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工作汇报【通用9篇】

0 2023-11-20 04:49 精优范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9篇校本课程工作汇报,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校本课程总结的写作思路。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篇一

校本课程工作汇报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教师:冯永生

我叫冯永生,现任渔津庄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我的课堂教学实际向专家进行简要汇报。

为进一步践行我校校本课程,我在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秉承着学校“快乐伴我每一天”办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快乐健康成长。

结合我校实际,遵照校本教材的有关要求,我们编写这套教材,其目的一是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服务,二是为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服务。内容安排,突出年级特点,低年级刚刚走进校园,开始学校生活,编排《习惯养成教育》,中年级在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增加责任教育,编排《环境保护教育》,高年级的学生,正值思想萌发阶段,编排《意志品质教育》。(出示教材幻灯片)

校本教材实施了三个结合(1)与学校“三点两线一中心”的德育特色相结合,教材的开设更好地为这一特色建设服务。我们每个年级段都有学期教育目标(这就是我们低年级的特色目标和安排,出示幻灯片)

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爱集体教育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三字经》、《学生十个好习惯》、《小学生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认真开展好《行为规范与安全教育月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讲故事、观看礼仪教育片规范学生的言行。

4、组织学生清理学校课桌椅、楼道墙壁的污渍,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爱校园的优秀品质。(2)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楼道文化体现各年级段的教育重点,学校的六个年级按照低、中、高确定三个点。每个点都有两条德育主线。低年级重在习惯培养,进行爱集体的教育;中年级重在环保教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高年级重在意志品质培养,进行前途理想的教育。一个中心就是各点、各线都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中心。我们低年级的文化墙在一楼,教材与文化结合,开展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教学楼外的文化墙也是服务我们校本课程的学习园地,开展系列活动(出示幻灯片)

(3)与家庭社区相结合。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等是我们校本教材的落脚点,光凭学校教育不行,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的家庭、社区。

1、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下午第三节课之后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让学生通过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利用家庭劳动基地,让学生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关心爱护长辈的思

想,并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爱集体,爱家乡的美誉教育。

我们努力把校本课程上好,努力发挥本课程的辐射作用,实现快乐育人的目的。不妥之处请专家指导。谢谢。

校本课程总结 篇二

过渡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

过渡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两个阶段,由基本建成到不断完善,主要涉及课程体系结构、类型、教材、教学内容与大纲、课程方案(包括教学时间、学时学分、考核形式)等的确立和调整。1949-1952年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成。建国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内容来说,首先是新旧体系的破立问题。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教委颁布《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大学专科学校各系课程暂行规定》规定,高等学校各院系科要废除反动政治课程,添设马列主义政治课程,主要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含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含社会发展简史)等三门课程,课程类型为公共必修课。11月教育部成立并多次召开了关于高校政治理论三门课程教学座谈会。1950年5月,教育部颁发《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原有三门外,新增文教政策与法令课程,课程类型共同必修课,约占本科全部课程的15%。7月,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决定,开始执行《共同纲领》精神,废止反动政治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课程,并拟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讲授提纲、基本参考书等。8月和10月,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通过政府教育法令,规定教会学校必须设政治课为必修课,实行自由政策,设宗教课为选修课。12月,教育部指示各高等学校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系统深入进行时事教学,并规定了时事政策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等。1951年9月,为消除政治课和业务课的对立,教育部指示华北区各高校在拟定的教学计划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目作为业务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消政治课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设为独立课目。1952年10月,教育部在认真总结三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国家今后政治任务需要,《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对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方案等作了系统而周详的规定。《指示》规定,综合性大学和财经艺术类学院在一、二、三年级依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三门公共必修课程,分别修学一学年,学时依次为100学时,136学时和100学时,工农医等学院和三年制专科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两年制专科学校或专修科在一年级修新民主主义论,财经类专科学校或专修科则可在一年级同时开设政治经济学。11月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师范学院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含其他基本著作和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三门公共必修课。至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成。自1953年起,教育部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对已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逐步修定完善。2月,高等教育部《关于确定马列主义基础自1953年度起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两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的通知》规定,自1953年度起,除一年专修科外,高等学校要在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公共必修课新民主主义论、马列主义基础和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课学时为136学时。6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4年又修订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草案,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共同必修课,占总学时的15%强,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语文、历史和教育系加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授课学年和学时也都较1952年教学计划有所变动。1955年,高等教育部和文化部下发《关于出版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大纲逐步实现规范管理。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教育部再次对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适时调整。本科类院校各系科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开始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门课程学时分别为102或68学时、136或102学时、136或68学时、108或68学时,学时数和开课学年可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性质适当选择和调整。两年制专科或专修科只开中国革命史、三年制的可根据专业性质开始马列主义基础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授课课型为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比例可为4:1或5:1,考核形式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半年修完的课程,考核形式为考试,一学年学完的课程,第一学期为考查,第二学期为考试,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整。1953-1956年,高等教育部还规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教学必须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列入计划,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在入学后的前两学年修完。至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本趋于完善。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是一个在组织领导上由具体向宏观,指令规定向指导自主的转变;体系结构上由单纯规定课目向系统规定课目、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的转变过程,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破旧立新、基本建成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过渡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

总结过渡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可以看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高度的组织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组织性体现在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领导上。1949年10月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4]是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从1949年起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通过制定系列文教政策,领导政务院、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各地人民政府、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和内容的进行确立和调整。党还领导强化高等院校党员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因此,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和保证。第二,鲜明的法制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的鲜明法制性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是遵循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大法和教育法律等进行的。如《共同纲领》和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党在不同时期的文教政策,对1949-1952、1953-1956年两个阶段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和内容建设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195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天主教、基督教问题的指示》及同期颁布的其他相关教育法令等,就对教会学校正确处理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自由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第三,强烈的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因而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建国后,结合国内实际和实践,根据《共同纲领》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自身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1950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暑期讨论会,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了近一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针、方法、内容、组织上等存在的“左”倾情绪,教条主义,理论讲授不系统,重点不明确,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问题,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点、三不规定和六项原则,即反帝爱国教育、教育和“五爱”教育等三个重点,不采取斗争方式,不规定并评估教职员的政治课学习,不刺激宗教感情等“三不”规定,明确并完成教学目标、成立政治教学委员会、建立灵活的学生学习组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采用教师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六项原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1953年提出的加强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加深对唯物主义理解,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要求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又进行了实施调整。还有其他不同时期的调整,都是适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任务实施的,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特征。[5]第四,特有的系统性。过渡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学习苏联经验,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设立的。但其中也有体现了中国特色的课程,如新民主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时事政策教育等。总体上来说,过渡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作者:许爱凤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篇三

立足本校实际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东户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汇报材料

邢台市桥西区东户小学 申艳伟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设课程,这门课程的实施对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校自2009年划归桥西区管理四年来,在区教育局、东户学区的正确指导下,学校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现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顺利推进。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刚划归桥西管理时,发现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与整个桥西差距甚大,师资配备不合理、教材编写不全面、排课授课不规范等,使得校本课程开设成了有名无实的现象。为了促进校本课程提高,学区多次召开校本课程专题会议,委派学校骨干教师赴育红小学、黄家屯小学等校本课程实施先进单位实地观摩;另一方面,学校利用校本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有关理论,提高了全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依据学校师资优势,事关学生个性发展大事的课程。外出参观学习使教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及教学方式,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加强领导,提高管理保障。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能高效有序的进行,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科任教师三个层面组成,负责制定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与评估方案。各层面各负其职,其中校长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对

课程等工作负责,教务主任对各科任教师承包的任务进行全面管理,科任教师对所承包科目进行具体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都有明确责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必要保障。

奖惩分明,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艰辛、严谨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科目关系到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劣,为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激励措施,对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所编订教材经学校审核通过的教师,学期末的绩效量化评估中给予适当加分。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的授课过程决定了该项工作的成败,为此,校本课程实施优秀的教师在评优中优先考虑;反之,校本课程检查中出现问题的教师,评优、评模一票否决。这些措施的制定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

(一)校本课程的编写情况

依据我校师资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调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发出校本课程7门,分别是必修课《三字经》、《弟子规》、《地方文化》,选修课《小足球》、《中国象棋》、《演讲》、《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1、课程实施办法

学校校本课程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必修课以经典诵读、地方文

化为主,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五六年级学习《地方文化》。选修课以学生自愿参加、定时定点活动的原则,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成立了小足球队、演讲社、中国象棋小组、书法小组。

课程时间:校本课程安排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按教学历每单周星期三时,学生在班内上必修课;双周时,学生根据参加项目,在指定地点上选修课的形式。

2、校本课程的上课管理情况

校本课的常规管理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检查、协调均衡学生选择选修科目、监督学生上课情况。学期初,各班主任负责统计本班学生选修课参加情况,名单报到教务处,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学生上课情况。为保障授课质量,日常校本课程检查结果与教师学期末的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小足球队于2010年、2011年取得了桥西区小足球赛第六名、第三名的成绩,学校现在正以小足球活动为主体进行特色学校建设。演讲社尤蕊萌、闫芳辉在桥西区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第三名的成绩。在今年5月份学区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校校长就学校开展的“课前5分钟演讲”经验做了典型发言。经典诵读开展,规范了学生的文明礼仪。

四、反思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1、个别教材不够全面,学校的演讲教材、书法教材正在修订中。

2、要充分调动更多教师参加校本教材开发,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不断挖掘新资源,持续地研究并不断扩充校本课程内容。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校本课程会更加完善。篇2:校本课程汇报材料(修改稿)有序开发,有效实施,科学评价

——多巴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我校以创建青海省农村示范性高中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以 “质量立校,全面育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着重点,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逐年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并在3—5年内构建学校创新型、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长;以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细化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宏观上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予以了调控和指导,并细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制。

1、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资源分析评估,课程规划与审议、课程实施的管理与执行、评价以及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2、学校教务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构建校本课题开发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听、评、查、访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督查与考评,使之与教师的学期考核、评先晋职相结合。

(二)确立并执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五项原则。

1、科学创新的原则

我校关注了校本课程结构体系上的科学性,使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共分三大类,即学科类,如《高中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英语俱乐部》,实践生活类,如《物理与生活》、《化学与生活》,兴趣类,如《青海民间小调赏析及演奏》、《围棋》。这些课程一定程度上既充实了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紧贴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校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并结合学校实际,从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学生兴趣爱好等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如利用吕学清、李宝仓、苏明贵三位教师书法家会员的身份开发出了《写好钢笔字》的课程,充分发挥朱成刚老师擅长电器维修的特点,开发了《电子基础和简单维修》的课程等。

3、促进发展的原则

学校对每门课程的开设建立了课程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实施的要求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实现了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目的。

4、开放实践的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 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做事能力。如山忠香老师开发的《我们身边的美术》课程就关注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体验、创作美的过程,创造了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教学环境。

5、常态管理的原则

首先,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并写进了课表。其次,制定管理制度,实施校本课程的制度化管理。第三,学校领导经常带领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一起探讨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理念,召开座谈会积极探索有关校本课程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第四,教务处定期了解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开发,一边实施,一边反思,一边改进完善,每学期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真正把校本课程当作了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来抓。最后,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

和教研活动帮助校本课程的老师,解决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常态化管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三)、有序开发,不断完善。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在原有16个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6个校本课程。如针对当前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的状况,组织专人开发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针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的现状,开发出了《国学经典诵读》、《中国史话》等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中的经典片段,从爱国、立志、处事、学习等方面对学生品质进行引导,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生活中的数学的角度入手,开发出了《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些贴近学生实际而又实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出了学校特色。

二、细化管理,有效落实

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以教师分组开发教学资源----课程发布---学生选课-----组织实施-----学校考核为基本模式。为确保实施的有效,教务处制定了诸多细致的要求。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方面呈现出了如下亮点。

1、课时进课表。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总课表和班级课程表,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按照课表运行学校课程。

2、培训提高。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更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课程的有效性。为此,学校通过专题讲座、技能培训、观摩研讨等形式,使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得到了提升。

3、教学有场地。学校学生根据学段划分,打破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 授课,并将现有教学场地重新根据课程需要进行了调整,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应用,使学校开设的23个校本课程有专用场地。

4、资料有规范。制定出了23个校本课程的实施纲要,并装订成册,设计印制了校本课程选修目录、评价表、考勤表等,加强了对所有课程实施的整体化管理。

5、实施有督查。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督查小组,定期召开课程工作会议,研究安排具体事宜。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检查指导,定期对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巡视督查,对教师备课,学生到位,课堂常规,资源利用等情况进行督导。

6、上课有教材。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编辑装订《写好钢笔字》、《足球》、《我们身边的美术》、《大美青海》、《高中生辩论技能培养》等23本校本教材,开发教师又根据课程实际,选用选编教学资料,或书籍、或电子文档、或音频视频、或卡片、或实物,极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

7、教师有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教师对校本课程实现了很多的转变。思想理念由模糊守旧到清晰创新,实践操作由生疏单一到熟练多样,课程知识由课内局限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闲置缺乏到发现、丰富,教师角色由管理组织到导演参与,师生关系由平淡敬畏到亲密无间。

8、学生有收获。在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学生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有的学生字迹端正秀气了,有的学会器乐演奏,有的学会了手工,有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了等等。许多家长欣喜地发现,孩子在参与校本课程后性格变得活泼主动了,对课外视野更加关注感兴趣了,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

三、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开发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并不断完善。课程方案评价的主要从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课程资源能否有效获取,课程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

2、课程实施评价:重点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采取以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和学生反馈意见为主的评价方式,对教师开发的项目,《课程纲要》、教案、课堂组织的效果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励教师改进教育教学。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建立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结合的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综合成绩来作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将评价结果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反思

1、师资力量薄弱。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校在生物、体育、音乐、综合实践与通用技术等学科上师资不足,许多教师的工作量大,校本课程上投入的精力不够。这是学校的特色课程的开设、师生发展成长的不利因素。

2、教育资源不足。校本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程,需要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互渗开发,尽管我校在校内师资、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校外资源的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习惯于依岗据本教学的教师在教育资源的开发这方面目前相对较弱。

3、校本课程的管理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学校内部形成一套有力的制度保障,比如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激励机篇3: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一、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二、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

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及责任人

通过教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及内容,申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学校再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明确责任人。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社区资源。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林建萍

成 员:王玖堂、李牧、王春连。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意愿。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任课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禁止挪用着其他课。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级”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

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步骤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七、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编辑、实施、活动、评价及奖励篇4: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开发《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培养素质人才,弘扬学校文化,突出特色,我校在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

各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分析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

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做出决定开发一本《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各方力量首先进行了课程需求方面的分析,大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人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学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政教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和校情分析更能说明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家务,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

现实的意义。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且文化底蕴不足,多又忙于生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们还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方面做了分析,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也正由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在分析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其价值是无限的,于是就着手制定了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个人常规礼仪,加强个人仪表、言

谈、仪态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修养,提升文明素质。

2、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上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4、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

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一书分别介绍了中学生礼仪常规、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学生礼仪规范细则、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文字精炼简洁,内容深入浅出。每章配以知识链接、小资料、想一想、思考与练习、讨论与实践等栏目,使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同学们定能尽快掌握礼仪规范知识的要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赢得优势,获得成功。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中学生礼仪常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具体如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三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1.“中学生礼仪常规”

课程内容: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势,养成良

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注重仪容仪表,仪态举止,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课程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加强个人修养。

2、“校园礼仪”

课程内容:进校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的礼仪、师生之间的礼仪、集会礼仪、办公室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家庭礼仪”

课程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亲友间的礼仪、待客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下代人之间的沟通,消除代沟,知晓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社会礼仪”

课程内容:交际礼仪、做客礼仪、与邻居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通讯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5、“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篇5: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教师:冯永生

我叫冯永生,现任渔津庄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我的课堂教学实际向专家进行简要汇报。

为进一步践行我校校本课程,我在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秉承着学校“快乐伴我每一天”办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快乐健康成长。

结合我校实际,遵照校本教材的有关要求,我们编写这套教材,其目的一是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服务,二是为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服务。内容安排,突出年级特点,低年级刚刚走进校园,开始学校生活,编排《习惯养成教育》,中年级在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增加责任教育,编排《环境保护教育》,高年级的学生,正值思想萌发阶段,编排《意志品质教育》。(出示教材幻灯片)

校本教材实施了三个结合(1)与学校“三点两线一中心”的德育特色相结合,教材的开设更好地为这一特色建设服务。我们每个年级段都有学期教育目标(这就是我们低年级的特色目标和安排,出示幻灯片)

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爱集体教育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三字经》、《学生十个好

习惯》、《小学生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

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认真开展好《行为规范与安全教育月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讲故事、观看礼仪教育片规范学生的言行。

4、组织学生清理学校课桌椅、楼道墙壁的污渍,培养他们爱劳动、爱

集体、爱校园的优秀品质。

(2)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楼道文化体现各年级段的教育重点,学校的六个年级按照低、中、高确定三个点。每个点都有两条德育主线。低年级重在习惯培养,进行爱集体的教育;中年级重在环保教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高年级重在意志品质培养,进行前途理想的教育。一个中心就是各点、各线都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中心。我们低年级的文化墙在一楼,教材与文化结合,开展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教学楼外的文化墙也是服务我们校本课程的学习园地,开展系列活动(出示幻灯片)

(3)与家庭社区相结合。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等是我们校本教材的落脚点,光凭学校教育不行,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的家庭、社区。

1、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下午第三节课之后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让学生通过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利用家庭劳动基地,让学生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关心爱护长辈的思 想,并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爱集体,爱家乡的美誉教育。

我们努力把校本课程上好,努力发挥本课程的辐射作用,实现快乐育人的目的。不妥之处请专家指导。谢谢。

校本课程总结 篇四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2.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4707,p(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12.4706,p(5)=12.8823,p(6)=12.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总结 篇五

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即将结束,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古诗词诵读中了解了古诗词的精髓,激发了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高雅情趣,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意识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了许多交通安全常识,学到了一些自救、急救的方法。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做简单总结:

一、诵读古诗,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心灵沐浴书香。学校希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感受到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素养和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色。

1、按计划实施了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让他们在读中悟道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结合本班实际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

4、教育活动中注重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让读书成为习惯,熏染学生美好的心灵,营造书香校园。

5、加强古诗词教学,重平时渗透,重朗诵理解,重背诵积累。

6、加强学生在课上、课前、放学时段的古诗吟诵,保证阅读时间30分钟以上。7、优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主阅读。

二、深入扎实地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1、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出“交通安全记心间”主题墙报,召开“交通安全主题队会”、“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教育学生自觉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的意识。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的差异,特意组织了一次“边走边唱”的安全教育活动。把交通安全知识以儿歌的形式传输给我班学生,从而使交通安全知识落到实处。

3、在防范之余还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等知识的宣传讲解。通过老师的这样宣传讲解,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知识,从而让这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更具体、更全面。

校本课程总结 篇六

农村学校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强大后盾和不竭源泉。要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内容、教师的校本培训、思路方法以及设课和评价等方面去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校本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正是这差异给了学校自由创造的空间。农村学校要不拘一格,以新颖别致、千姿百态的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

[1]钱梅娟,朱莉萍《.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开题报告[J].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1).

校本课程总结 篇七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汇报 篇八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提出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尝试开发《礼仪素养》这门校本课程。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学习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让儿童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先开发一本《礼仪素养》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将体现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用古代故事和现代意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每课有礼仪目标,写有导语,告诉大家该目标讲的什么道理和应该怎样做,每个故事的结尾概括主题,把该故事体现的礼仪精神和今天应该怎样做结合起来,帮助大家加强理解和学习。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我国的礼仪故事又可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礼仪素养》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部分。组织我校的骨干教师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布置教师收集有关故事和资料。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按照三主题编为三个单元共二十课时。

四、认真实施,做好校本课程的试用和改进。

根据校本教材,我校安排了地方课,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在实践中认真修改,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教学中组织教师编写了教师教学教材,使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狠抓落实,努力做好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

六、总结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提高。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信庄小学

2008年11月18日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篇九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培养素质人才,弘扬学校文化,突出特色,我校在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各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分析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做出决定开发一本《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各方力量首先进行了课程需求方面的分析,大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人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学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政教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和校情分析更能说明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家务,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

现实的意义。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且文化底蕴不足,多又忙于生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们还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方面做了分析,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也正由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在分析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其价值是无限的,于是就着手制定了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个人常规礼仪,加强个人仪表、言谈、仪态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修养,提升文明素质。

2、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上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4、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一书分别介绍了中学生礼仪常规、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学生礼仪规范细则、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文字精炼简洁,内容深入浅出。每章配以知识链接、小资料、想一想、思考与练习、讨论与实践等栏目,使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同学们定能尽快掌握礼仪规范知识的要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赢得优势,获得成功。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中学生礼仪常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具体如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三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1.“中学生礼仪常规”

课程内容: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注重仪容仪表,仪态举止,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课程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加强个人修养。

2、“校园礼仪”

课程内容:进校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的礼仪、师生之间的礼仪、集会礼仪、办公室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家庭礼仪”

课程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亲友间的礼仪、待客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下代人之间的沟通,消除代沟,知晓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社会礼仪”

课程内容:交际礼仪、做客礼仪、与邻居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通讯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5、“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内容:礼貌用语的使用、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学到的社会常规礼仪,会使用礼貌用语、体态语言等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以上内容均来自我校骨干教师之手,由他们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收集有关故事和资料。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的。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按照五个主题编为四个单元共十六课时。

四、认真实施,做好校本课程的试用和改进。根据校本教材,我校安排了地方课,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在实践中认真修改,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编写详实的课时计划,使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拓展和延伸。同时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本课程在七年级预先开设,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家庭、社区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还把校本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的周一分单双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疏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注重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五、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并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4、组织的保障。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机构,指导督查校本课程实施运行情况,不断完善。

六、狠抓落实,努力做好校本课程评价工作。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在评价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成绩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学校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评选“三好学生”、“礼仪标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4、学校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对校本课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校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七、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建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适合学生特点,得到师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体系,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大担探索,敢于开拓,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提升校本课程水平,校本课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果

实,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临夏市第二中学

2013年10月10日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9篇校本课程工作汇报,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校本课程总结的相关认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