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这里的10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一
课文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 这是什么? (烛光)
这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 课件
生死攸关 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普通的、不起眼的烛光会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关乎谁的生死?
板书:夫人、雅克、杰奎琳
师:谁发现了这三个人的关系?
你从哪知道的?
师:关乎生死的是烛光么? 是什么? (情报)
保护的是怎样的情报? 课件 (绝密)
怎样的情报称得上是绝密的情报?
在保家为国的斗争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情报工作,那她想出了哪些方法来隐藏情报呢?
这次又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
绝妙 是什么意思?
这个绝妙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 课件
为什么把情报放在蜡烛里?
过渡:是啊,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办法,但也出现了意外,一天晚上,伯瑙德夫人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德国军官点燃了那只装有情报的蜡烛。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三、研析情节
师:故事情节围绕这半截藏有情报的蜡烛重点描写了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呢?课件
指名答 课件 板书: 德军 点 点 夺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课件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师: 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课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心情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有什么感受,可以在旁边简单的批注。
(板书:勾画 朗读 批注)
四、组织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
1、交流伯瑙德夫人的表现。
师:伯瑙德夫人为什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能从书中找出来么? 课件
情况是----危急的
哪些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吗?
可不可以用他们来替换“危急”呢?因为夫人知道什么? 课件
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试着读一读
师:就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呢?大家来读一读。谁能说一说?(汇报、 课件 板书:吹)
她为什么这么做呢?强调哪些字词?请同学们做一个伯瑙德夫人吹的动作。
从这几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板书:勇敢、机智、沉着。)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下这几句话吗?
过度: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危机有没有过去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 课件
请你将红色的字再读一遍
师:这时的气氛怎样? 课件
谁来试试,把房子里那紧张恐怖的气氛读出来
2、交流杰克的表现。
师:眼看蜡烛越来越短,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带着雅克的心情来读一下, (板书 : 端 )
引读:但是中尉快步走上前去,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说着一把夺回了烛台,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了,雅克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
师:从雅克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再读句子。
3、交流杰奎琳的表现。
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琳挺身而出。他是怎么办的?课件
师:你觉得她像杰奎琳么?
你能用杰奎琳那种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下么?
杰奎琳为什么用这种语气?
(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我见尤怜的感觉。勾起少校的一丝柔情)
师:少校看了看杰奎琳,回答道:“当然可以,小姑娘。…….” 课件
杰奎琳有时间听么? 为什么?
他又急中生智 引读 课件
师:这时杰奎琳端起烛台,还到了声晚安,走上楼去,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意味着什么? ( 板书:拿 )
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儿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了,所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
4、师小结: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妈妈和哥哥呢?
五、总结
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紧张得几乎窒息又非常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保卫祖国、反抗法西斯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普通人。
六、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七、设下悬疑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有机会我们在探讨,或刻下与同学、老师研究。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草原》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的是红军在长征过草地时饥饿交迫。负责殿后的红三军团的战士,因饥饿而昏到在地。为了让战士充饥,彭德怀命令枪杀骡子,连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也枪杀了。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在记叙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彭德怀是一位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很刚烈,但他又很仁慈。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一路上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
1935年9月17日,陕甘支队在彭德怀的率领下一举突破甘南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 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同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由陕甘根据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同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长征到达的红二十五军合编组成)会师。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与战士的深厚感情,体会彭德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受革命前辈当年战斗生活的艰难,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课文中蕴涵着的彭德怀与骡子,彭德怀与战士之间的浓浓的情感,感受彭德怀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
2、能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复习背诵:《七律 长征》
2、师: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上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在中国革命写下了艰苦卓绝而又灿烂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
板书课题:
14、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率部转战陕甘宁地区,解放了西北五省。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朝鲜的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直指中朝边界鸭绿江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于10月8日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军入朝作战。
回国后,彭德怀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4、导读课文: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怎样一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笔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内容,多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彭德怀 警卫 轻轻絮语 帽子 碗 融进 御寒 燃眉之急
骡子 驮 篝火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指导读好长句。
3、交流: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很多功劳,为了战士,彭德怀忍痛下令杀大黑骡子。)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简要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形。
(1935年8月3日,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到达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时,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红军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到处都是泥泞和沼泽,一不小心就会有危险。由于行程艰难,走不到一半的路程,部队就没有了粮食,饥饿开始威胁着红军的生命。)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段,想想,课文这一段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起因)
五、作业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2、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3、抄写生字词。
课外阅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描写,体会彭德怀对大黑字的深厚感情。思考,为什么彭德怀这么爱他的坐骑,却又要杀掉它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过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的语段的反复诵读,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体会彭德怀对战士的更深厚的感情。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革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面临着的威胁是什么?(缺粮)
在饥饿威胁着红军生命的时候,彭德怀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2-20节)
划出课文中描写体现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好好读一读。
思考: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一)交流:
1、你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彭德怀非常喜爱大黑骡子?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3)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通过朗读再好好地体会一下。
2、你知道彭德怀为什么对大黑骡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读一读有关句子,体会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
3、导读课文:
一个铮铮铁汉,却对大黑骡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他为什么又决定杀掉大黑骡子呢?
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好好读一读,体会彭德怀的内心。
(二)交流:
1、彭德怀为什么决定杀掉大黑骡子呢?他决定杀掉大黑骡子是一时的冲动吗?
交流归纳:
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才下这个决定的。
出示:
(1)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到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2)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3)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了牲口解决吃的,或许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朗读。冲这些句子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彭德怀是那样的爱战士,为了战士,他才不惜杀掉大黑骡子。
所以,我们说: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让我们带着对彭德怀的敬佩之情一起朗读课文。
2、彭德怀又是怎样面对老饲养员的请求的,是用怎样的语气命令战士开枪的?
(抓住“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不耐烦?
他真的会向“你”开枪?
为什么不喝肉汤?不喜欢喝?不饿?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彭德怀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大黑骡子难以割舍的感情,体会当时彭德怀既果断,又矛盾痛苦的复杂内心。)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四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点
吹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端
夺
端
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 篇六
教学要求
1、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会认读本课的生字。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设计大师格罗培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学生结合资料,教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细读品味,感悟最佳途径。
1、格罗培斯之所以设计出最佳路径靠的是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谈论。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
(1)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已经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这2句话中细读品味。
(2)因为老太太的做法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抓住:漫山遍野、绵延上百里等词语体会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
(3)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的做法。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感想创作名言。
六、作业: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27__最佳路径
作风严谨思维创新
以人为本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七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说)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 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 60 个。二战中有5000 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 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l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虽然同学们的朗读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师小结。)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l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l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l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半 截 蜡 烛
一波三折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吹灭 端走 端上楼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八
设计理念
《研究“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学校的研究课题,即运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观察、分析、调控课堂教学,使课堂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三维”之间并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互动的过程。“三维”之间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联系紧密,互动生成的一个立体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过程与方法),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便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语文科的子课题是“研究三维互动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综合渗透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性较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基点来观察、分析、调控其它两个维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发展其他两个维度,最终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
文本解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根据课程标准和年段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是: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镇定、勇敢、机智,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观察、分析本节课的三个维度,不难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其它两个维度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因为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较为丰富,加上文本内容的历史久远,与学生的背景知识有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体会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要落实好上述教学目标,发展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创设情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选择(过程与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 采用网络广播系统,播放关于战争的电影片段,拉近学生与二战时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采用研读加表演的学习方式——“以读(研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促悟,演中悟——以演促悟”,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
教学流程
依据教材特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任务分两个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如下。
(一)披情入文,拨动情弦
1.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二战时期法国第厄普市,认识了伯瑙德夫人一家。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面对——
2.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随情入文,体验情感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1)播放片段,激发情感
导语:让我们先一起走进战争的残酷场面吧。(播放影片视频)
激qing:刚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侵略法国的战争场面。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法国人民纷纷起来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光荣行列。文中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就加入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2)创设情境,拉近时空
伯瑙德夫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想方设法把情报藏好。那么伯瑙德夫人最终把情报藏哪儿了?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屋子并顺手点燃了蜡烛。一旦蜡烛燃烧,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眼睁睁看着这生死攸关的半截蜡烛燃烧,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一:一旦蜡烛燃烧,情报就会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就会死亡。
生二: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三: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很紧张。
……
[评析]教学充分体现了“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先从过程与方法入手,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再巧妙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当时情况的危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容易投入学习。这样,就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2. 融情入境,情感体验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镇定、勇敢和机智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导语:面对这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又是怎么表现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出示问题:a. 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语句。
b. 从母子三人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c. 分角色演课本剧。注意抓住人物特点(动作、语言、神态)演读。
[评析]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但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着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学法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子三人的镇定、勇敢、机智的表现和爱国精神(知识与能力)。
(3)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感受。
[评析]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同时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及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在组员互相交流中(过程与方法),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知识与能力),学生从互相交流中获得合作学习的快乐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4)角色演读,师生评价交流,体验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
导语: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交流讨论,相信大家对母子三人的表现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下面我们就通过同学们的演读来体验人物品质。(学生踊跃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课本剧,最后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看并做好评价记录。)
学生评价:
生一:我觉得李楚莹同学演妈妈演得好,从她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表现出妈妈的镇定。
生二:我觉得演儿子雅克的同学把雅克的勇敢表现出来了。从他慢慢站起来的动作可以看出雅克很从容。
生三:我觉得演杰奎琳的同学跟军官说话时不够娇声。因为杰奎琳是用娇声说话打动了军官。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生读。(读出了娇声的语气,学生报以掌声。)
[评析]品词析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高年级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方式,在充分的时间里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学生畅游字里行间品位、咀嚼、感悟,收获的不仅仅是只言片语,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智慧阅读的快感。这一环节教学,通过学生的角色演读——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过程与方法),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而学生的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更凸现对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视。使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中、在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在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品读能力 (知识与能力)。
三、总结提升,延伸情感
1. 根据板书总结
今天我们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经历了三起三伏、惊心动魄的战斗,让我们为这母子三人为了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和机智鼓掌!为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鼓掌!
[评析]课文的板书是紧紧抓住了课题和课文的中心内容进行设计的,较好地反映了故事的曲折起伏。通过板书总结(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学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创造性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从中体会了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拓展思维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写一写。
生一: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趴在桌子上。经过刚才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都筋疲力尽了。
生二:敌人走后,伯瑙德夫人赶紧把情报从蜡烛中取出来,怕敌人又返回来。
生三:敌人走后,母子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四: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笑了。
生五:敌人走后,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真棒!”
……
[评析]经过过程方法的改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打开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对母子三人的表现进行了个性化的理解(知识与能力),使三个维度都得到和谐发展。
3. 课外延伸
(1)师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像这母子三人一样的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参与反抗法西斯的战争中,正因为有了这股正义的力量,这样残酷的战争终于在1945年结束了。
但是,战争留下来的惨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只有勇于正视历史,才能时刻警醒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吗?
(3)推荐阅读: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下面的书籍,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次战争。
[评析]此设计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加强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五年级语文]www.xuanchuanyuan.com[教案 篇九
《七律 长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g bó )岷山(mí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__。“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十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过一两篇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以感受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如:在读到“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我提出问题:此时的情形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十分危急。以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围绕这一点我又提出:在这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伯瑙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学生深入理解了母子三人在敌人面前的表现,感悟了到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由于课堂前半部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较多,因此后半部教学有些紧促。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危急时刻”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第一范文网]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10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就是精优范文为您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