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文化心灵的感应

100 2019-12-05 09:01 花颜

目前,在“腐败残余”的导致下,某些文化教育下属的部门,违背国家有关高教改革政策,继续打着“加强管理”的旗号,弃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而不顾。在单位内部,各自为王、人浮于事的扩充领导机构,壮大管理队伍。这种十分不科学的奇怪现象,并非来源于荒唐与盲目的认识不足和探讨实验,而是来自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唯利是图的有的放矢。这种唯权耀势的不正之风,实在是难以名正言顺的以理服人。

我国古代对文化教育只有一字之称,那就是“礼”。在古代中央集权制中早先就有了领导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礼部”机构。另外,我们祖先的文明史上对文化人素有“精通六艺”的讲究,即“礼、乐、剑、骑、书、数”。不难看出,“礼”亦是首当其先。

既然,文化教育以“礼”而称,“礼”在今天看来,同样是文明与高雅的表现与概括。那么,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必要尽量减少一些强制低陋的“行为管理”,提升一些文明高雅的“文化气氛”。这些年来,鄙人一直倡导“教育是文化的心灵感应”之教育理念。然而,与之相悖的“教育须强制的行为管理”仍在过分的活跃和蔓延。

《论语》里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文化、科研、教育等领域里,领导对有修养层次的知识分子,有必要清晰地区别行政管理与文化学术的不同性质,善始善终以理崇礼,用先进的科学理念,结合实际,通过文化的感染、知识的感化,正确的诱导、提高大家的自觉性、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体现能动性,激发兴趣性而达到情绪的高涨性。因为知识分子力求的事业与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相关的嫡系,所以,他们在情不自禁、热情洋溢自我专业的同时也巧妙地推动着集体工作的进行和开展。不约而同的两全其美,何乐不为而当嘉推广呢!

“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诚者自成,而道自成”学术人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敬业天性,在不同的程度上“而道自成”。然而,多余的强制管理对他们节外生枝和画蛇添足,无疑起的是破坏、干扰、凌轹的伤害作用。再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师动众的庞大管理多此一举抬着大炮轰蚊子,对于文明高雅的文化教育环境,大有风牛马不相及、阴差阳错的情理不合。在文教圣洁的殿堂下草木皆兵、大动干戈,无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故弄玄虚、无事生非的滥竽充数。《大学》里“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早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教育的神圣使命:渴抱求知的诚其意,便规范良好的正其心;用崇尚的心修其身;必然修养的齐其家;万家融洽的治其国;则国国泰然友好的平天下。天下和平孰适强制管理的剩余?可见文化的心灵感应何等之远见和重要。

中国教育之所以有高瞻远瞩的伟大的思想一如既往地对人类社会起着巨大的贡献和影响,就是因为他提倡和贯穿着久经不衰、勇往直前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高尚宗旨。恰若“上善若水”,推文明文化亲近千家万户,使广大百姓至德知礼、以礼兴德而扬善。如此尽善尽美其政通人和,无不翰林所愿、民心所向乎!

早有《学记》铭载“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由于文行忠信的学术君子素质崇高、修养所臻的热情本能,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据德执礼,视文化道德为性命,大可没有必要额外的行政管理用心良苦和枉费心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在有关文化教育的部门里,摆正“文化的心灵感应”与“强制的行为管理”的确切位置迫在眉睫。在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化治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举足轻重值得令人冷静地深思与当机立断!

自奚健斌手稿2010年至9月1日于西安美术科技学院

下一篇:母亲的“静”
上一篇:雾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