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加华
“一径通幽处,苔随履迹生。飞楼悬雨气,空谷翁泉声。地僻僧多古,山青花更明。窥人林外鸟,时听自呼名。”这是清代弥渡诗人师道南的《游白云寺》。
白云山,亦名诸葛寨山,坐落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城东17公里处,位于寅街镇与苴力镇界内。东麓有白云河自北向南流下,两岸村庄隔河相望,形成一个山谷,上为寅街镇所属的栗树村委会,下为苴力镇所属的白云村委会。这里也是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南行漫记》里被称为“雾之谷”的地方。
对于白云寺,我并不陌生,我曾独自一人几次登临。春天里,我找寻“千顷梨花万树白,九重春色一庵云”的美丽意境;夏日里,我感受“闲情不畏险,高卧好梦寻”的探险之艰;秋天里,我品读“竹风来自金镶玉,气节智慧一悟收”;而在冬天里,你又可以欣赏“岭上彩云抒复卷,山边旭日忙碧霄。”故而,只要有时间闲情,我都会骑上旧摩托,三巅两簸地跑到白云寺去静闲半日。捧读一卷诗书,倾听一缕风铃。静观一片白云,品一杯香茗,那是何等之悠闲自在啊!
按弥渡民间的习俗,每年春末,白云寺都会举行“贺牡丹•赏梨花”的盛会。今年亦如此,“牡丹诗会”于3月15日如期行,来自四乡八邻的香客和游人齐聚白云寺共赏牡丹,齐跳花灯,喜庆盛世。
我是随着弥渡县文联组织的采风创作活动而前往的,为了加大对白云寺的宣传,县文联组织了县内的作家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家协会、广播电视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诗联协会等各文艺家协会共一百多人齐赴白云寺,贺牡丹赏梨花,观古寺忆往昔,看白云抒激情。
三月的弥川,天蓝云白,风和日丽。早上九点刚过,采风的各路人马便不约而同地齐聚到了花灯广场,等候坐车前往白云寺创作采风。
也就不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古奇灵秀的白云寺,此时正是午饭时刻,寺门外停满了各色车辆,寺院内早已香客如云游人如织。有的在观景赏花,有的在烧香拜佛,有的在歇息闲唠,也有的在拍照留影,还有的在享用斋饭。总之,所有来往之人都沉浸在妙香佛地的清幽意境里,脸上流露着满意的笑容。
急匆匆地吃过午饭,我便和作家协会的几个文友便由外到内慢游起来。
白云寺始建于唐,据传南诏时有僧人在诸葛名下,在寺之北名为“聚仙窝”的地方建古寺一院,有不少当时的高僧在此谈经论道。现在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在明崇祯六年(1635年)的《白云碑记》中载。历时三年,重修后的白云寺被称之为“人世之大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碑记中记载最为详细,重修后改良扩充山门,大雄殿仍照旧貌修缮之。玉皇阁基础改建,王阁瑶池,修建金阁缮皇釉瓦,嵌玻璃窗,最后拓地所建。几番修缮重建,如今的白云寺已成为“高人逸亡,登临远眺,不无赏心悦目之情。信女善男,祷佛祈神,瞻拜像之所。”
“贺牡丹•赏梨花笔会”已成为白云寺每年的盛会。白云山成片的梨园,满山的花海,引得游人流连忘返,一阵轻风拂过,梨花的清香迎面扑来,更使人犹如置身仙境一般。寺院里的牡丹成团成簇雍容华贵,争奇斗艳。牡丹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伴着芍药、串枝莲,形成一幅热闹纷繁的图景。牡丹花品种极多,有一百二三十种,其中尤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相传唐武则天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的牡丹冠天下。李白诗言:“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巧用典故,以实笔点缀,用虚笔渲染,把牡丹花天然绝色,描摹得玲珑迷离,极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