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标题——《33岁女大学生在家啃老十年,父母说她反被骂》,只做标题党的话,一定会对这样的啃老族心生鄙视,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标题背后往往都是剧情大反转,事情没那么简单。
33岁女大学生范金成的母亲是中国家庭“不会好好说话”的典型,言语刻薄,句句伤人。说她就是:“你一事无成”、“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的父母,向来奉行的是打击批评教育。
其实范成金小时候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创意的孩子。
她初中喜欢科学、喜欢设计,她设计过运动鞋和一些服装,自己觉得很漂亮。当她满心欢喜地给妈妈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拿着设计图展示给妈妈看时,妈妈就会说:“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因为这个,还把她打了一顿。
除了否定她的努力,连日常生活里,范成金也总是被挑错。她回忆小时候她做饭,自己不敢做主咋做饭,原因是在她做饭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妈妈、姐姐,谁都可以过来指责评判她,比如: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只要是她自作主张做的,无论好坏都说她。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鼓励和夸奖过她,都在否定和打击,时间久了,她越来越压抑。后来她在读大学期间,她勤工俭学去超市做销售,结果顾客咨询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紧张的手脚冰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再后来她发现自己有了社交恐惧,不被理解支持,还整天被家人指责,干脆赌气不找工作了,就在家里啃老。
郑渊洁说,否定孩子的根源在哪里?实际上说穿了,爸爸妈妈总觉得是孩子不行,其实是爸爸妈妈自己不行。
之于范金成,就是这样,明明是父母的一再否定剪掉了她的翅膀,到最后却怪她不会飞翔。
孩子一做什么,家长就赶紧去否定,这样不对,这样错了,你该那样…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及其糟糕的影响,其深远程度远超过父母的想象。久而久之,孩子会感觉自己无能,没有价值,好奇心消失了,创造力消失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消失了。
更严重的是,批评教育毁掉了一个人的自信和尊严,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性人格,当自卑的人格形成后,这个孩子就彻底对世界缴械投降了,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2
我关注这则新闻,心有戚戚焉,是因为我也有过这样被“否定”的经历,一直以来,我爸妈在学习上对我颇为宽容,成绩好坏也不会上纲上线,唯独在穿衣打扮上,我妈的“严苛”给我留下不小的阴影。
小时候和我妈一起去买衣服,我看上的衣服必遭批评,“难看死了…看前不看后…不看质量…标新立异…”,每次我们都要为选衣服吵架。她眼里“稳重端庄”的衣服,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娃来说总显得老气横秋,扔在人群里都找不出来。
我妈要求选衣服:“吃饱穿暖就行,要大众化…”,牛仔裤大行其道,别的女孩又美又飒的时候,我妈坚持不给我买,说布料不透气…有一次她非要按照自己想法给我买了一款黑灰色中款风衣,样式四平八稳,三四十岁的人穿都不违和,可那会我才上初中,去朋友家,朋友和她妈妈看我的眼光“一言难尽”,让我既尴尬又难堪…
后来我有了买衣服的主动权,无论我买任何衣服我妈都数落我,这也不会选,那也穿不对…
一直的否定,从来没有过一次赞许和肯定。
虽然我现在理解的是,上一代妈妈的认知里,对于女儿的“丑化”,是保护她的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孩子审美力的破坏和自信心的打击是穿透性的,其弊端远胜要“保护”孩子的初衷。
许多许多年让我在穿衣打扮上极度不自信,也颇为自卑,不爱逛商场,怀疑自己选的任何衣服,喜欢同一件衣服穿很久,要找最安全的黑白灰把自己藏到衣服里…不敢“美”…
不经历,不会明白,要从父母的否定中突围出来其实是要比从别人的否定中走出来更难的事情,“浸泡式”的家庭环境能影响到你的骨血里,如果不是有足够自救的能力,可能一生被困其中。
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表扬,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回过头想,挑的衣服漂不漂亮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啊…
自信心是比漂亮更重要的东西,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品味,相信我是美的,我可以变的更美,因为“美丽”它从来就是一件可习得的事情啊。
漫画家蔡志忠说,指导不是去纠错,而是去表扬对。我希望他往西边不往东边,他往东边我不鼓掌,他稍微偏离东边我就鼓掌,他往西边我就鼓的更大,这样就好了。
孩子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不要要求十全十美。
孩子的感情很敏感,需要不断的鼓励,批评请对事不对人,更不要随意否定。
孩子的潜能很大,要给他们自己选择的自由,也允许他们不成功。
大人们永远要记住: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于小鱼:新晋宝妈,生活所思杂谈,育儿经验分享,欢迎微信搜索“长河捡贝”(微信ID:chjb58 )关注我,一起交流,共同做成长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