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来小浪底旅游是在二十年前了。1997年的冬天,我在郑州工作,单位组织了二百多位客户,大小十几辆车,浩浩荡荡,从郑州到洛阳,古墓博物馆、汉光武帝陵等一路参观,小浪底是最后一站。那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仍在建设之中,当时,推土机还在轰轰隆隆地工作着,到处是黄色的泥土的新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觉得生机勃勃。
小浪底名称的由来,是孟津县马屯乡的小浪底村,最初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勘测队驻地而得名。现在马屯乡已更名为小浪底乡。据说小浪底工程的指挥部原计划设在孟津县城,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实现,而当时的济源政府,主动出面邀请指挥部来到济源。如今,小浪底景区是黄河南北两岸共同的资源,是济源旅游的一大亮点。
再一次走进小浪底景区是十年前了。那年五一,我带着婆婆和侄子,女儿一起到小浪底景区玩。正是旅游的旺季,景区的门口到处都是人。我们还没有走到景区的售票处,就被自称向导的一个中年人拉住,说是便宜,送我们进景区。我们稀里糊涂地跟着他往里边走,没曾想竟然是让我们逃票,从铁丝网的漏洞里进去,女儿才两岁多,走都走不快,我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一路拉扯,进到里边。虽然,景区的景色很好,可是我的情绪被进景区的方式完全破坏了。回想起来,已记不起其他的细节,进景区的耻辱的情绪却清晰如初。中午过后,我们就坐车回了孟津老家,我一直都把那次旅游当成一次回老家。
同年十月长假,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从郑州坐长途大巴,辗转颠簸来到济源找我玩,我带着女儿,和他们一起坐公交车来到小浪底景区。这一次,我们在售票处买了票,大大方方地从景区门口进去。景区里的黄河模型让孩子们了解了黄河的全貌,晃晃悠悠的索桥上那种飘飘欲仙的恐惧刺激与享受,让我至今难忘,坐在旅游观光船上,两岸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各自带着孩子,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在船上,还遇见了曾经的同事。那是一趟比较愉快的旅程。
我的老家在孟津小浪底的南边,2002年,我到济源工作以后从济源回老家,先坐到小浪底的公交车,然后再转乘小浪底到洛阳的车。有一段时间,洛阳和济源的公交车,不知道什么原因,闹起了矛盾。洛阳的车到了黄河南岸就停在那里,不往北岸的车站来,这就苦了坐车的旅客。在北岸桥头下车,要步行走过黄河桥,才能坐上洛阳的公交车。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就有了黄河桥上来回拉客的三轮车。后来双方的矛盾解决了,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善。
我开始开车以后,再没有了等车赶车的辛苦,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家,而在过去,这一个小时的路程我曾经等过大半天。回家的时候,进济源的景区大门出洛阳的景区大门,迎面就看见了小浪底三个大字。返程的时候,进洛阳的景区大门,出济源的景区大门,小浪底渐行渐远。
我非常享受小浪底景区这条去洛阳和回家的路。景区里下过雨的夜晚,雾绕在车的周围,灯光打在前方不远处,缓缓在山中穿行,只能看见眼前的路,随雾绕着山路,如临仙境。从黄河母亲的像前经过的时候,路程已走了大半。过了桥,家就近了。
也许是熟悉处无风景,我对每年的小浪底观瀑节并不是很敏感。有一次,送妈妈回老家,有几个邻居相约搭乘我的车到小浪底去看调沙。到景区里边,也没有觉得有多好的景色。前几天,在一场工会的信息员培训会上,济源晨报的董事长举了一个小浪底调沙的报道的例子,一张大浪淘沙的照片,再配上一个向世界演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标题,让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今年的观瀑节一定去看看。
清明节放假回家,因为存了旅游的心,我从看见黄河就开始拍照片,竟然发现黄河水上的美景丝毫不亚于我们长途跋涉去游览的杭州西湖和无锡的太湖。我忽然非常认同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美,只是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因为境由心生。
很多年以来,我都不能忘怀二十年前的那次小浪底之旅。那次活动的组织者是公司的总经理,是我的表叔。当年他曾经在刘秀坟(后来的汉光武帝陵)工作过,后来上了大学,留校教书,办公司。我之所以在那个公司上班,是受他的照顾。
在车往小浪底去的途中,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同事笑着说:“楚霸王项羽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不是第一次听说衣锦还乡这个词,但是我是第一次听到它的反义词,还用如此专业的说法说出它的出处。于是,这场旅行对我来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句话了。小浪底在我们的家乡,带着员工和客户来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与重点项目地观光旅游,是对员工与客户的尊重,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同事的话或有些道理吧。
每次带孩子从黄河小浪底经过,我都会教孩子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女儿大了,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变成她教弟弟吟诵这首诗。不知道孩子长大了会不会记得,但是我知道,这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闪光点。
我们的每一次经过,都是一次旅行。每一次旅行,都是独特的一次经过。我再也回不到二十岁。我可能没有机会再用半天的时间去等待小浪底的公交车。我不可能和婆婆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和十几岁的侄子再来一次小浪底。当我和朋友下一次来小浪底的游船上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知道远走高飞去了哪里。即使是每一次的回家,人一样,景相同,也有不一样的心境。