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案【优秀2篇】

100 2023-10-24 15:24 精优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大象的耳朵教案相关内容,宣传员精心整理了2篇大象的耳朵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大象的耳朵教案 篇一

大象的耳朵教案

“耳朵虫”这个词由德语单词Ohrwurm直译而来,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地反复在脑海中出现。2007年,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不自主的音乐想象”的概念: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就像皮肤上的瘙痒,让大脑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痒,让人忍不住回想这萦绕在心头的旋律。

这种传唱度极高的神曲就像能给人洗脑似的严重霸占脑内存,到底是因为歌曲本身合乎大众口味,还是另有玄机?

公平地说,“耳朵虫”不是新鲜事。奥地利音乐大师莫扎特的C大调作品《小星星变奏曲》穿越两个多世纪到现在还在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洗脑”。在国内,1987年春晚费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当时可谓洗遍男女老少之脑,而在事隔26年之后的2013年春晚被再度演唱,依然不减当年火力。

简单强烈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明快的曲风、周期性重复强调主题乐句,再加上病毒式营销的推广方案,这些似乎构成了“神曲”的共有特征。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部负责人方礼君从乐理角度对“神曲”进行分析:“一般舞曲都是四三拍的,相对复杂,但‘神曲’一般都是四四拍或四二拍,节奏的律动感更强,也相对简单,特别容易带动情绪。”

辛辛那提大学的市场学教授詹姆斯・凯拉瑞斯统计过一个“耳朵虫”排行榜,其中高居排行榜前列的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而且音乐的主题周而复始地持续出现。英国雷丁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的研究也显示类似的结果,他发现“耳朵虫”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曲。副歌部分是设置歌曲高潮的地方,它同时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也就是说一般流行歌曲都能凭借它的副歌部分成为“耳朵虫”。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拥有“洗脑”的潜质,音乐创作的规律决定了音乐天生具有成为“耳朵虫”的基因。

作为人类一项正常的大脑神经活动,“耳朵虫”可以发生在人一生成长的各个时期,所有人都难免和它邂逅。那么,这种“不自主的音乐想象”是否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呢?

北京师范大学南云教授指出:“2008年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11910名芬兰被试者呈现5首熟悉的歌曲,结果发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33.2%的被试者报告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被试者每周都会想起,累计有91.7%的被试者至少每周会体验到‘不自主的音乐想象’。但事实上,少于1/3的人才会受到‘耳朵虫’的困扰,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出现了“耳朵虫”的困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消除旋律’,反复去听另一首更强势的歌,它可以覆盖脑海中反复回响的这一个。另一方面,根据自我控制的逆效应:你越注意到它,想要删除它,它的效果越强烈,给心理带来的影响也越严重。这时候,听之任之反而可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别让脑袋空着,转移注意力,做一些中等占用脑力的活动,去读读书或者专注地做别的事也是一种好方法。”南云教授指出,在菲利普・毕曼的调查中,46.67%的人会选择听或唱其他的歌来赶走“耳朵虫”,25.71%的人会用读书、聊天等方法转移注意,而效果最好的正是另外18.1%的人选择的“听之任之”。

大象的耳朵教案 篇二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88—01

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也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如,在教学“金鱼”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把金鱼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看看面前的金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金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最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每个学生很快就能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并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一起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创设情境,引起了每一个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注重实际,实验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熟悉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等,才能够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且要考虑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应全面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有的放矢。如,在进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时,应准备各种质地、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材料(石块、木块、小铁钉、橡皮及泡沫塑料等)供学生实验用。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实验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提供探究时间,创造拓展空间

科学探究需要时间。充足的时间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如,在“电和磁”一课中,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变得更为明显。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通电线圈。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实验活动就结束了。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拓展空间,可让学生实验几种增强磁性的方法,引导他们着重探究通电线圈如何产生磁性,并学习不同的绕法、放置方法等。教师只是适时地提供指导,一切活动都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全班学生都完成实验。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在“耳朵的科学”一课实验教学中,由于耳朵的内部构造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并认识的,耳朵接收声波的过程也是肉眼无法看清的,而运用多媒体却能让实验操作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耳朵与脑连接的剖面图,通过点击让耳朵的各部分从中分离出来,进而组成一个耳朵模型。然后,利用动画演示声波的传播路径及耳朵各部分是如何收集和传递声波的。最后,直观展示耳、鼻、咽三者相通的位置关系图,解决耳朵如何进行“卫生保健”的知识难点。

五、组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课外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安全的利用简单器材就能完成的课外实验。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教材“种子的一生”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在家里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并作详细的记录,一段时间后,则将学生的实验成果汇总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完成了课外实验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及创新能力。

大象的耳朵教案 篇三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构建“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加快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

1、丰富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

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多,更新也越来越快,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很快就会被淘汰。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才有深度、有广度,课堂就能深入浅出,洋洋洒洒、左右逢源,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

2、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成绩。

二、兴趣入手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比其他理科知识抽象,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努力把数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我设计以下预习题:

1、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

2、如何画圆?

3、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4、你能用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这样和圆有关的问题,成了活跃课堂氛围之水,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设一些有趣的感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育教学情境,春风化雨般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三、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效果的的新看点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我根据“2”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2”(如两只眼睛,两只耳朵,2只手、2只脚等)这一自身的学习资源来教学。首先让全班学生数一数自己有几只耳朵?接着小组讨论“看2个、3个、4个、5个以及全组的小朋友共有几只耳朵?最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编口诀。“一个小朋友有2只耳朵,是几个2?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试一试能编这句口诀吗?那么2个小朋友是有4只耳朵,是几个2?……”这种真切开放的交流给学生带来的是最直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启迪。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汇聚与成熟。从而学生找到一把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的绿色通道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学习《圆》中有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有关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问题就自然引出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得快,而且记得牢。

案例:在教学《对称》内容时,事先播放了蝴蝶和蜻蜒的故事,优美的背景音乐,美轮美奂的图片,学生的视觉及听觉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这时我便抛出问题:为什么蝴蝶和蜻蜓会是一家的呢?很多学生都带着疑惑的表情寻找答案…..这样音画结合的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一个演示型软件。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首先把三内角分别移开,然后移动三内角(或转动)使之靠拢到一起,便得到了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为180°。分别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并容易理解、记住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180°这个抽象的概念。

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五、分层次教学,是培优补差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优秀的学生做的快,所以要加大习题量,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恰当点拨,重点辅导,利用学习小组,结帮教对子的办法,帮助后进生排忧解难。如:我根据平时上课的课堂反映和作业完成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层次,≮www.xuanchuanyuan.com≯分层布置作业。对后进生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从数量上照顾)。后进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难易程度上来照顾)。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上的遗憾只要经过课后的及时反思和建立在新情境上的再设计来弥补。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预见的,有些生成能赋予教师意外的惊喜,使课堂更精彩。有些生成使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多途径反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2篇大象的耳朵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大象的耳朵教案的相关认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