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香袭书卷
小孩子们盼望过年,重头戏估计就是收到家里长辈们派发的红包,也是俗称压岁钱。中国人的亲情在一个小小的红包里传承,红包里包着长辈对孩子们未来的祝福,红包里揣着长辈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红包里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亲情纽带。
在我小的时候,红包是很薄的,是一个小小的红色纸张包着五角钱或者一块钱。就是那么小的红包,却把我们对过年的期盼都写在上面。每到过年,最开心的是穿新衣和拿红包。新衣服不到正月初一是不让我们装上的,最多让孩子们试试衣服的大小。
新年的钟声一敲响,就可以穿上新衣服。家里的大人会说:“快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拿红包。”听话的孩子和调皮的孩子,在红包面前,都是一样,老老实实地跪下磕头,然后开开心心的拿走压岁钱。女孩子领了压岁钱会去买些扎头发的绸带,男孩子则直接去小卖部买了鞭炮。小小的手心把压岁钱攥得紧紧地,生怕弄丢了,童年里的红包就是代表着无比快乐。
逐渐长大,随着家里经济条件好了起来,红包由原来的很小很薄,变成了一个小袋子,里面有十块或者二十块钱。青春时期的压岁钱,乖巧的女孩子就拿来买了漂亮的笔记本,写下青春里的心事,长大的男孩子们会用它们买些象棋之类的。
直至后来自己做了父母,要给自己的孩子发压岁钱了,红包也随着年代的变化增厚。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红包里就是装着一张百元大钞,算是对孩子的爱意。随着孩子的成长,红包也在涨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收到二百或者五百的红包,生活在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都会有一些红包存款,那些存款就是来自家里长辈们无尽的爱。
不仅小孩子们喜欢红包,连大人们也会欢天喜地的收取红包。供职的单位,有私有企业的老板们,就会在年底时按着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派发不同厚度的红包。收到厚厚红包的员工,眉开眼笑,想着来年继续好好工作。就算是新进的员工也会有一个红包,算是对新员工的鼓励。
想起古代的商家,掌柜的到了年关要给伙计们发份子钱。掌柜的人一般是和蔼可亲的,那些布庄,酒馆,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像看见了年轻的或者年老的掌柜,笑眯眯地,干活的人也是简单快活的。
红包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传说终究是有些不真实的,但是红包的意义由古至今都是相同,一代一代沿袭下来,贯穿着一份浓浓的亲情,爱的主题永远不变。
现代人有了微信后,红包便变成了电子红包,随时都可以派发,情侣之间红包表达爱意,朋友之间红包传递友情,网络上有一句很有趣的话:“只有红包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生活的趣味,在衍变中生出。不管是微信红包还是纸质红包,那份情义都在其中。说实话,我还是喜欢纸质红包,因为带着能够触摸到的温度。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古老最为盛大的节日,红包是其中的一个载体。小时候,我们是收红包的人,长大后,我们是派红包的人。无论什么时候,红包都与我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