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教案【12篇】

100 2023-10-11 07:10 精优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了让您对于雨霖铃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宣传员给大家分享了12篇雨霖铃柳永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一

雨霖铃柳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雨霖铃》教案 篇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雨霖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听

二 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 回答

三 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 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 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 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 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b、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回答

六 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 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寒蝉凄切长亭晚景骤雨初歇写作方法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情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景晓风残月虚良辰好景合千种风情

《雨霖铃》教案 篇四

马士林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 ----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邮箱:

雨霖铃教案 篇五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2)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 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雨霖铃》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创设情境、导入

引题、

课件

a、b

d

引导、启发

3分钟

自制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课件

d、i

知人论世

2分钟

下载自制

朗读、整

体感知

朗读技巧、把握基调

课件

d、i

示范、讨论、

感悟

10分钟

自制

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课件

f、j、i

b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0分钟

下载自制

延伸,比较

加强领会

婉约词风

课件

h、i、j

e

拓展,巩固

5分钟

下载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 断句 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文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来读?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一同学试着起来朗读一下。

教师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 种 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2、反复诵读课文。

板书

长亭别离:寒蝉凄切、傍晚长亭、初歇骤雨

(实景)

羁旅之愁: 千里烟波、沉沉暮蔼、晓风残月

(虚景)

《雨霖铃》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 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 整体感知

1 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 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 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 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 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 拓展思维: 鉴赏诗歌的技巧?

1 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

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 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

九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十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 作业:背诵,把词描写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篇八

教案

敦煌中学付有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具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教案 篇十

《雨霖铃》教学设计----lygfx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 季节(秋季); 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 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 (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 别后——想象相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本课主要突破口应该在“读”“思”和“探”。因为语文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婉约派杰出词人——柳永。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体味词中的情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简要实录: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体味其中情感,了解学生的朗读状况。)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

明确朗读技巧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听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四)学生舞台、展现自我

1.学生再次自读

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2.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读的最好,评出优秀团队。

要求: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雨霖铃》中的情感。)

(课件投影: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简要实录:此次竞赛,2组的张庆法同学和6组的蒋泽龙同学的读的最好,语速把握的很准,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仿写《雨霖铃》

参考示例: 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

王涛作品:

雨霖铃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绝对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赵校长也常说“不要怀疑‘诱思探究’的科学性,如果你用了诱思探究而没有提高成绩,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诱思探究’,我们学校会一直坚持‘诱思探究’不动摇。”刚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鬼话,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都用过了,到现在有几个能坚持的,不都夭折了吗!直到现在我此才明白,“诱思探究”是一场革命,它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上来,处理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教授彻底地分析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循循善诱,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现在山东实行的素质教育就和张教授的这种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路没有走错。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有组长发言,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去独立思考,把责任都推到了组长身上,这样就达不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必须轮流发言,大家畅所欲言。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学生在理解完诗句这一环节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直接点题的一些关键词,学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做得比较生硬,不能组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12篇雨霖铃柳永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雨霖铃教案的相关认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