2主要来源是什么?

[课堂讨论]启发学生从自身感受的角度讲述大气污染的情况。[幻灯展示]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对以上问题要更深一步了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板书]第四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课堂引导]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CO2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们性质上有何异同?

[自学辅导]学生按提纲回忆已学知识,分段阅读教材,对比归纳,学生代表发言。学习提纲:

1.C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S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对比归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CO2SO2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化学性质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与水化合CO2+H2OH2CO3 ③与碱反应

CO2+Ca(OH)2CaCO3+H2O①与水化合; ②与碱反应; ③漂白作用;

为您服务教育网 ④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拓展延伸1]

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是酸性氧化物。我们如何验证一种氧化物是否酸性氧化物? [教学引导]从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分析;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作用的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探索]小结学生讨论,可参考设计如下实验供学生动手探索: 1.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气体。2.在通入SO2的蒸馏水中滴加石蕊试剂。[拓展延伸2]

从上面的实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了解到SO2、CO2通入石灰水中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提问学生:如何鉴别SO2、CO2两种气体?

[教学引导]利用SO2的气味、漂白性、还原性等进行鉴别;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可参考如下设计。

1.收集SO2、CO2各一瓶,闻气体气味; 2.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3.分别将SO2、CO2气体通入酸化的KMnO4溶液中。[拓展延伸3]

SO2可使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作用吗?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SO2,在SO2中硫是+4价,它可以在反应中升高,也可降低,故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知识迁移]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程式: SO2+KMnO4+H2O—— SO2+Cl2+H2O——

[知识应用]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分析,SO2有哪些用途?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织物都可利用SO2来漂白,但某些不法商家却利用SO2来漂白食物,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你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辨别是否添加了SO2?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探索]品红溶液通入SO2再加热到沸腾。

[观察分析]SO2与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归纳小结]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是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SO2的漂白作用与氯水漂白作用是有区别的;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用几分钟时间给小组成员归纳要点,由学生代表陈述,其余同学补充)。

[作业]课本第83页习题;《化学学材》第55页第1~10题。

[教学反思]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高,有较高的参与度,通过师生的教学互

为您服务教育网 动,较好地解决了课本的难点和重点。建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多些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拓展延伸问题应再精简些,否则课堂时间略显不足,课堂讨论难以充分。

[本课特点]在本小节的教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凡是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都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点评,如本节有关SO2与CO2的性质对比,因而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可用于典型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的思维层次提出了一系列的拓展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1.氮的氧化物有几种?其中氮有几种价态? 2.氮的氧化物中属酸酐的有哪些? 3.NO、NO2的互变关系如何?

[讨论、小结]1.氮的氧化物有5种价态 N+12ON+2ON+32O3N+4O2N+42O4N+52O5 2.N+32O3(亚硝酐)HN+3O2;N+52O5(硝酐)HN+5O3 3.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对比NONO2物理性质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化学性质2NO+O22NO23NO2+H2O2HNO3+NO [拓展延伸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反应 3NO2+H2O2HNO3+NO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拓展延伸2]大气中的NO、CO、NO2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试利用已学知识分析汽车尾气中含NO、CO、NO2的主要原因。

[分析讨论]从汽车汽缸中的气体过量与否分析,可考虑总结如下: 空气不足: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C);C+O22CO 空气过量:N2+O2电火花2NO;2NO+O22NO2 [拓展延伸3]NO2与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根据已学知识如何鉴别这两种气体?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可参考以下方法: 1.将两种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溶液的颜色; 2.利用AgNO3溶液鉴别。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教学点拨]从3NO2+H2O2HNO3+NO;2NO+O22NO2两化学反应综合考虑,归纳小结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H2O反应的两个总反应: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分组讨论]填写课本第80页表格。

为您服务教育网 [拓展延伸4]例:将一充满NO2和NO的混合气体倒立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若水上升到14处,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试管中气体体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差量法计算。3NO2+H2O2HNO3+NOΔV=2 [课堂讨论]保护环境——如何防治SO2、NO2对大气的污染? [资料搜集]参考问题: 1.当地城市的大气状况调查;

2.近几年当地城市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情况对照; 3.当地城市的SO2的成因调查; 4.改善本地城市大气环境的合理化建议。[作业]《化学学材》第56页:能力拓展题。

[教学反思]在实验探索的环节及资料查询上,可考虑课前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效率。

[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NO2和NO对比等内容;按学生的思维层次提出一系列的拓展延伸问题;重点设计实验探索和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 篇五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案教学 实践探索

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扭转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学案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学案展开教学工作,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使学生自主探究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整体化学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学案教学就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案通常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际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所学内容有系统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最基本意义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因此具有导学作用[1]。

学案虽然是对教学内容的引导,但并不是简单复制教学内容,同时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教案强调的是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主,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罗列,而学案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相结合,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使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此外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全面和系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同时,学案不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变得更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高效[2]。

也就是说所谓的学案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制定的学案,围绕学生基本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正确启发和引导,从而使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模式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更大作用。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前教育主张变传统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模式为主动学习,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需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需要在设计学习方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发展创新,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课堂氛围变得更轻松活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3]。例如,学习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验室,一边讲解仪器的识别与使用,一边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验操作,往往比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记忆。

学案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基本需求和未来发展展开的,因此需要在对学案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深入对教材进行研究,提炼其中主要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整合,使其变得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适当开展分层教学,使知识传授过程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深入化学知识学习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探索欲望,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案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知识自觉主动地预习,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独立思考和解决,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5]。在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课堂上集中对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例如,提纯混有MgCl杂质的AlCl溶液这一问题,教师可在课前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案,让学生思考根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利用什么实验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学生可以依据学案对这一问题进行预习和自主探究,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对知识进行更深入掌握,从而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案教学是当前教学工作中极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和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知识学习中,通过教育形势的改变,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军华。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吴秋萍。高中化学中以“学案导学”促进自主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张金凤。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

高中化学教案 篇六

【关键词】学案 导学法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导学案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学案导学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学案导学”学案编写的原则

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高质量的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教师在编写学案前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要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混漏的知识点;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导学案”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编写好学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对象是学生,设计的思路紧紧围绕着“学生怎样学的”,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其导学性。

3. 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教师进行点拨提升,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转化成学生能力的养成。

4. 层次性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设计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了解)――深化(理解)――运用(巩固)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5.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的操作运用

1.提前分发,做好预习。教师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上课前,教师收齐并浏览。这样可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2.及时检查,不断反馈。课堂讲解时,不断巡视,督促和检查学生认真完成学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上课注意力经常分散的学生,要更加关注。下课后立刻收齐,教师抽查,发现有空缺的或填写错误的,及时要求学生修改,并给予必要的批评。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分心,听课更加专注,笔记会更加完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听课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3.定期整理,及时巩固。教师要帮助学生定期整理学案,装订成册。一般以一章内容结束作为一个整理的周期,如章节内容较少,可合并整理。如发现学生的笔记有遗失,则要求尽快弥补。另外,开始时可每周利用一段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学案,和学生一起巩固,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定期整理和复习学案。

4.认真练习,认真反思。要用好学案最后设置的精选习题和学习反思。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学案后的习题,认真填写学习反思和体会,在收获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尽快地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将问题解决。教师也要及时讲评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且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1. 部分学生有照抄其他同学学案的现象。使用学案导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课前系统、课堂系统和课后系统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但一部分学生或认识不足、或学业负担过重,而采取了“偷工减料”的办法,致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学案导学这一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使学生参与学案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学案编制的水平有待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由以前编制“教案”转入“学案”编写,这里既有一个理念更新的问题,又有一个编写学案的技巧性问题。目前编制的学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个性化不足。这就要求教师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是前提,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备课也是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重要一环。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七

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即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素质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必然。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切入研究性学习,切实有效地改变学生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学案导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所谓“学案导学”(学案)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编)写学习方案,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的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并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并适时予以交流、评价与反馈;最后结合课末小结与阶段小结加以总结提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二、“学案导学”学案的编写和教学基本程序

1.导学学案的编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①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②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③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④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⑤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三、“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策略

“学案导学”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程序,需要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有的是整堂课开展的,有的只是在教学环节中、在局部或对某个问题开展这种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

1.不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如从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体现主体性。

2.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元素、化合物、概念和原理,要有选择性。

3.不同的开放研究层次――问题的方向由定向到不定向,体现发展性。

4.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组、个人;单堂、连堂;课内、课外,注重有效性。

四、“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

2.课堂讨论、探索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探究)―归纳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假设―探究―结论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①小结

在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讲解、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全面地把握教材。

②能力内化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要把一些课堂上尝试过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能力,就必须付诸行动。

高中化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导学案 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

近日,在中学历史教参2015年第3期刊登的《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一文中指出“学案导学”的大行其道的两大后果:“学案导学”让教师弱智化;“学案导学”让课堂庸俗化。笔者掩卷深思,感同身受,因为所在的县市区中学也在大力推行“三动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案导学”大行其道。“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编制和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很理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编制和巧用导学案,避免“学案导学”的缺陷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合理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具有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的合理编制,需要融合中学教师的大量专业和学情知识。教师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查阅相关知识,而且要注意遣词造句、字斟句酌。所以,一份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是教师“高智慧的结晶体”。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思想看,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师生关系看,从老师的本位教学转变为学生本位;从教学关系看,从教为本位转化为学为本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垄断者转化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等等。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其次要体现“导”的作用。

导学案的核心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导学、导思、导练”,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南针。所谓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导学”部分时,第一部分是课标和考纲展示,要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知识框架的构建,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知识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设计知识框架如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前提:秦的统一(原因、意义)内容:皇帝制度(由来、特征) 中央官制(构成、作用) 郡县制 (特点、作用)评价:

第三部分是知识梳理,把本课所学知识以二十个左右的填空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内自主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这些内容,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为下一步“合作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所谓“导思”,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如人教版选修四《孔子》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笔者根据学情(小组成员为6个),在编制本课的导学案时,预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涉及学生在必修二第1课和必修三知识第1课所学的相关知识,还精选部分史料,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设置问题如下:

合作探究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述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合作探究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

合作探究3: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他的教育活动践行其思想主张,试从他办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摘自《论语・颜渊》根据这段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5:子曰“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仁”者与“为富”者分别代表哪一阶层?你认为“为富者”致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反映的本质现象是什么?

合作探究6: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孔子。

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又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从“问题探究1”至“问题探究4”,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5、6所涉及的答案),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引思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所谓“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精选试题,兼顾知识与能力,一般五六个选择题。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财富。“导练”要坚持“先练后评”的原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点评,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导学案

历史本来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自然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历史遭遇“学案导学”的“”之后,“历史教学的流程变成了骨肉分离”。在教学实践中,有人指出“导学案”就像历史教师的枷锁,“学案导学”让历史课堂庸俗化。所以,“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巧用导学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首先坚持“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前发放学案,导学案编好后,教师提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讨论中解决。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并记录在导学案上,留待课堂上讨论交流。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上课前教师会将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整理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另外一种是课堂中发放导学案。在有些地区或学校,历史属于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为了给学生减负,在上课一开始,在经过简单的复习导入之后,“导学案”开始粉墨登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体是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浏览教材并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观察和辅导个别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了解学情和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师生共同学习。

其次巧用导学案。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巧用”导学案体现在,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当堂训练和点拨。

第一,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构建基础知识体系的情况,主要检查不太认真和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并将一两名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树立学生今后学习的榜样。同时,对第二部分学习任务即合作探究部分进行小组分工。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讲”的积极性落实到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堂上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对于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适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点评,除了纠正错误的观点以外,还包括点评各个小组的合作水平和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高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能力。当堂训练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检测部分。教师设计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启发性的、培养学生学科性思维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训练,限时完成,既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巩固深化知识的平台,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点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中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编制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还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导学案的开放性不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

二是导学案绝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沉闷、枯燥,课堂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才能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优化导学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是导学案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

四是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和课件的冲突。导学案和课件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普遍感到时间紧张,对于一些知识没有展开讲述。有个别学生反映,导学案和课件展示,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学辅助工具,需要我们以后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虽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突出个性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但“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不能盲目崇拜。高中历史教学现在正在改革之中,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走向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陆安。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J].中学历史教参,2015(3).

[2]王涛。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1(总第87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宣传员为大家分享的8篇高中化学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