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是十六年了。十多年来的难眠之夜晚,我常常在怀念中想写一点东西,以纪念辛劳一生的奶奶,但总是在泪眼婆娑中、拿不起笔来、更写不下去了。一想起亲爱的奶奶,我的心中便涌起一种巨大的悲痛,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抚慰她的在天之灵。那是农历2002年十月初一晚上八点多,在路边散步的奶奶被可恶的醉驾司机夺去了生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奶奶这样一个善良女人毕生的写照。奶奶用真情、爱心和坚强抒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人生之歌。
奶奶芳名是赵东方,生于1921年的春天,她的父亲是临清本地远近闻名的赵大善人,奶奶姊妹及弟弟共7人,也是本地出了名的人丁兴旺的大家族,10多岁的奶奶就嫁给了爷爷(我爷爷名叫吕承烈),来到了我们临清康庄镇的吕庙村(当年被称为清平县康庄乡吕庙村)。爷爷在家里是老大,下边还有几位弟弟与妹妹们。后来的我听老人们说,我的奶奶年轻时泼辣利索、快言快语、尊老爱幼,帮助公婆照顾年幼的小叔子和小姑子们,从来没有怨言。在我的父亲出生后,奶奶积极支持爷爷与本村的几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们一起参加了地下党。为了保护家人,爷爷便化名叫于振东。原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赵振清(临清籍)就是我爷爷的上级领导,闹革命时期,他就经常藏在我们家商量事情及发展群众参与斗争等事宜,小脚的奶奶则担负起了通信员和放哨的任务,并负责给他们做饭吃。抗日战争胜利后,奶奶又支持爷爷参加了南下。这一走,爷爷就再也没有回到奶奶的身边。我无法想象年轻时的奶奶是否后悔过支持爷爷南下?无法了解她自己是怎么样度过一个个寂寞无助的、漆黑的夜晚。亲爱的奶奶终生毫无怨言,笑对人生的不公平,依然伺候好公婆,与妯娌们友好相处,善待亲朋好友。为了新中国的人民生活的幸福,有多少的家庭出现了丈夫背井离乡、与妻子及家人不能团圆啊!小时候的我就曾在家里看到过很多张的爷爷与他的战友们合影照片。由于奶奶所处的新旧社会的特殊环境,她的经历与许许多多旧中国的妇女一样,饱尝了人间辛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生活在那个年代和环境里的人是怎样的艰难呀。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国家还不太富裕,小时候的我们姐弟四人先后都是和奶奶在一起住着成长起来的。奶奶在世时我曾零零星星地听到她唠叨一些往事,叙说别人待她如何好,她的心里总是感恩和宽厚,上了岁数后的奶奶也喜爱与一群老年妇人打打二饼、红花、老千之类的纸牌。从我懂事的时候起,从未遇到过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责罚我们姐弟,其实,小时候的我们是非常顽皮的,有时闯祸了,被别人找到家里来,奶奶当面仅是严厉的训斥一次我们而已,过后从来不再追究,也因此在附近她的“护犊子”脾气出了名的。80年代初期,她多次鼓励我父亲(当时,我父亲刚从临清市政府调到老赵庄乡任乡长不久)托关系、找市委、市政府协调各机关帮助村里安装了电灯,在村西边的刁金河上修建了“胜利桥”,建成了致富的砖厂等一系列的大好事。热心肠的奶奶总是喜爱帮助别人,她一生做好事从不间断,她凭着一个“善”字赢得了村里村外人的尊敬与好评。
1990年的冬天,我们家从老家搬迁到临清城区,搬家时村支书带领着村里的几百人一起参与帮助收拾家居物品等,离开村子上车时,我看到奶奶和妈妈都激动得留下了热泪。后来,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奶奶仍然是勤俭持家的典范,吃饭很简单,从来不让妈妈为她单独炒菜。即使当父母为她买来新衣服后,她总会用手抚摸着新衣服、心疼的说,太贵了,太贵了!一般是从不轻易的穿新衣服的,只有到了喜庆或春节才拿出来穿上几天。她喜爱上街,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天都要走上几里路。从我的记忆中,没有文化的奶奶是个很会保养身体的一个人,她有一套自己的民间偏方,在她的一生中,是从来都不去医院看病的。譬如对于一般性的感冒发烧或肚子疼之类的,她会多喝红糖姜水,并且用热水泡泡脚,然后盖上被子睡大觉等等,她的这一些偏方效果特给力,比今天我们吃药都强的多,让我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