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苗苗,我写了一篇“敏感”的文章

100 2020-02-16 09:01 温州好老师

大概是星期一,《读写月报新教育》编辑部寄给校长一本今年第4期的杂志,刚好上面刊登了我的一篇近作《小敏的课外书》(点击题目可阅读全文)。政教处黄老师从校长那拿过来看后,就把它送给我了,因为我还没收到这期样刊。

到了办公室,正好学习委员罗其明在这儿。我把杂志翻到自己那一篇,给她看了标题上的那个插图——《成长不烦恼》的封面,问道:“这本书,你有看过吗?”

“嘿,这本书怎么印在这里呀?”她有些惊讶。

“是啊,因为《小敏的课外书》是杨老师写的,和《成长不烦恼》这本书有关。编辑真厉害,竟然能找到这本书的封面,把它印上去了。”

“杨老师,你文章又发表啦?”罗其明一脸的惊喜,“让我看看,可以不?”

“可以的。不过,你要在比较空闲的时候来办公室看吧,比如自学课,或其他休息时间。”

“好的。”

午休时,我让学生把张苗苗叫到了办公室。她站在一旁疑惑地等着我说话。我沉默不语,却拿出了笔,在桌头的一张报纸上写着:我写了一篇以你为素材的文章,主人公叫小敏,是一篇小说。

然后,我用手指指着这句话,让她看。

她低头仔细地看了一下,我又问:“看得明白吗?”

“看明白!”她点头。

“那你要看我的这篇小说吗?”

“要的——”她微笑道。

这时,罗其明端着作业本过来。我就把这本杂志拿给她俩,让她俩坐在办公室靠里的陈老师那个位置看。

她俩一看完,脸上就显露出难以言说的笑意。

我说:“你们看了,说说读后感吧!”

“啊……”她俩显得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也是哦,这篇文章比较敏感,还真不好当着老师的面说出来……”我想了想说,“那就写出来吧!老师是想了解一下你们作为小孩子,读了这篇‘敏感文章’后的心理与想法,和我们大人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为以后写文章提供借鉴,让文章写得更能了解孩子,更为真实。”

她俩听了我的话,马上点头同意了。

“那好,你们回去就把感想写在纸张上,这两三天交给我。”

第二天,她俩又把好朋友——班长吴园园带过来看那篇文章,说再看一遍才好写出读后感。三个人挤在原来的位置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又过了一天,她们就把各自的读后感拿给了我,都被我抄录到了笔记本上:

罗其明:我觉得,文中的李老师能够很深入地理解小孩子,和我们的杨老师差不多。而那位副校长却不能理解小孩子,他不知道主人公小敏为什么要在上课时看那本课外书,而且还把这件小事情看成非常严重的大问题。幸好李老师帮助了小敏,没有使她受到更大的伤害。不过,小敏也有不对,不应该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没有专心听课。其实,我也有看过《成长不烦恼》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对成长有利的,目录也蛮吸引人的。

吴园园:我也感觉,这篇小说里的李老师是一位能够理解学生的好老师。他没有像副校长那样,只因为一点“敏感”的小事情,就要让小敏转学。副校长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小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小孩子无法跟他沟通。虽然小敏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也有错,但这种错是可以改正的,不会像副校长讲的那么严重。

张苗苗:我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它生动地写出了李老师很能理解人,很能理解小学生的心灵。我觉得副校长很凶,也不能去理解学生。我也有不对,跟小敏一样在课堂上看《成长不烦恼》,没有专心听讲。杨老师就像小说里的“李老师”一样,原谅了我,让我知错就改。小说里的副校长做得不好,不应该为一点小事就让小敏转学。他还说《成长不烦恼》是不三不四的书,我并不那么认为。我很喜欢这本书,一看目录就很引人注意,如果你看了,也会很想看的。总之,我觉得杨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在这期间,我也对张苗苗说:“《小敏的课外书》虽然取材于你和杨老师之间发生的事,但是,文中的‘小敏’已不是你了,‘李老师’也不是我。那个‘副校长’更不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只是我设置的。而且小说里的很多情节,在你我身上根本就没发生过。”

张苗苗听了直点头,她也很明白,这是我“创作”的小说。因为我从四年级开始就给学生介绍小说了。再说,课本中也有好些小说,比如这学期中的《桥》《金色的鱼钩》《刷子李》《猴王出世》等。还有,我也曾为他们读过自己写的小说,比如《那盆水仙花》《决心》《老师,我很胆小》《这个男人,今生你无法报答》《一张汇款单》等(点击以上题目可阅读)。

张苗苗说:“杨老师,我很开心,因为我的原因,让你写出了一篇好看的小说呀!”

我说:“是的,我也要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缘故,就没有这篇《小敏的课外书》了。”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如要阅读更多文章,请加公众号:温州好老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