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案【精选6篇】

100 2023-10-24 10:16 精优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的6篇幼儿语言教案是宣传员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语言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幼儿语言教案 篇一

幼儿语言教案

授课教师:韩飞龙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名称:长大以后做什么

活动目标:核心: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情感:懂得积极倾听并且乐意表达

认知:感知图片所表达的含义并能表达流畅

能力:能主动、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活动重点: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活动难点:能够清楚并流畅地表达

活动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指导法

活动准备:物质:教学图片、图片、幼儿用书

情感:一颗和孩子共同探索的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提问幼儿: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引出主题《长大以后做什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幼儿逐步讲出图片内容(人物、地点、事件、对话、情感),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围绕“长大以后做什么”为主题的讨论。

2.幼儿尝试集体讲述故事。

3.发放幼儿用书,幼儿看书并分组讲述故事。

4.请幼儿分角色讲述故事。

三、结束部分

1.再次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2.鼓励幼儿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幼儿语言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及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龟兔赛跑》用浅显的故事内容不仅能让幼儿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骄傲、认真、努力、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在听听、看看、议议、讲讲中熟悉,理解故事内容。

2、学习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说出故事里的对话。

3、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骄傲、认真、努力、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

(三)教材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里的对话。

因为大班幼儿对故事的学习,已由喜欢听逐渐倾向想讲,但由于缺乏表达经验,在说故事→www.xuanchuanyuan.com←中常是说了前句连不了后句,难以完整复述。所以,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里的对话是教育中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刺激幼儿的听说能力。主要采用直观法,练习法和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的方法?

因为直观法是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出示动画片,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口语表达做充分的准备。通过练习法,可以不断激发

幼儿的表达欲望,又根据大班幼儿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特点,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

三、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始终,以次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对话时,能举一反三,具有扩展语言的能力。

四、活动准备

示范挂图一张;粘贴图片:兔子、乌龟若干;根据幼儿分组情况准备的龟图赛跑手工人手一份;乌龟、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头饰道具;词卡;故事盘。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理解故事内容,发展想象力。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教师运用示范法,完整的讲述故事一遍,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第二步骤:教师运用直观法,完整播放多媒体教学故事动画片,同时穿插直观性提问和探索性提问,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印象和帮助理解、记忆。这样幼儿能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

第二环节:学说故事里动物角色的对话。这一环节是解决重难点的关键,为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练习法,借助多媒体画面,逐一播放各种动物对话的画面,让幼儿看着画面学说对话。方式采用先说——再看——再说,层层递进,不断激发表达欲望。并在这一环节当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扩展语言。

幼儿语言教案 篇三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一直是大家所探讨的话题,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展现幼儿为主体,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想这是因人而异的。这需要老师根据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特点,利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变化出新的教育形式来发展幼儿的语言。

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方法有很多,但是个人认为表达语言之前,要先学会思考。这里的“思考”指的是“思考的过程”。出现思考的过程是需要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的。首先,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静下心来观察,让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老师所呈现的教具。作为一个看图语言活动特别是看图讲述活动,观察图片是重点。只有在看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思考。其次,老师要留给幼儿思考、讲述的空间。如果一个幼儿讲述的活动变成了老师的讲述活动,那么幼儿对这个活动的兴趣还剩多少?

在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是中班幼儿比较欠缺的方面。在语言活动《小乌龟看爷爷》的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学说这一方。虽然整个活动中教师留给了幼儿一定的空间进行学说、讲述。但是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讲述的内容是老师高控制下的内容。我们观察到很多幼儿虽然在很认真的学说,但是在每次学说失败后均由一种挫败感。这样的情况发生频率越高,幼儿的自信心越下降,最终幼儿学习兴趣的缺失,该活动也成了一个失败的教学活动。通过组里的讨论,我们调整了方案,留给幼儿一个更为开放式的空间观察、思考、大胆表达。整个活动放弃了学说的步骤,以帮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为主,取其精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成篇的讲述,只用了“苹果树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引起幼儿的观察、思考,帮助幼儿看懂故事,理解内容。寻找秘密的过程中又穿插了情感的内容。逐渐的,秘密一个接一个的揭晓,孩子们也在向目标逐渐靠拢。当孩子们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后,我们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将几幅幅图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让孩子们做到自主阅读。并能做到情节的连贯性、联系性。幼儿在看看、说说、讲讲的自然状态下调动自己潜在语言能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每个孩子都会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也会避免个别孩子倾听不专注的现象发生。

其实语言活动的种类繁多,看图说话、阅读、讨论、谈话都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但无论什么形式的语言活动,老师都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自身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方案,切忌将活动设计的过于拘束,导致幼儿兴趣的缺失。留给幼儿一点空间去看、去思考、去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是大量的、分散的、个别的、是在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时随地地根据交际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根据周围语言刺激的次数和强度进行着语言的模仿活动。模仿的内容很广,渠道很多,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画片以及周围人的讲话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这种无意学习没有任何智力负担和心理压力,十分轻松自然。如果能把周围环境中幼儿可能模仿的语言模式加以指导,就可以使幼儿在无意中学到许多正确文明的语言。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总是用语言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同时也要求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收获。这种语言交际有生动的交际情境,有明确的交际目的,有丰富的交际内容,幼儿既能理解,也有积极性。在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是中班幼儿比较欠缺的方面。在语言活动《小乌龟看爷爷》的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学说这一方。虽然整个活动中教师留给了幼儿一定的空间进行学说、讲述。但是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讲述的内容是老师高控制下的内容。我们观察到很多幼儿虽然在很认真的学说,但是在每次学说失败后均由一种挫败感。这样的情况发生频率越高,幼儿的自信心越下降,最终幼儿学习兴趣的缺失,该活动也成了一个失败的教学活动。通过组里的讨论,我们调整了方案,留给幼儿一个更为开放式的空间观察、思考、大胆表达。整个活动放弃了学说的步骤,以帮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为主,取其精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成篇的讲述,只用了“苹果树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引起幼儿的观察、思考,帮助幼儿看懂故事,理解内容。寻找秘密的过程中又穿插了情感的内容。逐渐的,秘密一个接一个的揭晓,孩子们也在向目标逐渐靠拢。当孩子们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后,我们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将几幅幅图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让孩子们做到自主阅读。并能做到情节的连贯性、联系性。幼儿在看看、说说、讲讲的自然状态下调动自己潜在语言能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每个孩子都会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也会避免个别孩子倾听不专注的现象发生。

幼儿语言教案 篇四

【关键词】幼儿教师 口头用语 创造性活动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是指教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口头用语是指以普通话和幼儿口语为前提,必须遵循一般口语的基本规律,在一般课堂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用语。

作为课堂口头用语的创造性,并非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特定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课堂教学语言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而这创造性实际就是一种幼儿口语规约,即语言运用是否具有启发性和表现性。

因而我认为,口头用语的创造性,就是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质疑问难,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驾驭教材的创造能力。

一、目前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欠缺的表现

幼儿园教师的课堂口头用语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当讲要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同时又是能够充分启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发展的语言。

然而,受幼儿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限制,仍存在着许多有效性不足甚至是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教师没要领、缺乏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大、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教学语言,导致幼儿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个性,也缺乏勇气,从而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严重束缚了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幼儿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欠缺的分析

案例:背景:小班教学。

教师:小猫咪爱吃什么?

幼儿:小鱼。

教师:小白兔爱吃胡萝卜不?

幼儿:爱……

[分析]:本案例中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实,猫爱吃的东西何止是鱼,小白兔也爱吃白菜,这样的“真理性”极强的答案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小白兔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还能够吃熟肉呢!这些一般性的答案由于被过分强调,就容易造成片面影响。严重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幼儿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实现有意义的交流,更不能碰撞起绚丽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身后,完全丧失了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实现幼教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的途径

1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具有启发性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都非常强,他们要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才得以满足,求知欲才得以产生。作为教师,在重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同时,应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尽可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师幼互动氛围,充分 满足幼儿的需要和意愿,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产生好奇心,使幼儿的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要具有形象性

幼儿课堂中,有很多抽象化的事物或是深奥的名词,表面看很枯燥。作为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事物,认识名词,得全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语言具有生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中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运用形象化的表述手段,使上课更具体,生动、感人。所以,只有生动才能使幼儿爱听,才能帮助幼儿尽快地掌握知识,消化理解授课的内容。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幼儿感到审美的愉悦,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大脑细胞活起来。

3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要具有表现力,使口头用语富有生动、形象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审美性为基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尽管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不是文学语言,但对于儿童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班上是一个不声不响、懂事的幼儿,在家却不听父母的话。怎样向孩子进行教育,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转变这种状况。这个教师决定用“童话”的语言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话”“对话”“悄悄话”。

教师给幼儿讲:“鲤鱼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乌鸦爱妈妈的故事”,……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鲤鱼妈妈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乌鸦妈妈怎样哺育它的小乌鸦?小乌鸦怎样回报妈妈对它的爱?然后讲一讲自己的妈妈怎样爱自己,怎样关心照顾自己。小朋友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幼儿:听妈妈的话,不气妈妈。妈妈生病了,吃药的时候,我给妈妈倒杯水。妈妈下班了,我给妈妈搬椅子坐。妈妈买菜,我帮助提菜。吃完饭,我帮妈妈洗碗……

教师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小乌鸦怎样称赞咱们班小朋友的吗?(教师装作侧耳倾听绒板上小乌鸦的悄悄话)

幼儿:想。(异口同声地说)

教师:小乌鸦说,小朋友就是了不起,你们比我更爱妈妈。小乌鸦还说,过几天,我要悄悄的飞到小朋友家的院子里,看一看爱爸爸、爱妈妈的好孩子。

这以后,家长们陆续向老师反映,最近孩子们进步了,在家爱劳动、关心父母、懂事了。我想,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自是一番童心的天地,需要一种童心的描绘,这种描绘,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童趣”的“问话”“对话”“悄悄话”。

【参考文献】

[1] 鲍宗武,蕾金南。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同赶行为分析与对策[J].课堂文学,2008.9

[2] 廖梅先。幼儿教师语言风格六要点[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0)

幼儿语言教案 篇五

一、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病症

(一)提问后急于求成,没有留足时空给幼儿思考 部分教师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提问的预案时常常给自己设定答案。课中问题一提,就让学生回答,没有给幼儿们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喜欢让那些聪明的孩子一语命中。即使没有孩子答上,老师总是费尽心思,不断的引导幼儿,不断提不幼儿,最终引出自己想得到的答案,然后草草了事,幼儿没有一丝一毫独立自主的思考。

(二)教师提问准备不充分,缺乏有效回应

部分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没有经过思考、提前查阅资料,随口一问却被幼儿的回答、反问弄得哑口无言,不能充分给幼儿当前回答给予回应,被迫用长大搪塞孩子或干脆屏蔽幼儿的回答。试想:幼儿的求知欲能得到满足吗?他(她)的能力会有发展吗?

(三)教师没有重视语境的创设,致使幼儿表达欲不强

语言是靠环境支撑的,幼儿们在语言的学习中更是喜欢新鲜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发问总是犹如白开水,让幼儿觉得无色无味、提不起兴趣,激发不了求知的内在动力,导致幼儿们不想表达,甚至不参与语言教学活动。如在一次大班上学期语言课程《故事:蜈蚣的溜冰鞋》中,在整个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就不断问(生怕学生乱说):蜈蚣穿着怎样的滑冰鞋,怎样滑冰呢?试想:这么单调、机械的问语,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吗?反之,教师能够精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观察、思考再回答:蚂蚁穿着的溜冰鞋是什么颜色的?它的滑冰如何?其他的小动物,像蛔蛔、蟋蟀、蜜蜂的滑冰鞋又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滑冰的?接着,启迪幼儿大胆想象:小蜈蚣为什么不滑冰?它的朋友是怎样帮助白的?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为什么?此刻如果教师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就会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语言教学活动。

二、诊疗策略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发问,一定要细致揣摩、推敲和分析,提升提问的有效性。所以,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问题的预设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师幼间的交往互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做好预设,才能使语言教学活动得心应手,才能使教师和幼儿的精力聚中于问题的探讨和体验之中。比如要预设如何面对幼儿无意义的回答、从众的回答,怎么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做好追问的准备,如谁的问题和他的不一样等。这样就能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语言活动的中心,推动活动向高潮发展。

(二)力求问题的针对性、规范性

要想提升语言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提出问题时一定要针对活动的内容和情境,设计提问的语言要进行细致的推敲琢磨,确定问题是否准确、是否科学,针对性是否突出,能否引起幼儿对语言活动的思考;表达要规范,提出问题后给幼儿留足独立观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如大班上学期语言课程《故事:狐狸和兔子》,首先视频演播故事中的部分W面,再提问: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猜一猜!这样的提问直指故事的关键,能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情节,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故事,让语言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三)提升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

要想使幼儿能够被语言教学活动深深吸引,应努力避免呆板、答案唯一的题目;应努力提升问题的宽广度,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悟语言教学活动的乐趣。另外,当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出现反问和辩论时,一定等待幼儿的思维反应,对他们的答话加以关注,同时加以启迪和鼓励。

幼儿语言教案 篇六

关键词:语言教学;问题;思考

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语言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如何改变现状,变苦干为巧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教”轻“学”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只考虑教材,少注重幼儿的实际需要,过多地考虑如何教得顺利,很少考虑如何把学法交给幼儿。

例如:“给故事取名”,不少教师只觉得完整讲述后应有这么一环,而对设计这一环的目的是什么?不作细的思考。出现多种说法时,常见教师不是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争论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路径与取名的方法,而是简单地急于做裁判,最后将既定的答案抛出。

2.满足于教案的顺利完成,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缺乏应有的反应。

例如:小班儿歌教学“春天的太阳是怎样的?”幼A答:“暖洋洋的。”师:“好的,请坐下。”幼B答:“红彤彤的。”师:“说得真好,我们表扬他。”事实上,幼儿A答得比B更确切。只是因为B说的“红彤彤”正好与原诗的词句吻合。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当幼儿说出的答案与既定的答案一致时,教师就会欣喜万分,极力表扬;当幼儿的回答超出教案设定的范围时,教师或不予理睬,一带而过,或拼命地往教案思路上“拉”。常见教师忙于完成教案对幼儿的回答不作深思、反应迟缓,导致错失良机与出现误导。

3.教学过程的展开仍然是教师的高投入,高消耗,一言堂。重传授,轻激励、点拨引导,幼儿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结果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产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象说书人那样大讲特讲,仅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结果一个活动下来,只是教过了,而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师自己心里也是个未知数。

(二)重“变式”轻“落实”

1.不少教师重形式花样的翻新,远远超过重目标的落实。这在公开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担忧形式不“变”上不了领奖台。为求新颖、“脱俗”,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被硬凑到语言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仿编、适合思维的扩散,于是出现散文、诗歌活动离不开仿编,故事教学无疑思维也扩散的教改“新气象”。

2.急于求成,前一环的活动目标尚未落实,就急于下一活动的展开。“仿编、表演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做后盾”常被教师所遗忘。常见,教师对原作的分析尚未透彻,且幼儿也未能理解、熟悉。有的一个活动下来,幼儿对原作的完整学习只停留在跟念两遍,教师就急于让幼儿进行仿编、表演。幼儿尚且不会“走”,教师急于让他们“跑”,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三)重“表”轻“里”

1.对教材的理解“偏离”。不少教师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即“是什么的知识”。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做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诀窍与技能。

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很难到位。例如:童话“好朋友”: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生活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幼儿思维单一,不少幼儿答: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2.不少教师不重视对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和已有水平的观察、了解,与幼儿缺乏应有的沟通。

如,教学大比武借班上课,规定教师进班熟悉幼儿为半天时间,可80%左右的教师进班不到30分钟就离开了,有的甚至就借班上课时提前20分钟进班。又如,活动结束时与教师交换意见问及:本课题确定的重难点,该班幼儿早已有此经验,何必再费劲地“教”呢?答案只是“事先没料到”。因而,常出现不顾幼儿已有经验的低效教学。如:让小班幼儿学习“碧水荡漾”;给大班幼儿丰富词汇“甜滋滋”“红彤彤”。

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改革语言课堂教学,尽可能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能让“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理念成为一句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传统教学中束缚幼儿的“规矩与限制”彻底打破,彻底解放幼儿,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孩子,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曾兴国。浅谈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其运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的6篇幼儿语言教案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幼儿语言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