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琐语

100 2019-12-05 02:25 噬心

在信息日益快捷化的今天,书信对于现代人来讲似乎是越来越陌生了,偶然得之,则视之为藏品和玩物。

然而人类在有文字以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书信却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一封书信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或一个国家命运的事情是不乏其例的。而更多的却是它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温馨和慰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完,行人临发又开封”,人们希望见到亲人只字片语的心情跃然纸上,而写信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语。

自我上学识字开始,父亲对于我寄予很大的厚望便是能替父母写家书。于是从父亲口述我做不完整的笔录开始,到后来我能按自己的意思提笔给远离的同学、朋友,甚至爱恋中的情人写信??“随心所欲不逾规”。由此,还一度引起了我对关于书信的书籍的兴趣,在书店、书摊上如果看到此类书籍就一定会买下来,家中现存的就有《雪鸿轩尺牍》、《给儿子的信》、《曾国藩家书》、《世界名人情书百篇》、《名人书信一百封》、《两地书》、《毛泽东书信选》、《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和《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等等十几本。书信中那种真实自然的感情,细致入微的关怀,无所不谈的话题,娓娓道来的语气,常如小河流水,叮叮淙淙流入心田……

之所以勾起以上这些回忆和思索,正是因为最近又购得了一本《家书》(中国古代名人家书选),许多语句可谓简约精辟,读之有益,感悟颇深。

例如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家书中这样说过:“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琴书之好的确让陶渊明受益良多。他不但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对社会人生非常有见地的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心远地自偏”的融入大自然的精神自觉,对后世士人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未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官僚学者颜之推在家书中说过的话。借人家的书籍看要爱护,连这样的小事他都注意到了,真是君子之德无论巨细;学习永远不晚,这也是被许多事例证明了的;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沾染什么样的味道,说的也不错。

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家书中说道:“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生为人母,慈爱善良这应当是起码的德行;而更加难能可贵的不只是养,而且还能教,这正应了现在所说的“父母是第一任教师”这句话。宋代理学家朱熹则说“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现在社会中,许多人把谦恭看做是无能的表现。你看看那些咋咋呼呼,吆三喝四的人,好像是地球离了他们就不转了。实际上恰恰相反,支撑起这个世界的正是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埋头苦干的人。

以光复中原为己任的大诗人陆游在家书中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对子孙“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读经书,修德行,交贤良,正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途。清代学者郑燮(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颂为能最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迎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与我何与也。”“家人儿女,曾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凡鱼飧果饼,均宜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读书应以能理解、能应用为上乘,如鹦鹉学舌,倒背如流,四处炫耀,又有何益?把佣人儿女,视为平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进步民主的理念,不能不为郑板桥点个赞。

如何读书历来是文人喜欢议论的话题,再看清代高官学者在家书中是怎样说的。“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见识,第二要有志,第三要有恒心。”“各科迟早实有前定,虽惜阴念切,正不必以虚名萦耳。”“凡做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这是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的话。开卷有益固然不假,可是读头等书,得中等学识,读中等书,得下等学识,如果读下等书呢?做事要能坚持,更是人生秘诀。毛公不是说过吗,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再坚持一下”,只好重新“缠线球”。“读书不必急求近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所累日进耳。”这是左宗堂说过的话,这也是说“耐心必有成”,一心,耐心,静心,善心,无心,是终生的修养。“西山离京百余里,登尖颠,俯瞰四方,胸次俗尘,一扫而净。”这是做过许多大事,有清一代高官李鸿章说的,试想,如果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打底子,何来此等境界?!

…………

闲暇时刻,一册书信,一杯香茗,悠然读之。想象写信者和受信者,敞开心扉,晤对而谈??天地之灵,造化之妙,社会之变,人生之运,……尽在其中矣。如此时恰好窗外细雨叮咚,或雪花飞舞,万籁俱寂,更是让人物我皆忘,沉浸其中,这岂不是一种心身的巨大享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